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作家、博主、知名自媒体人有一个习惯:喜欢提出那种一针见血的方案,最好是凝结成一句惊世骇俗的话才好。比如:“教孩子会扼杀想象力”这种话。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提到,一个观念要想被群体进行传播,可以是善的、恶的,但一定是极端的,不极端不足以引发群体效应。
可以解释了,为什么“耸人听闻”,和“特别鸡汤”的东西在迅速蔓延,因为,它简单且极端。
但教育这个事儿,我不敢轻信有什么简单的万能药,咱一定要保持独立思考。
接下来这篇文章,我想用一些原理性的东西,来论述一下“教”的利弊,以及我们所谓的想象力,是怎么来的。
1、要注意你的教,是用了过多的“分析法”。
我们理解事物,喜欢把事物拆开来看,分析他的原因,这是我们的好奇心的天性。
比如小孩子手里拿着个钟表,为啥会转呢?于是拆开看看,哦,原来有电池,有齿轮转动,所以搞懂了运行原理。
这种叫做“分析法”,是笛卡尔和牛顿那个时代,主流哲学观念,认为我们如果不断地将宇宙拆分,那么最终将发现宇宙终极奥义。
但是,遇到问题了。
发现,把钟表拆了,但是理解不了,他为什么表示“时间”
把我的心肝脾肺肾分析了一遍,你也理解不了我的“性格”。
于是,在二战时期,又有了“系统法”,要理解一个系统,我们要从大的系统来看小系统的意义,才能产生理解。
如,想理解我性格,要研究我家庭,研究社会关系。
我为啥要讲这个道理呢?因为,我们所谓的“教”,总是过度重视了“分析法”,而忽视了“系统法”。
分析法,带来知识,而系统法,带来理解。
比如说,孩子画画。如果按照分析法来看,那就是颜色、线条、技法。确实,如果不掌握这些技能,画不出我们眼中的“好”画,所以,得出结论:技法好=画画好,我们要教孩子们画画技法。
如果按“系统法”来看呢?画画,这个技能,之所以在原始人类时就存在,画画是“表达”,和说哈是一样的,是将现实转化为想象,再由想象转化为图案的过程。
从系统法的角度来看“画画”,则得出结论:画画好=想法好,要带孩子去更多的感受生活,启发更多的想象,即使他就花了三个圆圈,说这是爸爸妈妈和我,那也是好的,因为这是由他顺畅的想象力的输出!
能把一个圆,想象成爸爸妈妈,你说这想象力,是不是很厉害?
我们可以看出,明白了这两种法的存在,对我们如何“教”的理解上,有多么大的差别。
当然,我不是说分析法不好,而是我们很多人忽略了系统法存在。
如果我们只盯着技法来教,也许可以博取家长和老师的赞扬,但画画对孩子本身的意义就小了,还谈什么创造力呢?。我发现很多成年人不会画画,比如说说只会画“学过”的小鸭子,但是猫就不会。因为他已经习惯了把画画当做技法,而不具备用画画这个手段来顺畅的表达能力,也就谈不上创造力了。
同理,阅读、运动等各种学习,都可推导。
2、理解孩子“探索发现”的原理
很多人说,要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而不要直接给答案。
直接给孩子答案,会影响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种老话题,咱们就不聊了,大家都知道。
咱们聊聊,很多家长误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以为”给答案“,是“探索发现”的反面,当不小心教孩子认识了几个字之后,反倒觉得担心,会不会限制了想象力啊?
简单答案何其害人。
我想说的是,我们了解“探索发现”这一套方法,要了解俩事儿,才算能摸到一些门路。
1、孩子如何探索这个世界,并进行学习的。
2、知晓第一题后,我们该给孩子提供什么?
