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期【生活随笔】

                    静中思
                            文/袁茹意

  “一个人饮食可以像动物一样简单,但仍然保持健康,孔武有力。”                          (《瓦尔登湖》)

        明白这个道理大概在一月末(1月31日)。

        过年前(腊月二十七)买的蔬菜到目前为止能吃的都吃完了,烂掉的也被我扔尽了。冰箱里剩的更多的食材都是荤腥的,想想不可轻易外出的现状,我想到了存留的干货、硬货——两把萝卜干,半瓶腊八蒜。

        倒腾出来,很珍惜地抓了把萝卜干,放在盛水的碗中,看着它将身体一点一点从蜷曲到舒展,白绿相间,霎时觉得绿色才是世间最美丽的色彩。萝卜是放假前同事给的,她家公公种的,无化肥,纯绿色食品。还记得当时她一遍一遍地和我强调这关键点。拿到家,洗净,切条,放在阳台上晾晒,等再想起的时候,就是刚刚手中的模样。腊八蒜呢,是腊月初七晚上准备的,好像是个下雪天,一个人在家,坐在餐桌前准备着腊八蒜与腊八粥的食材。

第339期【生活随笔】_第1张图片

        在家中绿色蔬菜告急的当口,能把这二位请出来,我挺感谢自己平日喜好的。朋友们夸赞我把日子过成了诗。站在今日来看,只有当时的所为,才能让我今日诗一样的过日子。我曾经打趣地对屋内的植物说:“好好长,该开花的开花,该散叶的散叶,要不然下顿餐桌上就有某位的身影。”整日面对着屋里团团绿色,却不能品尝一口,也着实急绿了我的眼。

第339期【生活随笔】_第2张图片

        很快,萝卜干和腊八蒜都各就各位了,我简单地煮了点挂面,倒上酱油当佐料,左一口萝卜右一口蒜的,吃得也蛮惬意的。就在某个瞬间突然悟到,生活就是这样的简单,简单的食材同样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土豆萝卜大白菜,非常传统的老三样,在此刻看来,它们金贵无比,不只是食物,更是思想净化后的精华。

     

      嘴里念叨着大道至简,却依然放不下手机,频繁地刷着最新的新闻,搜集着学生及家长健康信息定时上报,成了每日生活的主色调。这两天又碰上了“停课不停学”的倡议,好嘞,线上培训,构建班组织,提前备课,试录直播,一句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学生、老师、家长也都是焦头烂额的,但也无力回天啊。

        朋友发了条动态,“陪孩子上了三节直播课,心中一直默念“亲生的”,啊啊啊……今天中午不做饭了,我得缓缓”。自从神兽们放假,家长们就开启了各种应对模式,然而效果不佳,仍然会不自觉地掉入到“不提作业,母慈子孝;一提作业,鸡飞狗跳”的死循环中。等吧,看样又要开启心理疏导模式了,说白了就是聊天,因为在聊天中人才会放松,也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将内在的情绪全然释放,也才能找回最初的目的。

        “在吗?”

        “在。”

        “还有没有慈善募捐的链接,给我发一个。”

          “你现在恨不得把亲生的捐了吧。”

          “气坏我了,画的时候一点也不认真,还说我不懂。”

        (突破口打开了,慢慢听她说吧。)

          “艺术家的世界估计你还真不理解。”

          “天天就是一起写作业、画画、练字、看书、检查作业,感觉快累死了,还总说我不懂,还说我不要再说话了,嫌我烦。”

          “后几句是起火点。”

          “画画的时候该连在一起的不连在一起。”

          “放松放松,深呼吸。”(其实我知道这几个字对当时的她作用不大,但还是要说的。人往往在怒火上来时,完全无理智可言。身为倾听者,我有责任把她从“火山”引向“平原”。)

        “我们学校注册了一个网,都是名师课。学生和老师都可以在线听,也好,学习学习别人的新思想。觉得自己现在讲课讲题都没有新意。每次咱俩聊完,突然发现上课的时候哪些地方还是可以改改的,于是就尝试一下。”

        “其实可以从其他角度开拓思维的。比如画画。你从我这获取灵感是不是要付费,以此保护知识产权?”

        “那你记得以后我们聊天明码标价啊。”(明显能够感觉到放松了些。)

        “我这两天刚看完余秋雨《中国文化课》,里面的哲学部分异常有趣。传授你一点点,现在面对你目力所及的可以装东西的容器,你想到了什么?”

          (安静了几分钟)“大的装多,小的装少,但是都能装满。什么都能装,也就是不管你装什么,只要你想,它们都能接受。”

      (引导她从情绪的巅峰上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很重要,因为人总要学会自己管理情绪。)

      “能装的往往是空的地方。大与小,多与少与容器外形有关,但都是限制。”

        “思想应该打破限制?对,得打破。”

          “不要干涉孩子太多,你有自己的限定,她没有。所以你们会起摩擦。当理论不成的时候,就搬出妈妈的身份来镇压,她越不屈服你越生气。实际上你觉得自己是委屈的。拿出大把的时间来陪伴,她还不领情。深呼吸,你像容器,她像流动的风。”

        “我终于缓过来了。要不要付费?”

