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伊洛
昨日夜间,第三轮集采拟中选结果公布。
数小时前,各大药企于夏日炎炎中,在上海龙柏饭店(第三轮集采申报地点)奋力厮杀的比拼结果终于揭晓。
大量常用药降至地板价,有现场参与者无奈调侃「水比药贵」。
其中,卡托普利(0.014 元/片,25mg)、氯氮平(0.015 元/片,25mg)、二甲双胍(0.015 元/片,250mg)单片价格直接降到 2 分钱以下,大量药品单片降低至 1 毛钱,还有2 元灵魂报价的西地那非(伟哥)。
部分拟中选药物名单,点击可查看大图
(制图:Insight 数据库)
2018 年 12 月,第一轮「4+7」石破天惊,震撼市场。2019 年 9 月,首轮集采品种通过扩面招采被推向全国。2020 年 1 月,第二批带量采购在全国范围进行。直到昨日,第三轮集采水落石出。
带量采购经过一年半时间,从最初股市连续恐慌性暴跌,到现在的波澜不惊,市场和企业也显得更加从容。
与前两轮相比,本次外企原研市场份额更大,但显得更加佛系;国内企业不少可以获得增量市场,但竞争却依然惨烈,纷纷上演现场跳水。
本次集采具体情况如何?为啥有人佛系,有人却杀红了眼?后续医院用药又可能受到怎样的影响?以下是丁香园带来的解读。
外企原研药普遍佛系,坚持高价
这一轮集采,外资企业普遍佛系很多,甚至有大多报高价主动出局。
为啥很多外企积极性不高?
首先,在医院保证了中标药品的采购量后,还是可以采购非中标的品种。具体需符合各省政策,但大多参考带量采购政策主导地区上海的配套措施。
根据相关文件,约定采购量以外的份额会相当多的留给外企原研药,前提是谈判进行梯度降价,不过,这个降价压力远远小于集采中标的降价压力,甚至依然可按医保政策按比例进行报销。
其次,医院外的自费药物市场也是原研厂家佛系底气的来源。
即使医院为完成带量采购使用目标,出台土政策限制原研药使用,很多长期慢性病使用原研药的忠实患者,有经济实力的会直接转战院外药店自费进行采购。
例如此轮齐鲁通过西地那非(伟哥)2 元的灵魂报价,将所有竞争对手按照 1.8 倍规则熔断出局,实现了独家中标。
但考虑到西地那非的绝大部分销售还是以线上和零售药店为主,齐鲁此举给原研辉瑞万艾可带来的压力,也许并不是很大。
此前,辉瑞的两大产品络活喜-氨氯地平、立普妥-阿托伐他汀钙,在 4+7 和全国集采扩面后,络活喜的仿制药中选品种已经降至 6 分钱/片;立普妥的仿制药降低到 1 毛多。
但在仿制药的低价竞争下,辉瑞作为原研厂商,2019 年辉瑞普强营收仍然增长 9%,超出预期,这两大产品在 2020 年 Q2 也保持强劲,拉动整体增长 17%。
辉瑞的例子表明,原研药的韧性,特别是自费市场的潜力,明显超出了集采初期整个市场预期。
不过,外企原研药放弃中标,不代表它们都能像辉瑞一样取得不俗的成绩,还需要依赖渠道持续供货、覆盖更加广泛的药店才能逐步达到。
同时,此次医院上报药品使用量在结余留用政策激励下,相较上两轮集采更多了一些,不像上次给原研药留下更多的非报量市场,也是一个新挑战。
有些以创新药为主大药企,在中国区团队话语权不够的情况下,对待过期品种从全球战略角度自然选择放弃为主。
衷心希望原研产品依然能够保持市场供应、患者教育,否则,很多药品医患的知晓率、就诊率、治疗率都会降低,增添不少慢病患者的麻烦。
另外,尽管此轮外企普遍佛系,也有少数选择破釜沉舟,力求低价中标,向来比较保守的日资企业这次却格外积极,但最终只有 3 家原研中标。
国产药企疯狂跳水,比拼惨烈
与原研外企普遍拥有品牌溢价的超脱相比,带量采购以来,国内企业作为纯粹的仿制药,普遍缺乏品牌溢价,因此每次比拼都显得尤为惨烈。
每次一再刷新底线的超低价格,总能引起医生、患者乃至医药从业者们惊呼,这个到底能赚钱吗?
