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不成目标,不是因为懒惰(周记第八期)

金句

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斯蒂芬·柯维

解读:改变对问题的看法的快速措施是阅读和沟通交流。


关于工作

春节对工作的思考

1、我总是想着有朝一日要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然后过上美满的一生,可毕业五年了,那份喜欢的工作一点苗头也没有。后来,有两个观点让我改观了:你擅长的才是你喜欢的;如果你喜欢事“职业化”,很可能会变成不喜欢的。

一个心理现象——你之所以会持续做一件事,要么是因为你在这个过程中很享受、很快乐,做事本身能够给你带来满足感和快感,一不小心就做到了一万小时,比如说很多厉害的专家;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你恐惧,因为害怕,你对一些不得不做事情也同样动力十足,勤奋努力,也达到了一万小时训练的效果,比如说我赖以生存的工作。后者很可能会转化成前者,因为一旦擅长了某一技能,我们就很容易获得成就感、满足感、荣誉感……一切能够让我们很high的感觉,这种感觉不就是“喜欢”么。

我以前并不喜欢阅读,甚至讨厌,可经过大半年的强制阅读(因为我恐惧落后,恐惧我的人生碌碌无为),不说擅长, 但已经喜欢上了阅读,这不仅是因为阅读本身获取的知识能够缓解焦虑,更多因为通过输出获得了他人的点赞。

记得一句名言说过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事,可见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是一件小概率的事件 。然而很多人,无视这样一个事实,一直梦想有一天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却忽略做好当下的事情,于是他们一边在幻想、仰望自己的梦想,一边无所作为地不满现状,最终沦为平庸之辈。他们都被梦想绑架了。

结论:想尽一切办法热爱你的工作

2、如果实在无法爱上现有的工作,也没有更好的下家,不妨改变心态。我们知道能力才是职场竞争力,能力可以是一技之长、沟通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于是,我们可以把现有的工作当成锻炼自己能力的场所。做好工作变成为锻炼更好的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险阻都在磨练自己。最终有两个结果,一是晋升,二是能力达到了,被人挖走。

结论:为自己打工


关于生活

春节安排了一次外出见朋友,差点就完不成,因为没找到谁可以见面。好在约了去广州见大学同学。和他们聊聊天,体悟他们的人生。

A和B是夫妻,都是同班同学,两人在同一家公司上班,贷款买了新房,上个月喜得一子。本次旅程第一个站就是他们家,新房还在装修,暂时租了一个小屋。

进了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A君很享受当爸爸,哄宝宝睡觉,给宝宝洗澡,按摩,都非常用心,也是一脸幸福。

喝茶聊天时,B派了个利是给我,我说不好意思要,可最终还是羞耻般的拿了,她还鼓励赶紧找到女朋友。有一瞬间,觉得自己有点儿失落,至今还没找到合适的。

不久,C君和D君来了,约好一起吃个饭聊天。

C君是研究生,毕业1年多,两个月前也喜得一子,在佛山买了房子。研究生加毕业后的一年多里,跟着导师做一家公司,最终却因为老板经营不善,公司关门了,好在,最近考到了一个学校里的教师岗位,进入体制内,苦尽甘来。有一种完美的人生的感觉,就差一辆车了。虽然并没有很羡慕,但也觉得他的美好人生已经打拼出了一半了,也是值得高兴的。

D君一年多前,放弃了学校里安稳,毅然跑出体制内,进入更加有挑战的销售岗位。刚入行,什么都不懂,从零开始,在拒绝与失败中不断成长,目前业绩做得不错。

每个人的生活看似平淡无奇,没有像大咖们一样坐着火箭成长,但也是痛并快乐着的一点一点的积累。

我一直在思考,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和生活,总是无果而终,也许是看得太少,体验得太少了。每个人都在朝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只是很多时候不太清楚具体要活成什么样子。


不要羞于暴露自己的不足

我们都知道“表现”型的人总是向外求,如果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便会觉得自己没有才能,是一个失败者。所以他们从来不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的缺点,即使是装一也要装出一幅“我很牛逼”的样子。

这会导致一个致命的缺点——很难得到进步。

如果不肯暴露自己的无知,不肯让别人知道你真正的水平,那么绝对学不到东西,别人也无从教你,你也不能有长进。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为自己强烈的自尊心,而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最终错失变好的机会。

记者采访尤为如此,优秀的记者总是牢记这样一个道理:你说话的时候永远学不到东西。


关于阅读

《成功,动机与目标》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 14小时

新年伊始,依照惯例,为自己制定新年计划,可对于这样的事情,我是没有什么自信与信心的,因为从来没有过完成自己新年计划的成功经历。

是目标定错了?还是实施目标的方式有问题?责备自己意志不够坚强,动力不足,行动力差是对的么?

