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辑 | 支撑新医改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如何防止 “焦、骄”二气(上篇)



"医疗信息化十周年”专题

第2篇文章

全文字数:3000余字

特辑 | 支撑新医改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如何防止 “焦、骄”二气(上篇)_第1张图片 特辑 | 支撑新医改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如何防止 “焦、骄”二气(上篇)_第2张图片

前段时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在支撑新医改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中,如何防止“焦、骄”二气?所谓的“焦”就是“无从下手的焦虑”;而所谓的“骄”就表现为“急功近利的自夸自喜”。其实要真正谈清楚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就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人口健康信息化?


今天推出本文“上篇”:解局“无从下手的焦虑”。

特辑 | 支撑新医改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如何防止 “焦、骄”二气(上篇)_第3张图片

曹剑峰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

副主任


解局“无从下手的焦虑”


2015年3月17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斌出席“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讲话指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是助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健康医疗服务模式转变、培育健康产业增长点,加速先进技术普及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强化行业科学监管的迫切要求……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基础保障和重要导向作用,借助新一轮信息技术驱动创新的变革力量,强化预防、治疗、康复的精细服务和居民连续健康信息业务协同,推进医疗、医保、医药的精准管理和跨区域、跨部门业务协同,推动全行业信息化整体实力的提升和更大的应用发展空间,为健康中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这是国家首次明确定义了“人口健康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它也成为“十三五”期间全国各地进一步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的建设纲领和实施依据。但到底怎样落实到具体的建设任务,如何形成项目化推进的机制,很多时候还存在着一种“无从下手的焦虑”

 

那如何来解决和消除这种“焦虑”呢?个人认为,主要还是要先从“观念的正确”入手,并且逐步过渡到“方法的正确”上来。


首先来聊聊“观念的正确”,所谓“观念的正确”就是如何来正确理解和分析当前医改形势下密集出台的政策文件,及其核心内容以及背后所包含的意义。就拿李斌主任的那段讲话来分析,细细解读下来,对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提出了三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传统的医疗模式是患者、医疗机构和政府行政部门三者之间的关系,所谓“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就是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要有所创新,最主要还是通过“政策驱动”和“技术驱动”这两种方式来进行。如果说新医改五大制度的建立是“政策驱动”的原动力的话,人口健康信息化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科学第三范式阶段就是以“技术驱动”的具体体现。


二是借助新一轮信息技术驱动创新的变革力量,强化预防、治疗、康复的精细服务和居民连续健康信息业务协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是被国际广为认同的未来比较先进的医疗模式。目前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大部分的医疗资源被用于对疾病的治疗上,我国也是如此。当疾病管理从“以治疗为主”阶段逐步前置到“以预防为主”的阶段时,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就能越来越多地被广泛使用,特别对慢性病人群和肿瘤高危人群将具有积极意义。这不但会为政府医疗资源带来巨大的节约,而且还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命周期和生活质量。此外,随着康复资源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中医适宜技术的不断引入,一直备受困扰的“双向转诊”患者下转通道将进一步打通,也为各地的“医联体”、“医共体”建设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推进医疗、医保、医药的精准管理和跨区域、跨部门业务协同。“三医联动”一直是医改破局的艰难“局点”。“三明模式”虽然是“三医联动”的一种范式,但是高度集权的改革方式,难以在全国其他地方学习、复制和落地。人口健康信息化在“三医联动”方面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三医”是否可以在的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方面先行先试, 为将来体制和机制方面的联动创造良好条件?原来看这是一个伪命题,但新医改下提出的五大制度——分级诊疗制度、公立医院现代管理制度、医保制度制度、药品供应制度、综合监管制度——其中前四个制度就是“医疗、医保、医药”的三医新制度,最后的综合监管制度就是对“三医联动新制度”的综合管理,这为新医改下新的“三医联动”提出了实现的可能,但如何细化五大制度又成为医改需要破题的新课题。

 

分析清楚以上三个方面的政策要点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具体实施?简单来讲就是要“纲举目张”:首先要有一个“顶层设计”的总体方案来统领全局,其次要有若干个具体项目的实施方案来做应用支撑。其中项目管理是一个专门的领域,有相关的“PM国际认证”的标化和规范, 内容较多专业性较强,所有就不在这里具体展开一一赘述了。


先就总体方案“顶层设计”层面,谈一谈需要坚持的“四个导向”设计原则:


一是目标导向原则。统筹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建设目标,同时兼顾横向与纵向的整合、点上与面上的整合。上面举过解读“人口健康信息化”的例子,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二是问题导向原则。目前的问题要有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并最终归纳到“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和“技术支撑与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以利于下一步业务部门和信息部门厘清责任和边界,并且在下一轮的迭代优化过程中取得可持续性的改善。


三是需求导向原则。信息化的“数据模型”是在相对成熟的“业务模型”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归纳总结”。所以在信息化工程领域有: “来自于业务模型”——“归纳到数据模型”——“回归到业务模型”的双U模式的迭代。也就是说一切信息化的应用一定来自于业务的指导并且根植于业务的环境才有其生命力,信息化千万不能跑到业务的前面,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没有人用,项目验收之日,就是刀枪入库之时了。


四是结果导向原则。就是对使用的客观评价与综合监管。要考虑项目建设可以有哪些成效是可以量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数量指标、效率指标等如何来量化和考核。需要有明晰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采集与监管体系的信息化支撑。比方说,建立了多少模块、包含多少功能点;配套了多少基础字典、涵盖多少术语条目;整合多少异构系统、提供多少基础服务等,通过这些量化的结果指标,形成一种新型的“考核机制”,可以与将来的“综管平台”实现无缝对接,从而真正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用”不断优化的建设目标。


只要坚持了以上的四个方面的原则, 相信一份总领全局的“顶层设计”的雏形基本可以具备了。有了正确的理念和好的项目实施方法,你就会慢慢从容起来,那种“无从下手的焦虑”也会逐渐消散的。



明天推出“下篇”:打破无处不在的骄傲




医疗信息化十周年专题

往期阅读


特辑 | 医疗信息化十年——2008~2018

特辑 | 吾家小女初长成:卫生信息标准十年发展历程



-END-


微信改版

星标/置顶 e医疗

深度好文不迷路哦~



近期专题推荐点击阅读


 “安全+”专题     数据质控“相对论”    新旧IT

DRGs     医学影像信息化变革的起点

医学装备智能化

……

更多专家和主题

请在菜单栏“搜往期”输入关键字查看。



©以上文章来源

e医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_^我好看,戳戳我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特辑 | 支撑新医改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如何防止 “焦、骄”二气(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