宁为鸡首,不为凤尾 –你到底该不该跳槽?

上个周末,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说是拿了两个新的工作机会, 有点纠结到底选哪个。他现在在一家小公司里做了七八年了, 已经做到分管部门经理,但是公司准备撤资了,只能另寻出路,现在手里的机会是一个去一家全球大公司的一个战略部门的普通职员,另一个和他现在公司规模和岗位都差不多;这家全球大公司的确是他一直很心仪的, 就是对这个基层职位有点小纠结,我想了一下说:”其实这两个机会都不错,只是在大公司的见识和经历是在小公司做事的人的无法想象的,主要是你要想清楚自己在未来几年里最需提高和进步的是那些方面?你是愿意做鸡首还是凤尾?”

放下电话,不禁让我对老祖宗这句”宁为鸡首,不为凤尾”颇有感慨,千年以来,这句话何以如此被推崇? 这句常被拿来用作劝诫或安慰的话背后含义到底是什么?我想大概有以下那么几点:

• 社会身份的认同感:各种社交场合,特别是同学或朋友聚会,人们相互介绍里标准格式通常是, “我在某某公司做什么”,然后名片互换, 如果你的名字后面没个经理之类的抬头 , 可能都不好意思把片子拿出来。大家似乎对他人的职位比其所在的公司更敏感, 并据此在心里把对方在心里排序。尽管一个麦肯锡的分析员可能比 一家无名公司的部门经理能力要求更高,可是名字后面的职位描述还是有莫名的光,有时会刺痛你的眼

• 功利的价值观:从科举到如今的高考教育,从古至今我们的教育中 都有着很强的功利性, 谋得一官半职,光耀门庭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读书的最终期望,因此 对很多人来讲, 有了职权就是成功的标志。

• 虚荣的自恋:每个人多少都有些虚体自恋,有的人活成了里子,有的人活成了面子 , 面子就是虚体自恋, 把自我价值建立在金钱,地位,权利, 名气上等等,虚体自恋的人会把注意力放在外在条件上, 而不是自我内在的成长上,这有这种心态的人 会觉得做鸡首比做凤尾更自我价值

但是我并非全盘否定这种传统说法,其实在很多时候,宁为鸡首 不为凤尾的想法有它的相当积极的一面。我们大多数人, 都是在苛责教育中长大的, 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那点自信动不动就被家长老师打击的灰飞烟灭。所以 当你在一个相对小的范围内,能够为首自主,这对自信心是个莫大的鼓舞, 而且在这样的群体里,有更多地机会可以被委以重任,承担一些我们原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而能够发掘出我们意识不到个人潜力,个人能力获得极大的成长。

那么说了半天到底是 要做鸡首还是做凤尾? 还是我在捣糨糊?非也非也,套用中学政治课的一句话,我们要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更准确地说是用成长性思维来看这个问题。

关注有意思教练读者肯定都是爱学习的好青年,对“终身学习”这个说法肯定不陌生,但是如何才能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如何在走出校园之后依然有学习的动力?如何在每天上班打卡之外找到学习的方向? 有人敲黑板了说:同学们,要自律,要自省!哦哦,记住了。可是转眼一看,周围同事都跟我差不多嘛,自己折腾什么啊。。。

如果是这样,同学们那就是你上错船了。学习内在动力产生于希望自己变得更好的愿望,要看看你每天工作8小时的地方是否能让你产生有这样的愿望?

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所在组织中的位置,这儿环境是软性的,指周围的同事,公司的业态和公司文化,环境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 在组织中的位置决定了我们能做什么,一个决定了我们的眼界和见识,一个决定了是否有机会让能力得以施展,这两个都是让自身得以持续成长进步的重要因素。

鸡首还是凤尾这句话也正是包含了这两层意思:

如果你觉得自己某方面能力有欠缺,需要跟高手学习 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做凤尾, 在强者如林的地方被碾压的感觉可能很挫败,一向自我感觉良好那个人一下子变得如此玻璃心;但是同时每天看到高手过招,甚至还要被迫接招,你就像进入了自动加速轨道,会被迫快速成长。

如果希望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决策判断力,这时候不妨到一个相对小范围的群体里做头领,得到的是施展个人能力的机会,是往日学习的厚积薄发,你的内在的潜力会被挖掘,过后常会感叹“啊,没想到我还能做到这些啊!”

俞敏洪还曾用这个说法来讲他的交友和做事原则:做事宁为“鸡首”, 交友宁为“凤尾”。意思是做事情要敢于领先,要勇于承担责任;结交朋友要多认识那些比你优秀的人,这样才能不断在你身上聚集那些使你成长的要素。这也是我自从认识有意思教练以来的感受: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 这儿汇集专业教练,职场精英,沟通高手,还有众多勇于追求自己梦想的有志青年,加入有意思教练训练营,更好地成为你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宁为鸡首,不为凤尾 –你到底该不该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