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文学要关注心灵和文化

刘醒龙:文学要关注心灵和文化

  (见2009年12月25日《咸宁日报》)

名家访谈:文学要关注心灵和文化_第1张图片

  12月11日晚,应咸宁学院文学院邀请,著名作家刘醒龙来咸讲座,500多名大学生和社会文学青年聆听讲课。刘醒龙还接受了笔者的简短采访——

      关键词:胸怀、天才、小说味

  刘醒龙的讲座在咸宁学院文学院教八学术报告厅举行。可容纳500人的报告厅早早就坐满了人,连过道上都站着听课者。刘醒龙的演讲不像一般学者讲课那样“正儿八经”,不带任何讲稿,侃侃而谈,风趣幽默。

  他讲述了自己走上文学之路的经历。他最初只想当一名军人,后来因没有当上兵就进了工厂。在工厂里,通过各种方式读了不少文学书籍,加之对当时所处现状不满,突然有一天就决定写小说。在成名前的近十年间,没有一天不写作和读书。他告诉大家,一个作家的成长需要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也需要机缘,比如遇到一个赏识的文学编辑,但更重要的是要勤奋写作,写出好作品。提高创作水平的过程也是修炼作者思想境界的过程,一个作家必须有宽旷的胸怀。如果胸襟狭小,视野狭窄,就不可能向文学的深处进发。

  在谈到写作天赋的问题时,他认为,所谓天才者并不是比别人聪明很多,而是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和只能做什么。当然,写小说也需要感觉,有的人写了一辈子小说就是没有“小说味”,有的人一开始就找到了“小说味”。

  关键词:良知、心灵、文化

  《圣天门口》和《天行者》是刘醒龙近年来受到文坛高度赞誉的两部长篇力作。前者100多万字,耗时六年写成,获得了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和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小说大奖;后者是其成名作《凤凰琴》的续篇,今年获得了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两部作品都被誉为史诗性的作品,且都将搬上银幕。

  刘醒龙结合两部作品的创作,回答了“文学是什么”的问题。他说,文学是一种良知,是抵抗黑暗、邪恶、庸俗、卑鄙的最后一道防线;文学的终极目的是表达人世间的真善美、表达人类文化中的精髓。文学不是用来解决具体社会问题的,文学关注的是心灵,是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刘醒龙在回答 “文学是否边缘化”的问题时认为,文学当下并没有被边缘化,只能说是文学回到了本位。一方面,文学在过去一些时候是被严重扩大化了,承担了它所不应承担的功能,这是不正常的;另一方面,虽然现在从事文学写作的人数减少了,但读文学的人还有很多,事实上,文学的作用在生活中仍然无处不在。

  关键词:神往、结构、阅读

  刘醒龙是当天下午自驾车到温泉的。讲座前,他在下榻的宾馆接受了笔者的简短采访。

  在记者问及小说写作的有关问题时,刘醒龙结合《芳草》杂志的一些来稿所存在的问题说,写小说不能太老实,应该以一种“神往”的心态去写作,要有诗意。就长篇小说的写作而言,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在写作之前对人物的命运应该很清楚,要知道小说的结局。对于读者,其实任何结局都可以接受,关键是作者要创造一个有说服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小说也要主题先行。

  在问及文学投稿的问题时,他提示,青年作者在投稿前,应该了解所投杂志的基本风格,不能盲目乱投。

  在回答有关阅读的问题时,他提示,读书一定要读好书,读那些称得上高贵的书(如《红楼梦》等),因为真正的读书应该是为了让人的思想开窍,一般的实用书籍起不到这个作用。对多数人(尤其对于写作者)来说,读文学书是很好的首选。

(邓昌炉)


名家访谈:文学要关注心灵和文化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名家访谈:文学要关注心灵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