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江姐》作曲家姜春阳写了首垃圾分类儿歌!︱北京当年垃圾有八座景山那么多!

点击上方 “徐徐道来话北京” ,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点击音频可直接收听!
这是著名作曲家,已经90岁高龄的姜春阳老先生的最新作品,儿歌《送垃圾》,演唱者,是今年已经55岁的上海歌唱家范琪菁,她是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儿童音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银铃般的童声被称为传奇,也被誉为成年人中演唱童声的佼佼者、沪上第一人。下面的音频,您点击就可以收听哦!

姜春阳老先生

范琪菁

您看,作曲者姜春阳老先生是不是与时俱进!咱们北京2020年5月1日起,才实施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迎接垃圾分类北京“大考”,但没过几天,姜老先生创作的歌曲就已经录制完成,是不是很神速?



1

老当益壮的姜春阳老先生

北京垃圾产生量庞大,开展垃圾分类,需要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共同行动起来。姜春阳老先生是歌剧《江姐》的作曲者之一,曾经创作过《红梅赞》《幸福在哪里》《军营男子汉》等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疫情肆虐期间,姜春阳老先生一直笔耕不辍,在得知北京将实施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将迎接垃圾分类“大考”时,他根据北京市相关部门的通知和倡导,很快就用轻松、俏皮、上口、可爱的曲调,创作了这首儿歌作品《送垃圾》。
形象幽默的歌词,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特别是创作者以青少年的视角,唱出了垃圾分类的重要。上面这张歌片,您点击可以放大收藏打印,方便大家学唱哦!
儿歌演唱者:范琪菁55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演唱者范琪菁女士,已经55岁的她依然青春靓丽,用纯净、银铃般的童声,唱出了少年儿童的天真可爱,如果不告诉您她的年龄,恐怕您不会想到这是成年人的演唱。


我们也希望这首歌能在小学生和幼儿园中多做传播传唱,为咱们能拥有更干净整洁、环保美丽的北京城,每个人都作出应有的贡献。

90岁的作曲家姜春阳老先生


2

65年前,北京率先倡导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健康,关系首都城市的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早在1955年,北京就率先提出了“垃圾分类”的概念,至今仍在不断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北京的垃圾分类肇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为了让市民先期了解这种做法,1955年10月2日,北京市在中山公园内的卫生教育馆举办了“改进环境卫生展览会”,介绍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对于改进环境卫生和为国家积累资金的好处。

我们也采访到了中山公园管理处研究室主任盖建中先生,他给我们讲述了中山公园卫生教育馆的前世今生。


盖建中主任给我们讲述的就是中山公园陈列所到卫生教育馆转变的一个过程。那据北京日报1955年10月20日2版《垃圾里有的是财富》报道,这是一个很别致的展览会,玻璃橱窗里陈列着破鞋、破布、碎铜、烂铁、纸屑、瓜果皮屑、鱼鳞蛋壳等,展览会上的大标语写得很明白:为了进一步改善环境卫生,为国家增产节约,我们应该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和改良烧煤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虽然运走了很多积存的垃圾,但垃圾处理还存在着很大问题。因为之前垃圾是混合收集的,炉渣和容易腐烂以及传染疾病的有机物体如菜根、果皮、鱼鳞,废品如破布、碎铜、烂铁等混在一起,肮脏不堪,臭味难闻,运到郊外不但影响卫生,如用来填路基也会使路基不稳。

参观展览后人们才知道,其实垃圾堆里的许多东西是可以利用的:有机物体可以积肥;破鞋、破布可以打格褙;碎铜、烂铁可以制成钢筋、铁条。但是,如果不对垃圾进行分拣,就无法变废为宝,非常可惜,所以,需要实行垃圾分类处理。比如,每院准备几个垃圾箱,把有机物体和炉渣等分开收集。有机物体可以运去积肥;炉渣、炉灰可以运走垫平坑洼路段或加以利用;各户收集的废品如破布、碎铁等留在家中,待合作社来收买,经过加工后可以做成有用的东西。



展览室里陈列着各种烧煤砖用的炉子,还有用原来的煤球炉改造成的煤砖炉。这是展览会的另一部分,介绍了改良燃煤工作的重要性。当时,北京的垃圾里,有一半以上是煤球炉炉渣,这是因为许多北京人家里都用煤球炉,而煤球里是掺有大量黄土的。这样,就增加了运输费用。如果用烧煤砖炉,也就是蜂窝煤炉子代替煤球炉,煤渣就会大量减少,运费也可以大大地节省,同时,烧煤砖也比烧煤球节省。


这个展览会对当时的观众触动很大。一位观众写道:“这个展览会使我认识到生活的每一细节都关系着国家的建设,甚至将垃圾的处理方法改进后也能给国家积累资金。”


1956年,部分居民率先试点垃圾分类


1956年3月,原宣武区白纸坊街道办事处的五个居委会、约2810户居民率先试点垃圾分类。此后,城区陆续实行垃圾分类收集。人们在改变将垃圾混合倒在一起的老习惯的同时,还创造了许多管理垃圾站的办法。西四区许多居委会采用“按站定户、专人负责”或按门牌轮流保管公用垃圾筐的办法。西单区有很多居委会实行了按时摇铃或吹哨拿出垃圾箱的办法。西单区北闹市口居民朱玉山当年已经70多岁了,他对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很热心。从开展这项工作以来,他每天晚上都在人们抬出垃圾箱的时候逐箱查看,发现谁家没有分清,就去向人家讲解。



