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工作就是最好的面试

  大约是1996年春天,我在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正忙着写硕士论文。一天,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来自Richard Brodie,我依稀还记得上面写着:

   "I'm the creator of Word. I found your resumes……are you interested in a contract position at Microsoft (我是Word的发明人之一。偶然看到了你的简历,请问你对一个在微软工作的合同制员工职位感兴趣么)?"

  他叫我写了一个程序 (好像是二叉树排序),我写好之后email给他。几天之后,他又安排了微软的一个电话面试,主要询问了一些关于项目、程序设计语言方面的知识。不久,他说我还得亲自去面试,同时把去微软公司总部Seattle的来回机票寄给我了。

  说实话,当时我试图用Word 软件写毕业论文,功能很多,但是并好用,我后来是在一个很旧的Macintosh机器上用Mac的软件写完了论文。在这之前,我已经得到了几家软件公司的 Offer。并且因为以前有过在一个大型公司工作不愉快的经历,我对大公司的兴趣倒不大。但是又一想,免费的机票、还有Microsoft 的名声,于是我抱着去看看的心理就上路了。

  那天清早,我从底特律经匹兹堡飞到了西雅图,由于时差的关系,到达时还是早上。Richard 接了我,从机场到微软的路上,他和我聊了我在国内做过的项目。听说我们在目标码上汉化了SCO Unix(由于没有源代码,我们反汇编Unix的代码,然后在上面修改,让汉字能显示出来,比较Hacky)。他吃了一惊,拍拍我的肩膀说,那你做这个工作是没问题的了。

  我进了微软17楼的门厅,觉得气派不小,一个叫Gary的人把我领到他的办公室,屋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一个大盒子上好像还有日语写的“棋盘”二字。寒暄之后,他就直奔主题。

  他问道:“在一个含有DBCS的字符串中,如何从当前的位置向字符串头退一个完整的字符?”

  读者看到这个地方可千万别笑,当时的不少文字编辑器不能处理这些问题,编辑的光标时不时会跑到一个汉字的中间去。我在黑板上写算法,他在旁边提问。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了解DBCS (双字节字符集系统) 中 leading byte和trailing byte的区别,然后向字符串开始处搜索。写完大概的算法后,又继续把所有细节都实现了,然后讨论了优化的问题。最后,他好像挺满意。

  (现在想不起来午饭是如何解决的了,一般情况下吃午饭时也要安排面试,问一些和技术有关的问题)

  第二个见面的叫Daniel,看样子像中国人,他叫我做了几个指针的程序,大概是把单链表倒过来之类的。然后要我分析各种算法的优劣。这一关很顺利就过了。

  第三个见面的叫Matt,他跟我谈了他们正在做一个叫Outlook的email和个人信息管理程序,远东版(Fareast, 中日韩语言)进度很慢,需要做不少处理双字节的工作,以及各种和中日韩环境有关的问题。我问他:“你们为啥不用 Unicode , 我觉得Unicode一出,就再也不用DBCS了。”他有点尴尬地说,我们的程序是建立在一个叫MAPI 的平台上的,它还不支持Unicode。正说着,门外一阵骚动,有人推门进来说:“哥们,快去……”。征得我的同意之后,Matt 带着我来到一个大厅,一帮人围着看一个人在被剃光头,有人还在起哄。被剃者面带微笑,岿然不动。Matt介绍说,他叫Mike,是Outlook的开发总经理 (development manager)。他和大家打赌,如果在某月某日之前整个团队的bug数量减少到一定数目,他就以光头回报。

  看完剃头事件,我从堆满饮料的冰箱里拿了一听Mountain Dew,继续面试。Matt叫我实现标准函数itoa()功能,就是把数字转换成为字符串输出。或许是累了,或许是Mountain Dew里大量的咖啡因起了作用,我觉得用简单的循环方法太平常了,就写了一个用数学函数的做法。他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解法,你为啥不用简单的方法?你知道数学库函数有多慢么?其实,我当时的想法是想用这种解法向面试官证明自己懂得挺多的,现在看起来比较幼稚。J

  下午,Richard送我到机场附近的旅馆,路上他问,要不要在西雅图一带兜兜风?我说,我觉得我肯定会来这里上班的,以后有的是机会,这次就不用了。吃晚饭时,我还买了一份报纸,拿了几份房地产的广告,和中西部的价格比较了一下,当时比较的是租房子的价钱,不是买房子的价钱。

  回到底特律一两天后,Richard来email说,前两个面试都挺好,好象第三个面试官有些看法……又过了几天,他说,你可以来上班了。于是,我就推掉了其它公司的offer,来到了微软公司所在的雷德蒙,在微软里开始为远东版的Outlook进行开发。我那时的Email 地址前有一个“v-”,表示vendor。

  当时我面试的公司中,我记得只有微软是要求我当场写程序,而且要写得非常完整的程序,不是讲一讲大概的想法就行了。

  我还记得曾经有公司问我“你如何定义成功?”,这个问题真是难以回答,我真想亲自问一下提问人的标准答案是什么。还有一个公司还叫我做了两个小时的心理测试问卷,其中问到:“古今中外,你崇拜的人是谁,为什么?”我心想如果写中国的古代高士,那太难解释清楚了,于是我转而描述了某位美国开国元勋,而且尽量小心不要把他的事迹和其他开国元勋的事迹混淆起来。大概他们分析出来我的心理还算主流,不久之后我也得到了这家公司的入职邀请。

  当时一个在芝加哥的公司听说我不想接受他们的offer,问我为啥?我说西雅图气候宜人,而芝加哥太冷了,他们就说,这样,你的薪水上还可以再加上几千元,这样芝加哥的冬天就比西雅图还好过了,如何?我想了想,还是直奔西雅图而去。现在回想这些面试过程中的趣事,还真是挺有意思的。

  不久,Outlook97和它的远东版本也如期发布了,我写的代码也在其中。Outlook 的员工特别兴奋,喝了不少酒,也互相浇了不少香槟,把团队中的每一个同事都扔到办公楼外的大水池中。后来整个楼道的地毯和墙都是湿的,最后Outlook 团队不得不取消团队聚餐,用原定聚餐的预算来打扫“战场”。

  在微软上班差不多一年后,我成为了微软正式职工,没有经过面试。第二天上班的时候,我把交给“v-xinz”的任务都转到“xinz” 的账户名下,就继续干活了。当时Outlook 的总经理叫Brian,他经常采取一些“非常规”的办法劝说在那里实习的学生直接成为正式职工,好像Daniel 就是先做了实习生,后来退学后直接转正的。我问我的老板,不是说成为正式职工要5到6 个人面试么?他说,别浪费时间了,你的工作就是最好的面试。

  作者介绍:

  邹欣,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开发经理,主要负责研究成果向产品的转化。他于1996年加入微软公司,前后参与了 Outlook, Product Studio, Visual Studio等产品的开发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写了《移山之道―― VSTS软件开发指南》(2007年),《编程之美――微软技术面试心得》(合作,2008年)。他还在清华大学软件科学试验班讲授《现代软件工程》课程。邹欣于1991 年获北大计算机软件专业学士学位;于1996 年获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硕士学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求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