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数据报告打造青年律师团队

2018年3月29日,我们团队制作的第一篇大数据报告——《2017年最高院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大数据报告》在法秀上发表,后来被今日头条等公号转载,被国家一级期刊《建筑》杂志刊发,并且在iCourt课堂上被作为优秀案例展示,越来越多的同行知道我们团队擅长做大数据报告。

最近常常有人问我:怎样做好大数据报告?做一份大数据报告需要多少时间?哪来的时间做大数据报告?大数据报告给我们带来多少案源?带来的案源质量如何?与投入的时间相比,是否划算?怎么用大数据报告营销?今天就给大家分享我们和大数据报告的故事。

第一篇大数据报告诞生记

2018年1月7日,我们团队新招了三个小伙伴:史明红,大学刚刚毕业;豆依琳、白梅,大四在校学生,三个人都没有任何律师执业经验。但是我作为iCourt第一个完成12门课的毕业生,对未来培训出三个优秀的青年律师充满了自信。确定培训方向、制定培训计划、分配培训任务,从讲解合同审查到演示文书起草,一周,两周,三周……一个月后,所有人都筋疲力尽,但培训没有一点效果,培养计划毫无进展。

一复盘,才发现,我们的主要业务是建设工程和房地产,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接触过建设工程相关知识,事实部分就让他们很懵。如何让新人快速熟悉建设工程相关业务成了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同样重要的如何让新人学习检索技术、可视化技术,提高文字表达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我希望能找到一个办法,能够全面而综合地训练小伙伴的各项能力。

一天,和诉讼逆转课的老师泳宵通电话,我们是多年朋友了,我问他最近在做什么,他说在做大数据报告,紧接着给我讲要利用大数据报告挖掘客户需求,当时我并没有完全听懂他讲的意思,但脑子里蹦出一个念头:我也要用大数据报告来训练小伙伴。

说干就干,我们经开会讨论之后,决定做甘肃省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大数据报告。首先分解任务:

第一周,阅读目前已经公布的大数据报告,看看怎么做大数据报告,每个小伙伴总结一个方法,周末复盘,每个人把自己总结的方法分享出来;

第二周,检索确定大数据报告的范围,并尝试读判决书,总结判决书的要点;

第三周,全面开始解读拆解判决书。

当100多份判决书全部读完后,效果初步显现,大家基本了解了建设工程合同的内容及此类纠纷的特点。接下来要求将阅读判决提取的数据全部图表化表达,总结争议焦点,裁判规则,给出律师建议,完成了初稿。每天的复盘中我都能看到他们的成长。

2018年3月初,小伙伴们满怀期待,将做好的《甘肃省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大数据报告》发给了法秀编辑,希望发表。结果,一个出人意料的坏消息是,编辑说法秀要做全国性的大数据报告,而且希望在5天内做出初稿。

接到这个要求,我觉得难度实在太大了,一种说不出的无力感,这篇甘肃省的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大数据报告3个人做了近两个月,全国的大数据报告只有五天时间,我觉得这不可能完成。但意想不到的是2小时后,我被告知小伙伴们已经分配了任务,开始行动了!3月16号,《2017年最高院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大数据报告》初稿交付,编辑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再修改,3月28日,经过5次的修改,定稿,29日大数据报告发表,一天的时间,阅读量1.8万。


利用大数据报告打造青年律师团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甘肃诚域律师事务所大数据报告节选

刻意训练的好办法

之后,我仔细复盘了大数据报告制作的全过程,我发现它居然完美的符合了刻意练习的基本要素。刻意练习要求有4个要素:明确的目标,分解动作,执行动作,及时反馈。

首先,有明确的目标。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目标设定的SMART原则,一个好的目标,必须具备五个原则:

  1. S(Specific)必须是具体的;

  2. M(Measurable)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

  3. A(Attainable)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

  4. R (Relevant) 目标要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5. T(Time-bound)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利用大数据报告打造青年律师团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smart原则衡量目标水准

而做大数据报告就是这样一个具体的、可以量化的工作目标,尤其做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大数据报告,需要读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的判决,是与我们的工作相关的目标;在法秀上发表,是有难度、富有挑战性的目标;目标实现后的荣誉感能够激发团队潜能、让我们倍受鼓舞,没错,这就是一个好目标!