很多北京人还有这样的印象:虽然大街小巷都设立了垃圾桶和倾倒处,可是垃圾桶“敞着盖,冒着尖,地上一大摊”,那个时候,处理这些散乱的垃圾成了环卫部门的一块“心病”,即便每天花费很大力气清理后,呛人的异味和无法洗刷的污迹同样使人产生不快的情绪。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倾倒散乱、垃圾源头暴露成为影响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90年代,北京垃圾袋装化开始推广和普及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居民垃圾袋装化的推广和普及,为后来实行的垃圾分类处理打下了基础。



1998年,中山公园还将过去的单一果皮箱改为垃圾分类果皮箱,起到了美化环境、垃圾分类的作用呢!



3

开国大典前,北京足足运走八座景山高的垃圾

北平解放之初,军管会只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对旧政权及人员、物资的接收。时任北平市市长兼军管会主任的叶剑英,对许多难题都早有预案,唯有一个“敌人”,是他事先没料到的,那就是北平的垃圾。


刚解放时脏乱差的北京城



高汉是北平入城式摄影队的制片主任,为了在影片中不至于垃圾遍地,他天天在城里转,确定拍摄地点,选择拍摄角度,可费了劲了。


1949年入城的士兵们,初进皇城,眼前的景象,不免让他们颇为失望。只见高高的城楼破败不堪,天安门前的杂草有一人多高,厚厚的,已经风干的垃圾埋住了民房,河边一股霉臭味扑鼻而来。这一派萧条的景象,显示出旧北平的衰败和凄凉。

自1928年北京改名降为特别市,至1949年,北平时期共21年。这个时候,北平成了一座闲散、凋敝的停留在明清时代的古城。斯诺不好意思说它残破和落后,只说:“北平是命运将尽的一种奇观,一种中世纪的残余。”北平城的垃圾从日本人占领起,就一直靠着城墙堆积,最后一直堆到天安门,有人估计,当时市内的垃圾不少于60万吨。

60万吨是个什么概念? 简单来说,能堆八座景山。当年,即使是天安门广场,也是坑坑洼洼,杂草丛生,有些地方的草长得比人还高。正阳门内的顺城街一带,垃圾堆得和城墙一样高。



天安门广场垃圾清运战


2月12日,北平各界在天安门集会,欢庆解放。这一天恰逢农历正月十五,应该是“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但实话说,此时的天安门城楼,气味的确很浓,但绝不是什么好闻的气息。北平市领导班子的脚下,就是积存了几十年无人打扫的鸽子粪。


在城楼之上,叶剑英慷慨激昂,誓言将“消灭一切混乱现象”。随着叶剑英的呐喊,北平向垃圾宣战了,这成了市政府进城后在市政建设上干的第一件事。



3月24日,在中共中央进驻北平的前一天,轰轰烈烈的垃圾清运行动正式开始。叶剑英在动员大会上讲话:“假如清洁运动能够获得成绩,那么经过这一运动之后,人民群众会认识到人民政府真正是人民自己的政权,而且也能发现各街各闾中进步的积极分子,从而联系到以后区街政权的建立更容易巩固。”



这次清运历时91天,发动群众7万多人,共运走垃圾20万1638吨,此后又经1949年11月和1951年3月的两次清洁大扫除,多年陈积在北京城内的60多万吨垃圾终于被清运一空;1949年8月,市政府又颁布了《城市存晒粪便处理办法》,用5个月的时间把城区粪场、粪坑内积存的61万吨粪便搬出了城。


清出城的垃圾去哪?


清出城的垃圾又到哪去了?原来,围城时,双方都挖了不少战壕,壕沟里能跑汽车,面积极大,四通八达。如今北平解放了,用这些壕沟来消纳垃圾,不正是变废为宝嘛!


当年就是用这些垃圾,不仅填平了城里城外的坑坑洼洼,战壕沟道,还垫出了一条从北平通顺义的公路来。


地图中黄色区域为天安门前的T字形空间


“还北平以清白”,叶剑英说到做到了。而这场运动的影响,也超越了运送数字,超越了卫生层面,让普通人体会到新社会的新气象。二区居民反映“人民政权是给人民办事的,不像国民党心都黑透了,借个名义弄两个钱就完……”


一个可容纳16万人,面积达到54000平方米的广场,已经平整碾压完毕


资料来源:

《开国大典前后,叶剑英一声令下,北京足足运走了八座“景山”》《北京日报》作者孙文晔

《65年前,北京率先倡导垃圾分类》北京日报作者贾晓燕

《1949年北平市清除积存垃圾运动研究》北京党史 ·2013 年 5期作者:李发志

《【定都记】叶剑英在天安门城楼上号召:北平向垃圾宣战》《北京日报》作者孙文晔

北京交通广播~《徐徐道来话北京》
每早六点首播,一点半重播

关注二维码

线下活动早知道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本节目图文音频所有权利归属于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你可能感兴趣的:(90岁《江姐》作曲家姜春阳写了首垃圾分类儿歌!︱北京当年垃圾有八座景山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