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12:不要事后诸葛亮,不要上帝视角

#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12:不要事后诸葛亮,不要上帝视角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二篇,第五章。

第五章的篇幅很长,后半部援引拿破仑和布吕歇尔之间的对抗作为案例,展示出原因和结果、手段和目的的考察的注意事项。

从不同角度来看,或者不同立场、不同范围来看,一件事情该不该做或呈现出的面貌,结论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说沿海城市,在海洋文明当中,沿海是个巨大的优势,但在大陆文明当中,尤其是限制下海的国家,沿海城市可以说就是边陲城市。

这一点不唯战争,应该说大部分的事情都有这样的情况。

拿破仑在战斗中击败了布吕歇尔之后,就抛开布吕歇尔,而把矛头转向施瓦岑贝格。

虽然后来也赢了,但是部分研究者认为基于当时的情况,进一步打击布吕歇尔是更好的选择。打击布吕歇尔,施瓦岑贝格不敢动。

这种状况在历史上出现很多次,比如朱元璋在选择张士诚和陈友谅之间,选择了先打陈友谅。因为张士诚小富即安,不敢对朱元璋下手。而陈友谅野心勃勃,是一有机会就肯定要咬你一口的。

到这里,克劳塞维茨提醒我们:

如果批判者想要赞扬或指责当事者,那么他们必须尽可能地完全站到当事者的立场上去,也就说一方面必须去收集当事者所知道的一切情况和产生行动动机的一切情况,另一方面又必须抛开当事者当时不可能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切情况,首先必须抛开结果。

这句话对我们日常生活决策上也有意义:不要事后诸葛亮,不要上帝视角。

比如看恐怖片的时候,我们知道那是恐怖片,所以总是对那些不听话,哪里黑往哪里走的人,特别痛恨——作死。

在恐怖片里,黝黑的巷口站着一个身材惹火穿着暴露的女郎,我们知道这女人大概不会是什么好鸟。但是日常生活中,遇到这样的姑娘,我相信警惕心肯定不会那么强。那才是恐怖片里的人该有的心态。

要有代入感。要有历史的同情。读战史也好,读商业史也罢,都需要察己——当时那样的情况,手上就掌握这么点信息,我会不会做出同样的决策,我能不能拿出更好的决策?

读《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最大的感触就是麦克阿瑟自身阻断了正确情报浮现出来的可能性,在他身边的人都是能顺应他喜好的人,知道他容不得自己犯一点错误,是一个会扭曲现实,让现实来证实自己的这么一个人。

虽不至于到这样的程度,但还是很容易让我想到“何不食肉糜?”这个典故。

对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没有任何赞扬的余地。

就拿仁川登陆来说,麦克阿瑟知道的信息是仁川并不是一个适合登陆的地方,也没有任何情报表明金日成不会在仁川重点防御。

出奇兵,在历史上不是没有过,成功案例还不少,有瞎猫碰上死耗子的,也有确定了敌人不会在险要处重兵把守之后才采取的行动。

在当时的情况,至少应该去确认仁川会不会有重兵把守,但是麦克阿瑟没有,结果金日成在收到中国的警告之后,置若罔闻,麦克阿瑟一举得手,再攀人生高峰。

克劳塞维茨又提醒我们:

但是要批判者同当事者完全一致,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可取的。

“你行你上”这句话经常用来堵批判者,好像不能达到当事人的水平,我们就无法对他进行批判。人类历史上的天才,大多数人都达不到他们的水平。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我们就不能不接受后人在掌握更多信息的基础上,能够对这些天才的一些行为作出反思和欣赏。

克劳塞维茨的两个观点不是没有矛盾,平衡点在哪?

如果想突出自己,把经过全面了解以后所获得的全部高超见解,都说成好像是自己天才的表现,那就会使人反感了。

明天继续。

明天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12:不要事后诸葛亮,不要上帝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