其次,分解动作。

一份大数据报告就像一个任务,小伙伴把做大数据报告分解成10个步骤,其实就是10个小任务:


利用大数据报告打造青年律师团队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大数据报告十步法

这10个任务其实就是分解动作,也是刻意练习:检索案例和统计整体数据就是训练检索能力,作图是训练可视化能力,解构案例是向大法官们学习法律逻辑能力和论证能力,学习抽象的法律规定如何运用到具体的案件事实中去,撰写报告则是书面表达能力的锻炼。就每个小任务而言,也完全符合SMART原则。

第三,执行动作。

在执行每个小任务时,强调刻意练习,而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比如解构案例,特别强调读懂每一份判决书中法官的判案逻辑,不能仅关注你今天读了几份判决书,而要关注你从判决书学到了什么。

对第一次做大数据报告的小白,更是强调要读懂每个争议焦点下法官的观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如何论证出结果。读完判决后,要提取总结这个判决书的争议焦点,法官的观点,和以往的判列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解构下一个判决。

按PDCA循环的要求完成一个又一个小任务,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处理)的第一个字母,具体对应到大数据报告制作中就是:

  1、P (plan) 计划,读一份判决书就是一个P;

  2、D (Do) 执行,认真读就是D;

  3、C (Check) 检查,总结,对比过往判决就是C;

  4、A (Action)处理,归纳关键词或者裁判观点就A。


PDCA循环图

读一份判决就是一个PDCA,做一张图也是一个PDCA,PDCA四个过程不是一次过程,而是周而复始的循环,每个PDCA就是一次完整的刻意训练。

第四,及时反馈。

1、复盘,每天进行自我复盘和每周进行现场复盘是我们的工作习惯,及时肯定工作成绩,也及时发现需要改进的问题。

2、修改过程中,法秀的编辑会针对内容提出修改意见,不停打磨升级,给予鼓励。

3、发表,大数据报告完成后,能够发表是对小伙伴工作的正面反馈和激励。

大数据报告带给我们的成长

一、伙伴们的改变

1、专业技术能力明显提升。

通过做大数据报告,我惊讶地发现,小伙伴们在检索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写作能力、作图能力、演讲能力上都有了明显提升。尤其在建设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上,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也是为什么做甘肃省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大数据报告时,花了2个月时间,而做全国的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大数据报告时,只用了5天时间就能完成的原因。

2、磨练了团队意志力

史明红坦言,在大数据报告发表后,他对做一名专业律师信心大增,每当遇到不顺或者困难时,他会说:连大数据报告都能做出来,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我也鼓励他:在没有一天律师经验,根本不知道大数据报告长什么样的情况下,经过学习和努力,三个月做出了目前法秀上阅读量最高的大数据报告,还有什么困难我们不能想办法解决呢。每次他听到我们的故事,就一下子有了动力。

3、助力小伙伴的就业、入职

彦波来我们团队时,还是一名兰州大学在读的研究生,实习期间跟着团队一起做大数据报告,大数据报告在《建筑》杂志发表后,因为《建筑》是原建设部主办的国家一级期刊,成为彦波在优秀毕业生评选中的加分项。之后,彦波在面试中建三局法务时,面对激烈的竞争,被顺利录用。

二、大数据报告是打动客户的利器

2018年4月一个周五的下午,团队孟律师说她朋友介绍有个建设工程的案件需要找律师,周六早上11点见面,诉讼标的1.3亿。这么大的案件,客户只给了一个诉状,没有其他材料,我当时觉得这个客户只是想找我们凑数。当时我又在外地开庭,也没有办法做分析报告,就把大数据报告的部分内容做成key,介绍了一下我们的办案思路和流程,客户看了之后觉得我们非常专业、很有经验,第二天客户让我们出个报价方案,后来经过几轮的谈判报价后,最终确定委托我们做这个案件。

三、大数据报告带来新的客户

2019年4月,一个陌生客户说在网上看到我们的大数据报告,觉得我们对建设工程案件比较专业,他有一个道路工程的案件想和我沟通一下,谈谈代理事宜。通过微信我告诉他,我需要分析完案件材料后才能确定能否接受委托,客户说我看过你们的研究成果,你们相当专业,无论多大代价,我这个案子你一定要给我做。我暗自窃喜:这是非我不委托的架势啊。当他拿着材料到我办公室,我看完资料才发现这是一个1600万的建设工程案件。5月份,我成功地接受委托,目前案件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这些成功的案例,使大数据报告对我们有了更大的吸引力,我更坚定了用大数据报告训练和营销的信心。

大数据报告目前对我们团队来说,是一个集训练新人、展示专业、品牌营销三位一体的工具,也是成长中团队快速发展的利器,我坚信我们的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期待越来越多的律师同行能够加入大数据报告的打造中,一起推动行业数据化的发展,被客户认可。

你可能感兴趣的:(利用大数据报告打造青年律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