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死而生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抵死而生_第1张图片

        与历史对话听上去有点狂妄。因为“历史”这个词汇动辄就跨越了几百年、上千年,在这个名词的背后,隐藏着什么道理没有人能完完全全的说的出来,只是有着一代一代、一辈一辈的后人们不停地在推测和反演……

        而《我与地坛》的序言里,作者史铁生说: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我就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而且搬过几次家,搬来搬去离它越来越近了。仿佛这座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之所以他选择去和地坛对话,是因为他不幸的在21岁时失去了行走能力,30岁的时候开始以透析维持生命……周遭的一切突然都失去了意义,失魂落魄的他开始面对着静默的地坛,也在静默中等待历史告诉他,该怎样往那看不见的未来走……

        这段话很有镜头感,而之后的一段描述又很有画面感:“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蒼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此刻的章节里颇有武侠锋范,一座飘浮着历史尘烟的宏伟的古建筑前,一位侠士渐渐隐现,而他,没有双腿,恃轮椅走天涯…….

        轮椅上的他比谁都渴望跃动的自由,也因此,在他对自然万物所有的描写里,拟人的手法用的出神入化:“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的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的不耐烦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蹙蹙片刻不息。”

        抵死而生的特殊生活里,纳入眼底的一切生物都代替史铁生传递着一种渴望,渴望万事万物的生长过程中那种动态的“生命力”,而从古至今,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力从来都没有消退过,只是在他身上,他无法“用力”去体验了。

        幽凉的月色,轻易的就让他溯回过去;

        壮丽的虫鸣,反复吟唱着混沌里的清醇。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侠士”史铁生与“地坛”这座历史建筑对话的极致感悟是:“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它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一件无论怎么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情,想明白这点之后,剩下的时间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当有些永恒是任谁都改变不了的时候,譬如地坛里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苍黑的古柏、骤然降临的暴雨、忽至的秋风…..对于一个在生活中每天只想知道活着有什么意思的人来说,怎么活?都是一道痛苦的思考题。

        怕活。这也是一道难以拆解的谜题。人都忍不住的在为生存下去和生存的更好找一些牢靠的理由和方式,所以活着折腾似乎比死去更加艰难。这听上去很有哲学的味道,而作者又辩证的说: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它的另一面正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怕活,不如说是“抵死而生”。

        抵死而生。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面对着这样的生活,只是我们思考“生”的时间远远超过对“死”的考量。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在与地坛的静默中碰撞出了回应:要“感恩命运”。“假如没有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要是没有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残疾,健全会否因为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我总是忍不住去摘抄《我与地坛》里这些跃动的句子,因为那是我从没细细体察过的真实世界,与史铁生看到的世界相比,我眼前几乎是一片空白。

        史铁生辞世时享年59岁。在轮椅上生活了30多年的时间里,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共完成了28个短篇小说、6部中篇小说、两部长篇小说、发表随笔散文14篇、完成《死神与少女》、《边走边唱》两个电影剧本。他的妻子在2013年出版了散文集《让死活下去》,纪念史铁生辞世2周年,字里行间依然是那份情怀----抵死而生。

        每个人最终都将会有不能行走的日子,史铁生用书写获得了一条救赎之路,而我们能够这有样的智慧和悟性吗?我们能找到令自己心灵释然的路途吗?答案不得而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抵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