这真是个大话题,我只能在有限的笔墨上做启发式的解答,扣细了,咱脑科学家也无法解释,我就不献丑装X了。
咱们就说听说读写这个事儿吧。
孩子是怎么学会“脏话的”的?我们钻进一个2岁孩子的大脑去看看:
“那天,爸爸两眼瞪得圆圆的,眼中充满血丝,表情狰狞好像要吃人,对妈妈大吼道:“***”,妈妈显然被突如其来的喊声下了一跳,待在原地没动,直直的看着爸爸,眼睛里好像湿润了,妈妈哭了,哦,他被伤害了。于是我确定“***”,是一句可以在愤怒的时候,把别人弄哭的话。”
于是,孩子学会了***。
整个世界在孩子脑中是个整体,他是靠分类和场景来学语言的。
我女儿一岁办,认识了什么是马,后来又看到一头牛,他也说是马。我才发现,他是把街上所有的大动物都叫做马。遇到牛的场景,你告诉他这叫牛,他就对马的概念,又有了新的梳理。
孩子就是不断地在探索到新的场景之后,再次刷新脑中的理解。
我说以上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环境”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探索发现”,是要主动给他提供丰富的环境。
并且,而且,有很多时候,知识对孩子来说,没有难易之分。
我们要尽量多的提供环境。比如说,阅读识字这个事儿,不要怕识字影响了阅读,而反倒是要让孩子看很多字多的书籍,最好家长自己要爱看,你读的声情并茂,孩子越容易在你的反应中对文字进行探索。
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你可以刻意用一些丰富的词汇,比如说坚韧、勇气、耐心 ,并加重你说这些词时候的情绪,引起孩子的关注,他下次就会模仿你去说。
这不就是在“教”孩子么?对呀,是在“教”,只是不要枯燥而严肃的让他记住,把这些“教”隐藏在丰富的生活环境里吧。
此“教”非彼“教”,教可真是个艺术活儿。
3、创造力是如何被限制的
接下来来分析一下,创造力是如何被限制的。给创造力下个明确的定义,我认为对探讨意义不大,但创造力所表现出来形态,却可以谈谈。
我们说有创造力的人,其思想更能从本质出发、跨域领域的壁障、在错综复杂中找到路径,从而进行创造性的行为或活动。请参考乔布斯、埃隆马斯克等人。
毕加索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心无旁骛,下笔干净利落,把心中所想流畅的输出。
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中,让我们思维里有墙,阻碍了创造力的发展。这些墙到底是什么?了解了这个问题,定能给咱们教育方法带来一些启发。
1、分科、考试。
这个世界的具体问题,并不能归类到某一个科目中,学校只要求简单的答案。
比如说,某物业被投诉说电梯太慢,物业吓坏了(良心物业),找了很多方法,发现改造电梯的成本太高,无法实现。正在着急,被一个心理学毕业生的提议搞定了:“把等电梯的地方都装上镜子,大家不无聊了,就不会抱怨太慢”。
以为是技术问题,被心理学搞定。
我们做应用题时,并不允许我们问老师:“为啥非要一个水管进水,一个水管出水,不环保啊”,老师会让你滚出去的。我们脑中被灌输了太多考试思维,而当这种考试思维被带入社会的时候,会导致很多愚蠢。
比如说,美国20世纪的美国,禁酒令的颁布,就是简单思维导致的恶果。政府以为颁布个法令,老公就不喝酒拉,老婆不挨打啦,皆大欢喜。结果美国损失了每年5亿的酒税收不说,还让酒变成了走私货物,黑手党赚得盆满钵满,政府、警察贪污腐败,犯罪率大大提升。
咱们也见过这样的简单思考的法规呀。
比如说,某部门看咱们开车过红绿灯的时候,见到黄灯着急,总踩油门,结果任性的颁布了一条法令,说以后闯黄灯也要按照红灯处理。把这个存在了百年的“缓冲”机制给拿掉了,违背了物理学,法规最后执行不下去,不了了之。
如果只想给世界一个标准答案,谈何创造力?
2、智慧,没人能教你。
智慧是啥?从哲学角度来解释,当你不断的探索“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在积累智慧。
我们可以把这个世界的“内容”划分为五个层次:“数据、信息、知识、理解、智慧”。
“知识”,是一些静态的定理和规律;“理解”,用来解释“为什么”。而“智慧”,是知识和我有什么关系?从意义层面的思考,也是价值观层面的思辨。
大家可以想想,我们在学校背诵了太多了知识,以及少部分理解。我们完全没时间去思考智慧的问题。如果这个世界认为,人可以像流水线一样,灌输了大量的静态知识,并给出解释,就可以获得智慧,那就太错了。
想象一下,在这样工业化教育之前是什么样子?
中国宋代的书院,朱熹是怎么教书的?就是每天的感想,跟大家分享。
论语,也不是教程,而是聊天记录。
学生可以选择老师,我去听朱熹理学,不喜欢,那就去听陆九渊心学。
西方也是,我去找苏格拉底学习,并不是为了他教我什么是“哲学”,而是听他充满智慧的诡辩。
智慧,是通过自己思考长出来的东西。
创造力,源于智慧。
看到这里的朋友,不知道有没有从我这些叨逼叨中,稍稍有点启发。
如有,我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