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发展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孩子成长故事拾零(0-4岁)

皮亚杰是近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我女儿今年四岁,结合前两个阶段,谈谈它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和一些成长趣事。

认知发展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孩子成长故事拾零(0-4岁)_第1张图片
让·皮亚杰 (1986-08-09至1980-09-16)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运用感觉和动作探索来获取对环境的理解。出生时是条件反射,2岁左右开始有复杂的感知运动协调能力,获得“自我”与“他人”的初步理解,建立客体永久性。

在女儿1岁左右,我每次上班前,她都哭的很厉害,除了分离焦虑,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她在这个阶段并没有建立客体永久性,她看不见妈妈就以为妈妈消失了。所以,我会经常跟她玩“躲猫猫”的游戏,让她知道暂时看不见的物体还可以“找”回来,并不会就此消失了。

二.前运算阶段(2-6/7岁)

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经行思维,其特点表现为:

1/泛灵论。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

泛灵论在孩子身上特别明显,在他们的眼里,所有的物品都是有生命的,小桌子/小凳子/雪花/雨水......而且这一特点也可以很好的运用到习惯养成中。在女儿出牙后,我开始给她刷牙,小家伙总是不愿意,于是,我找了相关的绘本,如《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儿》,女儿读了以后就知道:要爱护好“牙宝宝”就应该每天刷牙,之后都主动的要求刷牙了。

2/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著名的三山实验)

自我为中心是这一阶段孩子的特点,这绝不是自私的表现。你会发现两岁以前的孩子,常常会认为看到的(玩具)就是自己的。我和女儿经常会一起画同一幅画,我画的跟她的想法不一样时,她会很生气。我反复的跟她解释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所以画出来的画也会不一样。我们常常会玩这样的游戏:说一个物品,然后我两同时画出来,慢慢的她就理解和接受了个体的差异性。

自我中心还表现在跟她玩捉迷藏游戏上,每次她都是把小眼睛一蒙,然后背对着我们就蹲下,她确信我们看不见她了,原因是她看不见我们!

认知发展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孩子成长故事拾零(0-4岁)_第2张图片
三山实验

ps:在女儿3岁半时,我给她做过三山实验,她完全可以从对方的角度去描述看到的物体。皮亚杰爷爷还是有点低估孩子了。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儿童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不同的类别,但要求他们同时考虑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时,多半会给出错误的答案。

这时期比较适合的是拼图和乐高等拼插类玩具。在反复的拼/拆中,孩子就容易里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思维的不可逆性。把一个橡皮泥球搓成香肠形状,幼儿会认为香肠大于球状,却认识不到香肠再变回球,两者就一样大了。

前运算阶段的孩子具有思维不可逆的特点,有次我问女儿“你有哥哥吗?” “有呀,轩轩哥哥” “那轩轩哥哥有妹妹吗” 她回答 “没有”。哈哈哈! 在孩子经常“一根筋”的时候,我们应该他们多点耐心多点理解。

5/缺乏守恒。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表面特征发生某些变化的时候,其本质特征并没有发生变化。

有天晚上我们去散步(经过一盏红色的霓虹灯),女儿突然说“妈妈,你变成红色的了!” 第二天早晨,她醒来又特别不理解的问“妈妈,你怎么不是红色了?"

ps:昨天早餐时,她跟我说给她的粥太多了,我淡定的拿了一个大碗,把她的粥倒在里面,她便欣然接受了。好吧,我承认因为知道她缺乏守恒的特点,耍了个小聪明。

总之,认知发展和孩子的年龄大小密切相关,如果孩子暂时无法理解大人的想法和要求,或无法学习相对深刻的知识,都是符合认知发展规律的,我们不要苛责孩子,更不要套用成人的观点来揣测孩子。孩子的成长都是有规律和次序的,了解并尊重这些规律和次序,才可以更好的陪伴孩子支持孩子,剩下要做的就是耐心的静待花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孩子成长故事拾零(0-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