此次报价中,至少有 4 个产品出现了低于 2 分钱/片的报价,不出意料,再次激起人们对产品质量的担心。
从理论上来说,报价文件已经明确要求,企业承诺不能够低于成本价。本次报价也都是企业主动申报,医保局或许也颇为无奈。
也许化学仿制药的生产成本确实比大家想象的还要低,很多产品价格看印度、美国的仿制药,同样也低的离谱。
早在 2018 年,第一轮 11 个试点城市首次试水的时候,外企整体都是比较超脱的。
当时通过一致性评价企业及数量尚不多,集采约定量也不够大,大多数外资药企仍处于观望状态。
其中只有两家外企小试身手,阿斯利康易瑞沙-吉非替尼报价 54.7 元/片、施贵宝福辛普利钠报价 0.84 元/片,意外地干掉了竞争对手齐鲁和华海。
彼时阿斯利康泰瑞莎也已经上市,降价让吉非替尼扩大病患,也有利于整个非小细胞肺癌产品的患者群体,齐鲁轻敌报高价造成出局也情有可原。外资的存在感尚未得到国内企业普遍重视。
到 2019 年 9 月,带量采购从 11 个试点城市品种集采扩面到全国时,赛诺菲不惜自砍两大重磅产品波利维-氯吡格雷、安博维-厄贝沙坦大幅降价,让缠斗多年的国内竞争宿敌信立泰意外出局。
2020 年初,第二轮拜耳的拜糖平阿卡波糖,报出全场最低价,让老冤家华东医药出局。外企杀伐决断、点杀竞争对手,显露峥嵘,彻底让国内企业认识到外企大幅降价的决心和勇气,不敢轻易低估,血拼降价决心更盛。
对于许多国产药企而言,为了通过一致性评价,已经有了大量投入。厂房盖了,人也招了,这些都是固定成本。
报价里扣掉这些成本后,只要机器开起来,能进多少钱都是赚的,甚至还可帮其他的产品顶一些固定成本开销。
因此,针对这些竞争尤其激烈药品,把成本和报价账面打平,早就不是常规运作了。对于这些药企来说,核心还是比拼生产规模,通过多个产品分摊成本,形成规模优势。
最终,企业算出来一个扣除掉购买原料、辅料、包材、水电费等不亏现金成本的惨烈价格,报出去确保中标。
毕竟如果不中标,直接失去正向现金流入,亏损反而更大。
便宜的仿制药,能一直便宜下去吗?
总体来看,本次集采结果似乎是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医保局希望降低中间环节费用,给予过评企业机会,降低医保压力,这个目的初步说已经完美达到了。
至于真正利益损失者,可能是外企在专利到期后依然在华形成的长期超额收益,以及依然坚持自费使用高价原研药的患者了。
但在目前国内的招采制度下,我们仍然缺乏有效机制促进仿制药开发。
美国实际的仿制药价格其实也极为便宜。仿制药整体销售量占到 9 成处方量情况下,销售额却不到 10%。不过,美国对首仿药有 180天的市场独占权,可以与原研药共享半年高额定价。
仿制药是大多数患者诊疗用药的基础,如果一味打压这个环节的收益,短期内有明显获益,但长期来看,可能增大药监合规压力、医院用药纠纷、甚至损伤患者的信任度。
如果长期缺乏市场的激励,现存品种又依赖企业惯性的研发,后续企业对于防仿制药研发的投入减少,未来的还有便宜的仿制药可以用吗?
毕竟让人去干活,不能只有鞭子,还得给点粮食。
最终,真正用药的还是开具处方的医生、服药的患者,这个鞭子已经抽在了药企身上,荡漾到临床的余波又究竟如何呢?还需拭目以待。(策划:gyouza)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