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张标签好多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后那年,记得当时上幼师一年级,心理学课堂上,老师讲到关于气质的内容时,给全班50名同学进行了一场自我测试,看看自己的气质到底属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四体液学说”中的哪一种。老师的方式是读一道题,然后每个人自我判断,“是”或“不是”,并分别赋予“是”与“不是”不同的分值。具体的命题与赋分我都不记得了,应都是关于生活学习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一些内容吧。

       最后,老师说:得分在(不记得了)分—(不记得了)分之间的同学举手,“唰”地一下,大约1/2的同学已经举了手,老师说,这些同学的气质,多偏向于多血质类型。老师又说了一个分数,再问同学,剩下的同学中约有2/3举了手,老师说,这些同学的气质主要混合了多血质和胆汁质两种特征。老师继续说了一个分数,再继续问,全班所剩寥寥无几的同学举了手,准确地说,我的分数不在这个行列,但看四周已无人再举,只好也举了手,结论自然就是多血质、胆汁质及粘液质三种特征混合的类型。此时,第一部分举手的同学已开始唏嘘了。

        后来,老师又说了一个分数,我听清楚了,这次的分数就是我的分数!我稍有兴奋地、迅速而又坚定地重新举起了手。老师说,这是混合了四种类型的气质,也就是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以及抑郁质。

     顿时,班级里有点小沸腾:“哇,好复杂呀!”“真想不到啊!”“好深啊!”……等等。

       其实,气质是指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风格或气度,多血质的人活泼敏感,胆汁质的人直率任性,粘液质的人稳重沉默,抑郁质的人孤僻审慎……这青少年时代的一次测试,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我的同学甚至我自己都在那个时候给那个十多岁的幼师生贴了回关于气质的标签。那时的感受不算很少,但似乎非常喜欢并认定了这个大标签。这也令我发现自己总是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或者遇到不同的人时,便凭借本能选择某种气质来应景、应事、应人……

       事实上,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尽管我很不完美,却深深地,深情地追逐着完美。甚至严苛与宽容,控制与自由,豪情与柔肠等等这些反义词之间始终都能发生正当关系,它们在我的身体内外不断地作用着、互动着、整合着,从而操持我的神经与行为,促我积极、勤劳且用心思考。

      还有,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对血型、属性、面(手)相等忍不住小有琢磨,以及现代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星座也都在我的爱好中,比如我就觉得A血型,属牛,天蝎座之间共性何其多啊。

        有不算少的朋友,同时又有程度较深的“精神洁癖”症状。没有宗教信仰,但绝对信仰“真善美”这门学派。“越善良越年轻”在我的身上略有应验。陌生的人一般不相信我的年龄,熟悉的人觉得这与善良有关,其实我还有一点小秘密,就是年轻的原因主要来自家族基因的遗传……

       再还有,关于“二”,也与我有关,例如剖腹产三天后,硬是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课程的第一门考试,也可谓具备了大无畏的精神气概。

       我女儿说:“妈妈,你的微信号就叫你的名字?你也太二了!”话说申请微信的时候就没多想,一用已数年,懒得改了,也觉得没必要改了。当然,还有别的较“二”的事,此处就不再一一碎碎念了。

        不过,“哈哈,这个不代表我不懂情调。”我对女儿如是说。

                                                                  2017年2月10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贴张标签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