《成功,动机与目标》告诉我们成功实现目标是有科学的方法的。制定目标是有准则的,这些准则可以提高完成率;目标按价值观可分“进步”型、“表现”型,按心理预期可分“进取”型、“防御”型,有些目标天生便容易完成,有些目标自带动力属性;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来自人性的阻碍,这是无可避免的,然而我们可以用科学方法避免陷入这些大坑。

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是一位科研人员,然而本书内容并没有通常学术著作般的枯燥,不仅通俗易懂,实用性也很强,拿来便可用。

海蒂的研究发现了一项我们经常犯的,但从来没有被注意过的现象——关于将来的计划总是刚开始听上去不错,但越临近越发现不对劲。

人们思考未来(一个月、半年、一年)的事/目标,更多启用的“为什么”的思考模式,比如做成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将会多有趣,多愉悦,多有益。一年后我考研,之后肯定可以给我带来更大的收益;半年后我要去泰国旅行,好好放松一下;我将在下个月看完4本书。

而对于近在眼前(马上、一天、一周内)的事,却用的事“是什么”的思考模式,比如我是否真的能走到这件事,我面临什么阻碍,我有多大的把我成功?结果当未来的事情即将发生时,你回感叹“当初我为什么会定这样的目标?”“我的英文那么差,怎么可能考研。”“我最近的工作那么忙,根本抽不出空去长途旅行。”“别说四本书了,一本都读不完,每天工作那么累。”

无法完成目标更多时候因为自己的动力不足,即使做好了计划,临近时间点,也会拖延。

这种问题再常见不过了,解决办法就是在制定目标时,进行评估——-“心理对照”。写出目标后,用“为什么”思维思考一个好处,然后用“是什么”思考一个实现目标的阻碍,反复二三步骤,基本可以判定这个目标是否值得写入计划中。

放弃梦想/目标是令人痛苦的,但是只有把那些不切合实际、无法完成的目标剔除,我们才能够为现实的理想腾出空间。

方法不复杂,然而对新手来说,最应该做到的事是要时刻意识到,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方式,甄别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凭借一腔热血,拍板定下目标。

本书虽然并不能告诉你自己目标是什么——通常来说这只能靠自己,可一旦有了目标,这本却能够让你实现目标的概率大大提升。


使命宣言

为什么要写自己的使命宣言?

2018年刚过,我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28个年头,25岁那年,我觉得自己还年轻呢,一切才开始,可现在,突然觉得自己已经“老大不小”,焦虑的不是年龄,而是我的生活依然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往哪里使劲,空有一身年轻的精力。

即使有了目标,实现了,也有可能因为没有做到平衡,反而感到空虚,发现自己牺牲了许多更宝贵的东西。目标也是需要平衡的。

《高效能人的七个习惯》的第二个习惯是以始为终。以始为终说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这样不但可以对目标处境了如指掌,而且不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


使命宣言(每周回顾反思)

人生目标:心如止水般体验这一生。

为此我要做到:

健康——让自己能够精神焕发、保持好看的体型

品德——勤奋、正直、有责任感、善良、诚信、分享、帮助别人

终生学习

发挥优势    胜过    弥补缺点

精力管理    胜过    时间管理

知行合一    胜过    只想不做


在这些角色我要做到:

儿子——让父母幸福、健康、长寿

职员——努力工作、创造价值,在岗位上能够创造自己的价值,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创造价值

兄弟/姐妹——互相帮助

个人——有一技之长,可以影响别人的人;终生学习;修行;

朋友——真诚友善、乐于帮助、不计较得失


拾遗

1、一个反常识的心理现象:受苦比解决问题容易,忍受痛苦比享受幸福容易。所以很多宁愿忍受着痛苦,也不改变自己。

2、接受自己:中国人几乎都有自卑情绪,它来自我们童年家长们的“隔壁家孩子”的教育方式,所以再产生这样的情绪时,告诉自己它来自遥远的童年,只是一种习惯性的情绪,别太在意。

3、积极的人生态度:告诉自己,人生的目的是体验,而不是趋乐避苦,如果你的终极目标是快乐,那么沿途中的困难险阻将会成为无尽的苦难。人生应当是一种体验,我们体验快乐,体验痛苦,没有什么更好,没有什么更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抓住当下。

4、别当吃瓜群众:当我们被别人的事迹激励后一定要行动,否则就会变成围观的吃瓜群众,而行动的要诀就是用“是什么”思维,让自己动起来再说,先做出简单粗糙的样出来,然后慢慢迭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完不成目标,不是因为懒惰(周记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