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读书了?

                                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从读名著里感受到快乐了。

有一个小表弟,正在上幼稚园。寒假的时候来我家里玩儿,读的是《鲁滨孙漂流记》,注音版的,翻译也很简单,但是很有趣味儿的。很适合他的年纪。

他还有很多很多的书。我看的时候都有点儿小羡慕的。

我喜欢读书的那个时候啊,家境不好,一二年级也没什么好玩儿的,都还没有幻想过智能手机这种神器的存在,读的只能是乡里学校那几本书而已。小学时到处借书看,借了一本沈石溪的《狼王梦》,人家急着第二天要回去,当天晚上一口气看完,根本停不下来,都已经快两点多了。可惜的是,现在都把那劲儿拿来看网络小说了。

当时看书的条件远远比不上现在,可惜,现在已经没有当年那种看书的激情和快乐了。

他妈妈对我解释说:“现在的高考语文呐,讲究泛读,不能只是靠学校学习的,早些准备,对孩子好。”于是逼着孩子读名著。

我那个小表弟,每天要督促着,才不情愿地拿出书来,按照发布的任务,读六七页。读的时候还眼巴巴地看着正在充电的手机,不知道是不是在想一会儿玩什么。读完之后,特别开心,捧着手机,根本停不下来,要是不让他玩,他便哭得稀里哗啦的。

后来他要走的时候,他妈妈问我有没有什么适合的书推荐,我想了想,推荐了《笑猫日记》,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曹文轩的作品。我想,当年我看这些的时候,非常快乐,应该也挺适合他的吧。后来他妈妈给我抱怨说,书都买回去了,可是就是不愿意看。都积了一层灰了。

我想了想,问,他最喜欢干嘛呀。

回答是,玩手机。

对于这个回答,我并不意外。

是呢,如果,手机给我们带来的欢乐,远比名著带来的多,那么谁还愿意来读名著呢?

名著里,没有霸道总裁,也没有傻白甜,没有主角打怪升级爽文,没有宫廷里的盛世爱情,没有娱乐圈的八卦,没有到处都是的俊男靓女...

我们沉浸在抖音里的下一个15秒,快手里的各色生活,或者微博里的热搜榜,QQ里的插科打诨,朋友圈里的晒日常,综艺节目里的表演,王者荣耀。无法自拔。

无意于批判,也无意于争谁高谁低。

只是在陈述一些事实。

《一千零一夜》里,是一个读书节目,关于这个节目,擅长自黑的道长自己说:

“《一千零一夜》是全国唯一一个,梦游症患者在发病状态下做的节目,专治失眠,看一眼立刻睡着。”

一个晚上,看名著,不一会儿就可以睡着了,要是玩手机开黑,说不定一晚上就没有了。

                                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感觉从读名著里学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了。

知乎里,这样的问题总是不过时:

《经常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如何看待那些经常读书的人》

我所谓的读书,不是说上学的那种读书。上学某种程度上,是习惯,义务;我说的读书,系统默认为读名著方面的事儿。

仔细想一想,我们凡夫俗子要找个工作,难道人家问你:名著读得多吗?最近读的什么书啊?

难不成,我工作的时候,我比你书读的多,我工资就比你高么?怎么可能。

再比如说,相亲的时候,大多数人问的都是你有没有房子车子,有几套房子,难道问你最近读了多少名著?

高三的时候,空闲的时候我看名著,被老师发现了,还谈了次心,苦口婆心地劝我:“高考考大学,难道看你读了多少名著?有这空闲,还不如去刷几道数学题,考个名牌大学才是正道。”

虽然靠读书多找到机遇这些事情出现是有几率的,不过,就我这平庸劲儿,怎么可能好事儿落到我身上啊。

在我喜欢读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思考读书有没有用是问题,只是单纯地因为好玩儿罢了。

当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已经很久没有读名著了。

其实又一想,刷抖音,刷微博,给我们带来的金钱方面的利益又有多少呢?不过是,这些让大脑产生的多巴胺多于读书的时候罢了。所以,其实有时候需要的不是意义,而是快乐的多少。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不过这个表达太高大上了,我不懂。

关于读名著到底有没有用,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

大家都喜欢用实际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其实我还是相信读书有用的。

我相信大部分人还是相信的。不过,我们迫切地需要找到一些正当理由,为我们的不看名著作出合理的解释。

《中国诗词大会》里,年仅16岁的少女武亦姝一夜爆红,识得两千多首古诗,你看她接受采访时的谈笑自若,面对成功时的微微一笑,失败时的云淡风轻,难道没有读书的原因在里面么?

一位中学生给杨绛先生写信,诉说自己的烦恼,她悉心回复里,有这样一句话:你的主要问题在于,书读的不多,而想得太多。

后来,我看了杨绛的一段话,我似乎看见了答案:

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

读书影响潜在......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思考、逻辑、谈吐、与人共事等各个方面......

读书多了,内心才不会决堤,是指人的情商积累和阅读有关。

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不过说,关于帮你挣多少钱,这个我也不知道怎么解答了。

                              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身边读名著的人越来越少了。

地铁藏书里,艾玛·沃森在英国地铁里留下了书,鼓励人们在地铁内留下自己喜爱的书籍,供地铁内的乘客阅读分享,看完之后再藏回地铁,如此循环往复,让书在地铁内流通起来。后来中国来了一场“地铁丢书大作战”,上千本地铁里的书无人问津,最后漂泊到了垃圾桶里。

原因有很多,比如说,我们不习惯在地铁里读书。

地铁,公交,火车上,读纸质书的,似乎是一个异类,大家会戴上探究的,嘲讽的,迷惑的有色眼镜去看人,切很少有欣赏的。“装逼”这两个字,是很多人对此的评价。

我读名著时,喜欢纸质书,说白了,就是更有感觉。不过看网络小说的时候,更喜欢电子书。因为电子书更省钱啊...

不只是地铁里读书的人在减少。

学生忙着考试,与其有时间看名著,不如看看直白的作文素材,或者去刷几道数学题。

成年人忙着工作,工作的时候忙,不工作的时候又感觉身体被掏空,哪里会去看名著呢。

小孩子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无法自拔,名著的乐趣他们还没有体验过便已经失去了。

有时候去图书馆里打卡,照张自己看书的图片,发个朋友圈,然后把书放在一边看看手机,等时间不早了,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似乎啥都没有干...

我甚至在看书的日子里,他们问我在干嘛呢,我只是回答说,耍手机。没办法,不好意思说我出来,不想接受他们的玩笑,“哟呵,闲的没事干儿啊”,“这是要当大文学家的节奏啊”,“读那个没有用,莫意思”...

我并不觉得看书有多高端大气上档次,这是一件跟吃喝拉撒一样重要,平凡的习惯事儿罢了。

今天我们的条件比古人好得多,囊萤映雪的现实版屈指可数,宋濂天大寒时抄书的故事也只是用来激励我们。

明明我们读书的条件变得那么好了,为什么我们却没有以前那么热爱读书了?

我读的那点儿书,就像是小孩子过家家似的,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我热爱读书,我只觉得羞愧难当。

也许周围的读名著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我相信,会有那么一些人,坚守着,固执着,守护着。

像董卿的《朗读者》,像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还有诚品书店,为我们讲述阅读的乐趣。他们所求,不是所有人能够读书,不过是有缘人能够在他们的言语中进入阅读的世界。

                              四

其实不只是读书,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变了的:没乐子,无用,用的人少。

比如亲近大自然...

当然,话题扯远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