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

入职第569天。

日子一天天过去,能力不见得有多大提升,危机感却越来越强。决定定期复盘,倒逼自己三思而后行。从自己最近感受最为强烈的3个话题谈起吧!

1、策略思维

一直以来,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执行力特别强的人,这也算是我的职场优势。但是,执行力强的背后隐藏着战略规划能力薄弱的缺陷。一贯秉承着“手比头高”的原则,遇事先行动,通过结果反馈来不断调整策略。但是,现实不断证明这种方法的事倍功半和无效。

缺乏战略规划的原因:一是懒,懒得深度思考和独立思考,凭经验和直觉做事最轻松;二是学生思维,误认为策略调整的代价会很低。学生时代,我有大把的时间来通过结果检验方案,大不了重头再来。同时,学校环境本来就允许犯错,甚至持续犯错,并且不用付出经济代价。而职场完全不一样,与一群经验比我丰富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如果再不深度思考,那么在看待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绝对完败。总有一天,当"新人光环"不在,犯错的代价更为凸显。

经验的问题可以通过时间来补充,或者直接找老司机带路。但是,深度思考只能求助于自己。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不是立马去做,要克制住做事的冲动,冷静再冷静,用上五分钟捋清来龙去脉,明确目的,制定多套可行方案,最好能够调动资源帮助评估方案,最后审慎选择最优方案。这样,即使结果不理想,也不至于归零重来。

2、职业理想

近期认识了几位有职业理想的前辈,他们要么为了帮助本土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而深耕该领域逾十年、放弃美国绿卡的培训讲师,要么是不辞辛苦、通过扩展第二职业来资助西部山区小学生的职业经理人,还有放弃企业高管职位、坚持教书育人的高校教授。

那么,我的职业理想是什么呢?高管title?财务自由?是名利还是自由?不知道。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理想,所以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会消沉,遇到外在环境变化的时候我会动摇,遇到干扰的时候我会乱了节奏。

所以,结合“策略思维”,当务之急是我要确立职业理想。它无关乎行业和职业,仅与价值观相关。

3、个人定位

当初选择读研的专业是基于本专业好考,选择第一份工作的岗位是因为专业对口、有过相关实习的优势。这种路径依赖决定了此时反思的另一个问题:最初的选择对吗?

即使错了,只能将错就错,要打好手里剩下的牌。好在目前的职业通道尚未定型,未来可选的范围比较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职业习惯的形成,转型的成本会更高。眼下,在提升通用能力的同时,慎重选择一个通道,沉下心深入钻研,静待开花结果。

综上,尽早确立职业理想,明确个人定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静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