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良大师
1.
老王是我多年的高球球友,生意做的不错,半退休状态,困扰他的事只有一件:那个不争气的儿子。
老王的儿子从小不爱学习,就爱看一些玄幻书籍,而且有点走火入魔,自己竟开始编一些乱七八糟的故事。
早年,老王担心儿子误入歧途,曾多次干涉,但苦口婆心,不见效果。后来孩子长大,更难控制,老王也想通了,眼不见,心不烦......
五一期间,和老王打了场球,又聊到了他儿子,他神秘兮兮的告诉我:
儿子毕业后,没去工作,就在家写网络文章,而且都是那种奇鬼乱神的故事,没想到还赚了不少钱。
他感慨道:「这世道有点让人看不懂,竟然有这么多人,愿意花钱来看这玩意......」
说这话时,老王可能忘了,当年他辞掉内地银行工作,来深圳做生意时,父母几乎给他下跪,声泪俱下,说不懂他怎么想的......
时空轮转,老王到了这个年纪,生出同样的疑惑,但他深知儿子与自己相仿的牛脾气,便不去死磕,避免自已横生戾气,反而成就了儿子有所作为。
2.
老王儿子属于个案,可遇不可求,所以我并非让父母对孩子放任不管,我想表达的是:
这世界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乐高城堡,每个人如同一块积木,有人方方正正,适合做万能底板和基础模块。有人奇形怪状,难以兼容,但是倘若遇到合适的插糟,便一遇风云化做龙。
很多父母,不能容忍孩子是一块与众不同的积木,他们要把孩子的棱角被磨平,把他们变成标准模块。
南开大学教授熊培云,在某次沙龙上曾讲过一件事。
一次中学生征文比赛,他是导师,海选出10名小作家,进入决赛。
熊教授对其中一位印象深刻,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角度奇特,不出意外的话,这位小作者一定会成为决赛冠军。
可是,偏偏出了意外,那小作者压根就没去参加决赛......
熊培云心有不甘,拨通登记的电话,多次尝试后,终于接通,是对方的母亲。
在熊培云表明来意后,母亲很不客气的说,以后不要再打这个电话,儿子因为写作,成绩严重下滑,她不希望儿子不误正业,儿子的首要任务是考入名牌大学。
熊培云在沙龙中说到:
自己并非指责那位母亲,甚至理解中国环境下父母的良苦用心,他只是想提醒那位母亲,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写作天赋。
因为作为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在于发现并保卫孩子的才华。
这句话,朴素但寓义深刻,我们都太容易沦陷于社会的洪流中,众人席卷了潮向,你不自觉的随波逐流,想把孩子打造成你期待的样子,而忘记了他本来的样子。
3.
TED论坛,排名第一的演讲叫《学校教育扼杀创意》。演讲者是教育学家Robinson。
他讲了个故事,几十年前,一个女孩,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动来动去。于是,老师找到她的妈妈说,你女儿有学习障碍症,要把她送到特殊学校。
母亲伤痛但心有不甘,于是带女儿到医院。
医生了解情况后,对女孩说:「宝贝,叔叔要和你妈妈讲点事,你自己待一会......」
出去时,医生有意打开收音机,和孩子妈妈在另一个房间观察。
惊奇的一幕出现了,那女孩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而且节奏融洽,姿态婀娜......
看了一会儿后,医生对妈妈说:「你女儿没有病,她只是个天才,舞蹈天才......」
女孩最后被送到了舞蹈学校。
这个女孩名叫Gillian Lynne,这个名字让你陌生,但百老汇著名音乐剧《猫》,你肯定有耳闻。而Gillian Lynne就是这部音乐剧的编舞。
Gillian Lynne自己讲,在舞蹈学院遇到很多同类,她们都是坐不住的人,她们都不是静态思考者,在激烈的运动中,她们才能思考。
一面天堂、一面地狱,如果Gillian Lynne被当成不正常的孩子,送往特殊学校,她的结果可想而知。
4.
我对Gillian Lynne的故事非常有感,因为与表弟的经历入如出一辙。
表弟小时候就坐不住,几乎无法安静5分钟,正写着作业,楼下隐隐传来周杰伦的《双截棍》,他马上随着音乐打上一套霍家拳......
学习当然也很差,无论如何强迫都收效甚微。但他母亲比较开明,在综合考察后,觉得表弟真不是学习的料,便送到了深圳艺校,学习舞蹈。
后来表弟考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并亮相春晚,自己也有了些名气,毕业后开了一家舞蹈培训机构,生意兴隆。
表弟没有遇到好医生的点拨,但他有母亲的慧眼加持。
在我为人父亲十载后,也渐渐明白,对待孩子的教育,「发现」的意义真得大于「培养」。
每个孩子差异巨大,成长节奏也各有不同,你需要识别出孩子的特别之处,帮助TA找到适用的路径,而不是一味临摹他人,这样只会把孩子变成巨大分母中的一员。
而当一切为时已晚时,很多父母又来责怪孩子不争气。
就像网上说的:「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却期待我去飞翔?」
5.
