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要怎么读才能更高效?

前几天写了一篇《章鱼和太极拳——简单三步抓牢适合你的读物》,有标题党之嫌。简单说就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里接着反思书要怎么读才能更高效。

动手之前,望向这个题目先想了半天,一心只想换掉。原因嘛,恐怕还是这个题目早就被很多人写烂了吧。然而最终还是没有换。

就简简单单说说我的体会吧,完全不炫酷,也希望看到的朋友,特别是真正的学霸们,有以教我。

简单说就是提速度,保强度,适当输出。


1

提速度首先要从增加看书机会开始。

我的朋友剽悍一只猫曾经断言,看书多的不过是这么几类人:在校大学生、刚参加工作的小年轻、遇到问题的小白领,而且,年龄大都在30岁以下。原因很简单——干扰少,时间多。

也是,时间如果足够多,又没有其它的杂事,哪里用得着刻意考虑增加机会。

话分两头说,时间再零碎,能有效利用不也可以集腋成裘?

所以对工作多年的老帮菜、身心交瘁的带儿婆来讲,能够增加打开书本的机会满关键的,要是书都打不开,还谈个毛线提速度。

什么事都是不怕慢就怕站,不去做然并卵。所以老帮菜和带儿婆抓紧时间的唯一出路无它,就是刻意利用一切零碎时间。久了,成了下意识了,得了,习惯养成。

试想一下要是有天被人问起,矜持谦虚地说“我不过是把别人四处晃荡的时间用来阅读了而已”,是不是似曾相识?像不像名人名言?岂不是极大地满足虚荣心?

要成为靠谱人士都得这么主线突出,嗯哼。


2

打开书本之后怎么提速?试试一目十行的读书方法。

笔者最先get到这个概念,并到get到这个技能,其实是被考研的英语阅读理解逼的。

众所周知,阅读理解需要精读,而且要求速度很快。不精读会选错答案,速度慢会导致题做不完。

最忌讳的就是茫然读过去,回过神来的时候发现已经跳过了好几行,重新再读浪费时间。也忌讳用手指着单词一个一个读,或者脑子变成单词机,一个一个蹦单词,那样影响速度。

所以刻意练习用眼睛扫视一定范围,一边眼球转动聚焦关键词,就可以摆脱原文表达的顺序,同时读懂上下几行的内容。相关的训练方式有很多,不妨多试试,找到适合自己生物节奏的一种。

这其实是一种粗读。


3

一目十行之后,大体内容有了把握,一些信息就从字里行间跳出来了,要么是特别的关键词,要么让人特别感兴趣,要么很有意思甚至很八卦。

不妨改变频率反复扫视,也可慢下来默读,甚至朗读也随你,意思有点搅的还可以翻翻前面捋一下,妙处往往就在这些地方。

当然如果一本书从头到尾都搅来搅去,不要怀疑自己的品位,那就是写得不好,可以果断丢开。许多名气很大的译本容易这样,那是翻译得狗屁不通。

上面说一目十行是粗读,那慢下来捋的部分就是精读。


4

粗读+精读是对具体段落而言,是一种结构化的阅读方式,结构化最大的优点就是突出了骨架和层次,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书本的内容。

对于整本书层面上的结构化阅读,只能是目录+正文,先仔细阅读目录,在一个篇章看完之后再回看目录。这么对比之后看完,框架突出,内容丰满,有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充实感。又其实花了不是那么长的时间。


5

怎么保强度也曾经从应试当中悟到过,所以其实素质教育完全不应该把培养应试技巧排除在外——扯远了,只是套用了一个观念,就是以一个活动A替换另一个活动B,A和B互为积极的休息。

刻意安排两组在内容上不同体系的书,当一组书看得有点累或者厌烦的时候换上另一组。用穿插主题的方式来让有限的阅读时间变得更有效率。


6

书看完了,怎么巩固和活用,是提高下一步阅读效率的关键。我的朋友马小力曾经领会到:感悟终究要从事上来。带着记忆,或者带着问题去拓展阅读,效果是不一样的。

我能想到的是适度输出

因为有“厚积而薄发”这句话,所以传统上对输出比较慎重,也生怕观点不成熟惹人晒笑,这种怕有时候会把人带到一种妄自菲薄的境界。

在自媒体时代,其实可以方便地打破这种妄自菲薄,因为可以方便地在一个平台上网聚一帮同好,在同场竞技中给自己一个大致客观的定位,也方便随时微调方向,只要你能坚持这么做。所以此时不输出更待何时?

输出的方式很多,比如摘抄要算,归纳出提纲式的干货要算,正经写书评也要算。对所读的书有感悟,仿写出自己的文字要算,写东西或解决问题的时候查阅要算,引申出自己的思考并有条理地记录下来,更要算。适度输出可以巩固所看的内容,沉淀出自己的观点。

如果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适度输出就是阅读的阶梯。

如果问为什么要有阶梯,那我回答不上来。但请问见过爬山没有阶梯的吗?

总归要有才更有效率,更有导向性,更利于达成目标呢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要怎么读才能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