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屑

1、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笛卡尔思考的问题的确有点抽象了。那么,孩子们学习笛卡尔,是学什么?是那些关于身体与灵魂的关系?是扩延世界与灵魂世界的区分?是关于完美实在的来源?我想,这些都不是主要的,知识如果不能作用于当下,如果只是作为机械的、僵死的概念而往大脑里储存,反而是有害的。那么,笛卡尔的哲学与孩子们的当下有何种关联,笛卡尔的哲学如何照亮孩子们的灵魂?我想,笛卡尔哲学中最宝贵的,也是孩子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一种怀疑精神,要学习一种批判性思维即:我思故我在。

我们每天都在听到、看到许多观点,许多人都在告诉我们“是什么”,应该“如何做”,可是这些观念,哪些是可以笃信不疑的,哪些是值得怀疑的,甚至哪些根本就是错误的?

每个人的观点中,都有一些默认为理所当然的潜在观念(或者是价值观),但这些潜在观念通常不会说出来。就像你亲眼看到魔术师把手帕放进帽子里,出来的却是一只兔子,而你压根儿就不知道魔术师暗地里到底玩了什么把戏。那么,这种潜在的观念是可靠的吗?

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都是需要思考的。

2、读书会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不设门槛,不论条件,广泛吸纳,追求数量;一种是设置门槛,讲求条件,追求质量。你可能会问:难道数量和质量就不能兼顾吗?的确很难。因为决定读书会品质的诸多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当一个组织不设门槛,来去自由,没有准入条件和淘汰机制时,虽然降低了准入难度,人员数量会多点,但也损失了吸引力,一方面,真正的优秀者就不会加入(为什么要在这儿消耗时间?);另一方面加入者也不会珍惜这个平台,原初就是抱着好奇、新鲜的态度而来,缺乏“西天取经”的准备,这样就会缺乏“责任心”(沉默不发声,缺席不参与,长期不阅读),而当一个组织中“旁观者”占了大多数时,这种“旁观者”文化是会传染的。原初积极者一开始还偶尔发言,但发现其他人都默不作声,也就逐渐保持沉默。这样的组织就已经失去活力,开始沉沦了,另一种现象在潜滋暗长:发言质量降低,不聚焦知识而关注人,彼此缺乏信任而不愿多说,难以组织高质量的深度对话......这时,你要追求质量,如何可能?

3、学习,有四个核心因素。学习者,知识,传授知识者,环境。学习者,涉及动机、基础、兴趣、天赋、意志、方法等;知识,涉及知识的难易,多少,以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方式呈现;传授知识者,有教学方法好的,也有教学方法差的,有经师,有人师;环境,有学习氛围浓厚的,有学习风气淡薄的,有舒适的,有简陋的。

4、很巧,昨天运城国际学校开始共读《简单的逻辑学》,而我也正好购买回这本书。好书太多,但我们为什么要阅读?阅读能给教师带来什么?可以肯定地说,仅仅依赖阅读,并不能提高教学成绩,不能上出好课,不能改变学生,不能成为一名优秀乃至卓越的教师。但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阅读的意义是什么?简要来说,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而不是记忆,。因为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不等于领会、掌握知识,只有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正在掌握知识。这就如,单靠阅读关于如何游泳的方法,并不能学会游泳,但要学会游泳,还是要先阅读游泳的方法。关于为什么阅读,用魏智渊老师的话来说,“敢于时刻在知识面前保持一种率先的态度,让知识成为自身的信仰以及行为的源泉。”


只有立足于做好产品,营销才有意义。海底捞事件说明,不论多么光鲜亮丽,做不好产品就会成为沟底捞。我联想的是商业教育机构,如果只关注利润,只注重当下的甜头,而不注重非常重要但不直接产生利润的部分,那么不管多么光鲜亮丽,也行而不远,坐而不大。当然,背后是一个格局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