          “要。”

          “我把孩儿捐给你吧。”

          “捐赠属赠与范畴,不能与付费等同。”

            “无价啊。”

            “那你弄个有价的。”

          她给我看了她的钱包截图。

          “30。发29不就行了?”

          DUANG!一个红包砸来,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有过几秒钟的大脑离线,原来她是要给知识付费啊!

        “我还以为你说要捐赠零钱不够呢。我不要你的红包。不过让我有成就感。原来读书挺重要的,关键它可以明码标价。不气了,就给她做饭吧。”

      “刚给她炖了点好吃的。我俩心平气和的时候就是睡觉前,看着她最可爱的时候就是睡着以后,其他时候好纠结。”

      (似乎还能感觉到她内心中的情绪没有释放干净。我开始补刀。)

      “我观察了很长时间,我爸妈当年说话的方式都被复制到我身上了。他们都是善良的人,但就是好好的话不会好好说。我现在有时候和他们说话也是一跳三个高,不能平静的沟通。近来疫情严重,劝不让外出,真是让我大动肝火。现在最好的平息方式就是零接触。不打电话,不视频。各自安好。”

        “那我还是先改原件吧。”(哈哈,她领悟到了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的道理。)


        我们的谈话告一段落,但我的思绪并没有停止。这段时间对家人的劝说过于频繁,话语过于生硬,他们敷衍的态度是点燃我怒火的着火点。现在安慰了别人一通,回头想想,我只是想对我的亲人们说,你们可要好好的保护自己啊,你们是我的精神寄托。你们都健康是我最想看到的。可能是成长模式中学会的第一种沟通方式就是剑拔弩张吧,所以这些关切的话没有如泉水从我口中汩汩流出,而是如机关枪一样,扫向了我的挚爱亲人。关心侄女的学习,早早叮嘱她找线上课程提前听,一通电话后,暴跳如雷,鸡飞狗跳。

        想了想,亲情是简单的,但急不得。有关孩子的教育也是的。想成为和能成为是有区别的,关键在于怎样成为。而动脑筋想办法才是真正要面对的问题。

        立春刚过,此时外面在飞雪。

        网上说,疫情过后,你最想做什么?

        待疫情结束,我会登山,山上的迎春花想必已候人多时。

第339期【生活随笔】_第3张图片

      借用梭罗的《瓦尔登湖》“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会教给我、而我却没有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的时候,会不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毫无察觉。”     

        还好,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对生活有所觉察。 

第339期【生活随笔】_第4张图片


                    由一首失传民谣说开去
                                          文/ 王宇婷

        图书馆还没建成的时候,老一中门口有个高平阅览室,我在里面的一本《城东村地方志》上面看到这首民谣,《红萝卜得天下》。据传它清朝时期在高平广为流传,作者应该是普通的平头百姓甚至大字不识的田间老农,姓甚名谁当然已无处可考。据此书介绍,大约在50年代还有村里的老汉能将民谣的十道旨全部唱完,但是到这本书出版时的90年代,作者听着老人的吟唱,所记下来的只有这残缺的五六道旨了。

        我从书上抄下来的只有词,怎么唱的作者也没介绍。不过,在我看到它的不久之后,中央三套那个《星光大道》举行年度总决赛,有个内蒙古的选手,在山西跟着民间老艺人学过艺,他在台上表演了一段“二人台”,唱的是《蔬菜成精》,与《红萝卜得天下》的开头部分极为相似。我听我爸说,“二人台”曾经在高平一带极为盛行,由此推测,《红萝卜得天下》可能就是用“二人台”的形式演唱的吧。

        这首民谣写的通俗易懂,虽不甚工整却生动有趣,贴近民生,我想这也是它得以广为流传的原因吧。《城东村地方志》只说它流传于清朝时期,没有介绍具体时代背景,估计也无处可考。它的主要内容以红萝卜下旨安排兵马平息红薯叛乱为主要内容,可能寄寓了寻常百姓家对生活安定的期望;以各种各样的蔬菜做意象,估计也包含着对生活富足的向往;甚至,以最普通不过的红萝卜称王来表达隐藏在心底的翻身做主的渴望?