不仅针对孩子,对于自己,发现优势同样重要。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曾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意思是说,「人的智能是多样的,衡量角度不止一种」。
加德纳教授归纳了八种人类不同的智能类型:语言、音乐、逻辑数理、视觉、身体运动、自知自省、沟通交流、自然观察。
这八种元素并不是均匀分布于个体之中的,而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如果把人当成一个容器,这种元素多些,其它元素必定少些,这最终决定了个体的差异。
所以,为什么陈景润解得开复杂的函数,却说不好一句话?
所以, 为什么钱钟书文笔行云流水,数学却只能考15分?
说到这里,你应懂得,一个有智慧的人,并不是与自己的短板为敌,而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持续的攀升。
在500强时,有一位产品经理,特别擅长和人打交道,但由于「坐不住」,并不受领导待见。他想转前线,但犹豫不决,征求我的意见。
我没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说:「答案其实你心里有,你只是来找认同的,你是什么样的人,难道自己还不清楚?」
后来,他果真转了前线,而且业绩卓越,更重要的是,转岗让他活力四射,仿佛升级解锁,想想也是,人生至大的幸福,不就是成为自己吗?
6.
很多年轻的读者,知道我是讲师,于是请教我,如何改掉自己「内向」的缺点。
在他们的想像中,讲师都是那种八面玲珑,能说会道的主,因此一定是外向的。
但我告诉他们,包括我在内,很多讲师都很内向。
这似乎与常识矛盾,因为讲师需要与学员频繁互动,情感共振,似乎外向才好。
确实,这些都是外向型讲师的优势,但换个角度,讲师在制作和实施课程时,也需要严谨的逻辑和独到的见解,而且在授课时,封装自己,不过多受制于外界干扰,这些都是内向者的优势。
所以,对于自己的性格和特质,万不可贴上悲观的标签,就像那问名言:
「上帝关上一扇门,也会打开一扇窗」。
多数人都是不完美的,上天往往拿走一些,也会给你一些,你不能对拿走的耿耿于怀,对给你的却视而不见。
就如一个孩子不能正常阅读,这看起来是个坏事,其实也未必。
原高盛集团COO,加里·科恩就是一名阅读障碍症患者他即使成人后,他的阅读速度也仅为每小时3页左右。
他根本没可能成为好学生,甚至被同学视为「白痴」。
阅读障碍者的问题在于,对文字的理解速度过慢,对概念名称不敏感,但也带来两个好处。
第一、信息一旦接受,就会抓住本质和要点,变成自己的东西;
第二、更容易成为见招拆招的实用主义者,他们很难被概念束缚。
所以,科恩毕业后,去应聘交易员的职位,他花了很多精力,啃读了一本期权的经典著作。
结果,面试不仅顺利通过,而且到岗后马上就开始交易,别人都以为他是个老司机。
科恩剽悍、诡异的交易手法,也经常出奇制胜,这也使得他最终在高盛集团享有一席之地。
你也许认为科恩是个案,其实不然,著名作家,丹尼尔·平克采访过很多商界大咖时,他惊奇的发现,这些卓越的人,很多都是阅读障碍者。
比如,CNN的创始人特纳、惠普创始人休利特、花旗集团董事长CEO里德、思科CEO钱伯斯、宜家创始人坎普拉德......
平克说:也许不套牢于文字,不受困于经验,不沦陷于概念,才是他们成功的法宝。
7.
美国社会学家Richard Lucas,曾对一组天生略有缺陷的大学生,进行长期追踪,并拍成纪录片。
他发现那些进入职业终局赛点的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接纳和利用自己的瑕疵。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结巴,他无法流利的表达,但他尽量让语言简短有力,反而给人一种诚挚和干练的感觉,深受领导器重,最终屡获晋升。
Richard Lucas的调研和美国黑人教育家Marva Collins的理念异曲同工。
美国总统里根曾邀请Marva Collins出任美国教育部长,但后者竟然拒绝,仍全心于教师职业。
Collins的教育对象都是黑人底层的孩子,多数人往往在中学后就会加入帮派,吸毒、入狱,但Marva Collins的学生最终都考入大学。
Marva Collins的成就轰动了美国,当记者问她的诀窍时,她说:
「我只是教会他们认可自己的特别与优秀」。
比如,学生犯了错误,Marva Collins会罚学生写100个自己的优点,不能重复......
Richard Lucas和Marva Collins其实都在说明一个道理:
每个人的出厂设置是不同的,无论对待自己还是对待孩子,都不能只依靠外界的标准,来轻易的格式化,每人都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订制品。
8.
德国绘画大师,雅诺什,曾有一个经典的绘本故事,名字叫做《哦,美丽的巴拿马》。
小熊在河里捡到了一个满是香蕉的箱子,上面写着「巴拿马」。
想必「巴拿马」一定是一个物产富饶之地。
于是,小熊约上好友小虎开始寻找这个叫做「巴拿马」的地方,他们历经波折,兜兜转转,终于来到了「巴拿马」。
可仔细一看,这不就是他们一直居住的地方吗?
拿这个寓言故事,作为本文的结尾吧,我想告诉你:
都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可当众人熙熙攘攘向罗马进发之时,可别忘记你心中的那块巴拿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