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开放,警惕“自我”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
时间:2016.12.26~2016.12.29,共计12小时54分钟
第四次阅读

这是第四次阅读这本书,距离前三次隔了一年多时间。有趣的是,这次阅读中发现了那么多重要的话居然在前三次的阅读中没有留下任何印象,似乎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似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自己的成长,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自己的世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两个词语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比如:

1. 自欺欺人

几乎人一切愚蠢行为的起点就是“自欺欺人”——否定现实、逃避现实。这听起来像一句正确的废话,几乎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有这样的情况,因为谁都知道这样做是不好的。但从我自己掉过的坑来看,更多时候,“自欺欺人”发生在不知不觉中——你真的不知道自己在自我欺骗。

人的本性中有一个顽固、邪恶的东西,让我们无可奈何,那就是“恐惧”。伴随着“恐惧”而来的,是“懦弱”的品性。“恐惧”是基因繁殖的需要,在丛林时代,如果不知道恐惧,人的生命很容易消亡。正是“恐惧”,保护了人的生命,保证了人类的繁衍,在很久很久以前,它是人类的保护神。经过亿万年的训练和积累,它已经被写进的人类的基因库,变成我们的本能——不需要意识被唤醒就可以自动完成的行为。

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生存环境的改变和寿命的延长,丛林时代的生存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尤其是希望谱写生命意义的我们,“本能”就成了最大的敌人。正如本能是在人类演化过程中被训练出来的一样,战胜本能也需要不断地训练。想办法锻炼自己的认知能力,就是解决之道。

人被观念左右。我身边几乎所有不肯承认自己不足的人(包括我自己)都有一个底层观念,即“我有缺点”等于“我这个人不好”。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不错的人——更多时候这是维持自尊体系的需要,便本能地否认自己的不足,找到一套合理的说辞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无论多荒谬的事,总能被找到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在这样的解释中,人不用去承受痛苦,因为发现自己的愚蠢是一件痛不欲生的事,与这种情绪共存更是件极为困难的事,所以它刺激了人的“恐惧”本能,让人选择“自欺欺人”。这是阻止人获得成长的逃逸速度的最大阻力。

2. 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也与恐惧密不可分。有句俗语叫:“兔子急了也咬人。”再对人无害的动物,你若让它受惊了,它也会主动发起攻击。人也不例外,当他突然变得有攻击性的时候,也只不过是那一瞬间恐惧占了上风,而勇气消耗殆尽。这是人人都有的时刻。

学习中最大的阻力是傲慢。傲慢与自以为是是一回事,都发生在新的认知与旧有的认识发生冲突的时候,人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应激反应。这种保护一旦建立,必然使新的认知输入变得困难,所以学习就变得困难。自我保护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保护我们的既有认知体系不会混乱,另一方面,也隔绝了新的可能性。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使用这把剑,需要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沟通中的最大阻力是“过早质疑”,它也是一种自以为是。尽管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但沟通中更常发生的现象是,听说双方并没有站在沟通的绝对坐标系中进行对话。在说者尚未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缘由、前提时,听者已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下了判断,从而不断质疑,这种质疑使得说者进入一种防御状态,使沟通丧失了安全的环境,走向无效的结果。

每个人看待世界时都戴着滤镜,这个滤镜便是人的思维模式,它是过去经验的集合。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事实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人对事实的解读。透过不同滤镜会看到的不一样的世界。

《Principles》的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

Truth - more precisely,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reality - is the essential foundation for producing good outcomes.

正如玩游戏,首先要对游戏规则有准确透彻的理解,才有可能制定制胜的策略。现实中,只有在对世界的运作机制有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何做到正确?一方面,在于记录 - 验证 - 回顾;另一方面——或许这方面更重要,要保持开放,警惕“自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保持开放,警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