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文字的发展历程,假如我最开始就问到,你说是先有文字哪?还是先有书写文字的工具笔呢?很多人也许就想到了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然后就争论不休。那笔与文字的顺序会不会像蛋与鸡的事情那么难理清。
我们来分析下,我还是那句话任何事物的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都是要经过一定的演变发展才会逐渐的成熟定型。文字也一样,我们都听过早在远古黄帝时期,黄帝手下的大臣仓颉就在研究造字。最开始人们为了记事就用绳子打成一个个的结,大事那结就打的大一点,小事就小一点,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结绳记事’。那么等到时间长了事情多了,自己都忘记打的结是什么事情了。于是就开始琢模着怎么才能既方便又准确的记录还不会忘记,就出现了严格意义来说还不能算是文字的图画,后来演变成符号(刻符),然后就是趋于成熟的甲骨文古老文字出现。那么这么看的话,就是文字的概念出现要先于笔的出现。
我们从考古发现中看下留下记录的文字雏形。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贾湖刻符。 21个刻符里,已认识的11个字,分别属于反映易学里离、坤两卦之象的卦象汉字。
七千多年前的蚌埠双墩遗址,发现630多刻划符号,丰富多样,就同期国内外文化遗存来说,都十分罕见,惊人。众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双墩刻符反映了早期双墩先民的生活形态,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是汉字源头之一。
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的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即半坡陶符。
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江苏省青墩遗址,距今5000年前,有数字刻符。
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浙江省庄桥坟遗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有的已经连字成句了。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个水书文字。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中国河南安阳,殷墟和甲骨文的发现,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是公认的较为成熟的汉字文字系统。
可见今天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也绝非一脉相承的,是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继承融通发展才最终有了成熟的文字。
中国的汉字是现行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国文字还有苏美人,古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和美洲的玛雅文字。如今这些文字都已经销声匿迹不再使用,且该地区的现行文字和这些文字也没有渊源关系。关于这些古文字的系统解释估计还要单一的再说,今天我们只了解中国文字的发展。
汉字概念出现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成熟的甲骨文到现在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其大致演变过程:甲骨文(殷商)→金文(西周)→篆书(秦)→隶书(汉)→草书(汉)→楷书(汉唐)→行书(魏晋)。这几种字体的通行时间有时并非截然有前后明显的划分,而是并行或交叉的。
金文又称铭文,钟鼎文,是将文字刻与青铜器上的文字。现今考古发现最早金文出现在商代晚期发展在西周。伴随着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史,铭文也是我国考古发掘工作中对历史研究及验证的重要依据。现行研究历史的工作者依据就是“史有载,掘有物”即历史有记载,考古发掘有实物为证,这才为史实。我国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大量的记载从地下被发现,妇好墓曾侯乙墓·马王堆古墓等。
西周到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使用愈加频繁,过程中不断被简化。秦统一之前,秦国使用大篆。文字线条化,比划更为柔和,更加规范,逐渐离开图画的原型。中原其余各国使用更加接近西周金文的一种篆体。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令李斯等整理文字,改定字体,由李斯书写出标准字体《仓颌篇》,赵高作出《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让全国统一用他们简化后的字体书写,这就是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文字意象性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但是文字还是比较复杂书写极为不便。于是民间开始出现新的字体“隶书”,从隶字可以看出这种文字最开始是使用在奴隶、贫民中的一种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书写简便的字体逐渐被贵族接受使用,到汉代整体字体演变为隶书,篆体只使用在印章、青铜器铭文使用。
草书是辅助隶书出现的一种字体,古代官员经常时间要出现写信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但因为草书书体过于简单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隶书一样取代原有的小篆成为社会主要运用的书体。楷书出现后草书在隶书基础上发展位新的一种字体“今草”
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流行于魏晋时期,也是很多人都比较喜欢的字体。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楷书的字体结构接近隶书,非常的规整,我们非常熟悉的大书法家颜真卿的颜体就是楷书的最好范本,也是很多初学书法的人临摹的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