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盘重生(五十九)

一阵风吹来,雪沫儿纷纷落下,粉妆玉砌的世界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苗青伸出手接住那一粒粒雪片,尽情的感受着这上帝的精灵,想让它成为永恒的存在,但顷刻之间在手心便化为乌有,实在是有点可惜了!呼出的口气清晰可见,那飘动在空气中的湿气在行人的眉毛上、头发上、帽子和头饰上镶了一道白边,人一下子变得老了很多,有点滑稽可笑。

学校西边有一道上山的台阶,美其名悦“青云梯”,天气晴朗的日子里,锻炼的人络绎不绝,占据了台阶的上上下下,大雪降临的日子里,白雪皑皑,大山披上银装,人们退避三舍,然而青年男女却是另辟蹊径,走在皑皑的白雪中,体会着上上下下带来的刺激,别有一番情趣,自是耐人寻味。春生和苗青便是其中的一对了。

原以为有着说不完的话,然而这样一前一后走来,却是一路沉默,平时在心里攒下的话,也被三九严寒冻住了,说话似乎还需要有一个预热的过程,都是缄口不言,苗青一路在前,春生紧随其后,他能听到自己“咚”“咚”的心跳声,走过了千山万水,身经世事百件,此刻的春生却有说不出的紧张。

苗青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在他心里,聊天无论走向哪里都是对的,他都是顺从的,他希望就这样一直走下去,走到天荒地老,走到海枯石烂。

“苗青,你饿不饿?”眼看着要攀登一座大山,眼看日近中午,春生心里想着要请苗青吃上一顿饭,一解饥肠辘辘之困。

“不饿!我们上山走走吧!”其实,苗青也非常的饥饿,不知为什么,说出的话却表达了相反的意思,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后悔不迭也只能认了。

青云梯就在眼前,白雪映衬之下,宛如挂在山间的一条瀑布,一色的长青石条铺就,几百个台阶从山角铺向山顶,成为远近闻名的一道风景线,已成为人们锻炼身体的必至之地。白雪覆盖之下,人迹罕至,由此罩上了朦朦胧胧的梦幻色彩。 青云梯总长85米,共216级,分为两大组台阶,每组108级,第一组又分为12小组,每小组9级,小组与小组中间有约一米宽的太平台。

之所以安排108级台阶,也是有讲究的,相关资料记载:佛教认为人生共有108难,每攀爬一级台阶的时候付出的艰辛与汗水就相当于克服一难,只要你坚持不懈向上攀爬台阶,终会克服人生的108难,登上太平台。转身即可步入“圣符仙境”。

何谓圣符?传说宋朝时林虑有个人称竹马先生,名叫张常清,隐居龙凤山修炼,习得救命仙术——人得急病断气后,竹马先生便在其身上画符,使之复活。其符被人称为圣符。龙头山原名圣符山也由此得名。

题有“圣符仙境”的汉白玉牌坊建于1995年6月,宽7.76米,高6.76米,同样采用三门四柱,彰显中国古典对称美。牌坊上大面积采用到了祥云修饰、二龙戏珠浮雕,精雕细刻,技艺高超。牌坊头正面雕刻“圣符仙境”,背面刻有红色“龙门”二字。

明朝曾任平度州知州的五龙镇人冯栋,游览时曾留下了《九日同人游圣符山和韵四首》。他在诗中如此深情地描述圣符山:“雨里看山好,晚晴山亦奇。千峰秋瑟瑟,疏月影离离……境尽溪声近,云闲山月高。停杯含远思,写景入风骚。”在他的眼里,圣符山山奇水幽,风景如画,可以赋风雅、抒情怀、寄身心。

清朝进士李仲鸾则在《圣符山塔成赠王震声国子生》一诗中,记述了圣符山上文峰塔修建的缘由,用诗歌祝贺塔的落成。他说,百余年来,林县未出过进士,为振文风,县官袁六阶特建此塔。

邑人王震生从黄华山运来一颗黄华石放在塔尖合塔,以期待林州“天荒(很久无人考中进士的局面)虽久终须破,定有山灵注意才”。圣符山上,寄托了无数名士对家乡林州多出才俊、振兴文脉的深深期待!

登上圣符仙境,远眺山城林州,街如网,车如梭,楼如栉;近揽云梯古塔,诵古诗,思往事,感今夕,在现实与历史、喧嚣与静寂的转换中,心胸渐阔,烦恼渐抛,竟在这闹市中觅得了一处世外桃源。

你可能感兴趣的:(涅盘重生(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