   

第339期【生活随笔】_第5张图片

  高平的地方文化,除了炎帝大概就数“长平之战”系列最有名,如永录尸骨坑,大粮山等等。之前网上还流传着著名作家肖复兴所作的一篇考证高平各地地名与长平之战的文章,对高平厚重的历史积淀赞誉极高。可是这一段历史在高平留下的却是伤痛,甚至怯懦。

        几千年过去了,这伤痛与怯懦即使早已消磨没了,我们也无法因拥有这段历史而产生一丝自豪——当我们向外人介绍“高平是长平之战的古战场所在地”时,言外之意便是说,我们的先人是这场惨烈战役的失败者,是被坑杀的数十万可怜冤魂;当我们说起“烧豆腐是高平的传统特色小吃”,可能我们也知道这种小吃的每一道制作工序都是一个狠毒的诅咒,将豆腐比作白起——那场可怕战役的施暴者,先切后炸再煮,蘸着吃的蒜泥则是白起的脑浆——阅览室里的《长平古战场的传说》一书中说道:这表现了高平人民多么强烈多么爱憎分明的情感啊——但是,客观地说,烧豆腐更像是我们的先人遭受了巨大的苦痛却又对施暴者本人无可奈何,两种强烈的情感交织,无能为力而借以自我安慰的产物。

        长平之战在高平留下了足够多的印记。几千年过去了,我们可以平静地开发古战场的旅游了,可以忘记那些可怕的诅咒,坐在路边小摊前随意地吃一碗烧豆腐——可是,如果我们的地方传统文化只有这些,那会不会有点可怜甚至可悲,我们该怎么样说起我们的地方精神,难道传承下来的只有苦痛与仇恨吗?

第339期【生活随笔】_第6张图片

        在这样的时候,我就很庆幸《红萝卜得天下》在我们高平传统文化的一个小角落里静静呆着。这首民谣可能远比不上“长平之战”那么气势恢宏,那么慷慨悲壮,那么惊天动地,也远不如它耳熟能详,不如它登得大雅之堂。可是在这首民谣背后蕴含的是一种苦中作乐的狂欢精神(如果说二人转是东北人的狂欢,秦腔是陕西人的狂欢),拥有这种狂欢的精神是难能可贵,是值得骄傲的,所有土生土长天然的悲痛喜悦与因此产生的力量都可以在这样的狂欢中尽情释放。我常常会想到爸爸给我讲起的他们小时候过元宵节时的情景,村子里所有的人聚在一起尽情地唱啊跳啊,那个光棍爷爷依依呀呀唱的是那么有趣,《打酸枣》、《卖扁食》以及另外一些我根本没听说过的小调。那时候是真正的全民娱乐,不像我们现在在灯火辉煌之下聚成一个一个的圈子鼓掌,然后走啊走。

        想一想那样的场面,经历了无数沧桑的人在墨蓝色的天空下尽情释放,虽然脚下身后是浸染了几千年悲痛与苍凉的茫茫大地。

        对于沉重的生活和生命,他们永不认输,决不屈服,永远乐观。

        我愿意对人说,这就是我们高平的文化,是值得我们骄傲与传承的精神。

        我们的民间文化具有这样的力量。就我而言,这一首失传已久的民谣,远比我们拥有的那些价格越来越不本分的KTV、娱乐城,那一栋一栋的高楼大厦更值得骄傲,它让我更了解,也更想走近,更加依恋这座小城。

附:  《红萝卜得天下》

太阳出来在正东,红萝卜园子成了精

红萝卜成精坐天下,白萝卜娘娘坐正宫

蔓菁坐的西宫院,它是红萝卜的爱梓童

只要它与红萝卜说上句话,就如同板上钉上钉

朝政大事安排好,国泰民安过太平

红萝卜正在得意时,忽听生姜报一声

红薯地里造了反,不少蔬菜也随从

红萝卜闻听发了怒,大骂红薯狗奸逆

孤主即刻点人马,要与红薯大交兵

红萝卜传下头道旨,八名军师上龙庭

猴头好比庞凤雏,燕窝好比诸孔明

海参好比苗广义,鱿鱼好比姜太公

虾米好比小张良,紫菜好比彭先生

鱼儿好比刘伯温,海带好比徐茂公

二道旨意往下传,四家武将选进京

大茴香好比子龙将,小茴香好比小罗成

花椒好比伍子胥,胡椒好比小秦英

盐先生朝金殿开言道,叫声我主听分明

眼见红薯动了手,我的主快把旨意行

红萝卜传下三道旨,特选来:猪羊牛肉、豆腐凉粉、瓜子核桃、老枣柿饼扁豆落花生

莲藕老臣进言道,有句话儿要报呈

红薯造反有准备,兵马少了怕不行

红萝卜传下四道旨,又选来甜黑二酱、烧黄老酒上龙庭

各路大军全集中,万事俱备等号令

红萝卜传下五道旨,军师兵将要听清

英勇杀敌平叛逆,凯旋门下迎劳功

豆腐拿的翻天印,粉皮拿的照妖镜

大蒜手提霸王鞭,粉条带的犯法绳

豆芽拿的开山斧,荠菜银雷拿手中

战鼓擂得咚咚响,浩浩荡荡出了营

小葱银枪往上刺,吓得黄瓜一身丁

辣椒害怕红了脸,打得茄子黑烂青

豆角偷偷上了架,南瓜藏在地后塄

韭菜拔剑自伤身,芫荽吓得乱冬冬

红薯眼看势不妙,双膝跪地求宽容

红萝卜传下六道旨,请将首犯红薯上法绳

其余认错悔改方从轻,高兴班师回京城

……

第339期【生活随笔】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339期【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