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骄子

首先说明我不是独生子女,但我身边的朋友亲人有不少是,他(她)们应该是集万宠为一生长大的“天之骄子”,现今都已进入中年。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之前,国家还没全面实行计划生育。但我们的上一辈中有小部分很有高瞻远瞩的意识,只生了一个孩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一代),原因种种;但国家是很赞赏的,现今这辈有的老人已经开始享受国家独子津贴(具体情况不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这些不是独子的特羡慕那些三口之家的家庭,两个大人或者说六个大人围绕着一个孩子转,要啥有啥,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很快,物质越来越丰富,独生子女的优越感意识高涨,这种优越意识甚至渗透到了骨子里。

身边的独子们非常享受的走过了童年少年乃至青年,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进入21世纪后,他们都成年甚至基本成家,而家里的父母亲差不多也都到了退休年龄。直到这时他们才发现,在社会与工作中,最显现的是家庭里的诸多问题来临了。我以下只是举个例子,不带任何评论!因为我不是当事人不能妄言。

因为是天之骄子,父母在培养教育方面都是百分之二百的投入,那么孩子一般都还比较优秀。学习成绩一般以上的都进了大学,上个世纪90年代很多专业国家还包分配,并且那时年轻人的工作生活圈子随着经济发展的迅速扩大,择偶方面已经不局限于所在出生地或者周边地方了。

我的一位同龄的发小,有个学期被她那当语文老师的父亲送去了县里面的一所很不错的中学。回来后,成绩突飞猛进,高考后在广州一所大学学法律英语,读完硕士后,父母在广州又给她找了家稳定的单位,并尽全力贷款买了套二居室。十几年一路走来靠的都是老俩口的省吃俭用。他们以为从此后我的这位发小终于不用再操心了。

不曾想,发小工作了好几年,对象却一直没找到,眼看同龄的朋友同学孩子们都快上小学了,可这事父母急也急不来呀。终于有一天,发小带了位高大的白皮肤蓝眼睛说英语的美国人回长沙探亲,这可把她父母看傻眼了。按道理,进入21世纪了,这种跨国婚姻不算什么,可问题是发小是独女。怎么办呢,父母亲当然不同意。

儿大不由娘,当发小把正规工作辞了,已经做好去美国生活的一切准备时,父母只能是无语可说了。就这样过了两三年,当发小怀孕求着父母去美国帮忙时,父母又义不容辞的赶了过去。只是她不在国内甚至在广州工作的那些年,她是否完全了解父母的生活状态呢。每次看到她那患严重哮喘,喘得上气不接下气象拉风一样的父亲在路边等车,或者去超市菜场买东西蹒跚着往回走时,我都不知道怎么和老人聊天或者安慰他。

终于有一天发小的父亲住进了医院,而这一进去就再也没有出来。因为发小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从她接到消息马上办签证到回来用了半个月时间,当她赶到医院去见父亲最后一面时,老人已经不能说话完全靠呼吸机维持着生命特征。第二天老人就彻底走了,原来他是一直在等女儿!

发小父亲走后的那几个月,她因为自责内疚与悲伤过度,得了面瘫,幸而把自己的孩子带回了国,孩子围绕着她,总提醒着她自己也是一位母亲,通过物理治疗一个月后居然好了。可她心里的伤痛到底会存在多久,治愈了否,我不得而知。

接着发小又面临一个两难的问题,是回美国和丈夫团聚,还是从此在国内找份工作陪母亲(母亲死活不愿意去美国),这个事情折磨得她神经衰弱到极点。自古忠孝两难全,如果她不是独女,或许这就不是问题了。在国内陪了母亲半年后,她不得已回了美国。以后这两年每年热天回来住了两个月。而我每次碰到她的母亲,老人摸着疼痛的腰部诉说着养大的女儿等于没有时,我也只能无声地陪着。

这就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们普通存在的社会现象(尤以城市为重点)。如果只是单纯的问题就好了,问题有时是可以解决的。不说子女在国外,那些和父母不在同一个城市或地方的,同样有类似的情况正在发生着。

下面说说去年放宽的不是单独可以再生一胎的这个政策吧。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我身边的独生子女们但基本都马上响应了,不到两年的功夫,大部分都有了二孩。

娃娃们的妈妈们都是高龄产妇,顶着父母年老没办法再帮忙,经济负担重一倍不止,有的还面临失去如日中天的事业的危险,都毅然决然的生。其实,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他们作为独生子女的“心酸”,以及这些年的经历我们没体会过。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再孤单寂寞,孩子们之间能相亲相爱,长大后能互帮互助,孩子以后可以共同承担孝顺赡养父母的责任等等。

天之骄子的生成是那个年代的特殊历史原因造成的,希望历史不要再重现!有人的地方,才有人气,有了人气,才有家;有了家,才有民族;民族的生生不息,国家才会繁荣昌盛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之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