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39】赏析《行星》

霍斯特行星组曲,Op.32,作于1914-1916年。

霍斯特(1874-1934)是祖籍瑞典的英国作曲家。他的好友巴克斯(Clifford Bax)建议他尝试写作有关行星的音乐,他接受了建议,而行星的意象使霍斯特写成与他以前作品大异其趣的《行星》组曲,而这首组曲却成为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行星》能让人感受到这位有点严肃的音乐家特性,组曲处处展示了霍斯特在旋律方面优异的天赋、弥漫全曲的神秘气息,这些特点在曲中达到完美的均衡,结构非常坚实。1918年首演时,听众认为其中“火星”一曲描写的是当时正在激战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事实上,远在1914年8月战争爆发前,霍斯特早就完成了“火星”这一乐章。

首演时,霍斯特对记者说明了这些曲子中诸行星所谓“占星术”的意义:“不是标题音乐,与神话里同样名字的诸神毫无关系。如果要对作品欣赏作什么引导,不妨把这些曲子的副标题作广义的应用。比如,木星在普通意义上是带来喜悦,在宗教庆典上则是表现一种愉快的仪式。土星不只是肉体性的衰退,也包括有成就的幻想。而水星则是一种心灵上中春天的意象。”

组曲包括7曲:

1,火星,战神,快板,C大调。

以弦乐、竖琴、定音鼓微弱的节奏作铺垫,低音管奏出幽暗深远的第一主题,似乎是一种战争情绪的酝酿,至第二主题,强有力地如大军行进,铜管加上风琴增强了气势。在中间部,低音管与小号又突然吹出勇敢而又活泼的第三主题。这3种动机素材互为纠缠,呈现一种战乱之中的激情,强烈的节奏持续到类似炮火轰响的效果中结束。

2,金星,和平之神,慢板,降E大调,由3个抒情优美的主题旋律巧妙配合而成,其优雅与火星形成很强烈的对比。

由圆号与木管表现第一主题,洋溢首平和与自然美,主题移至弦乐低音,由竖琴表现和弦。大提琴优美的琶音中转升F大调行板,然后小提琴悠闲民歌风格的第二主题,反复后变成最慢板,降E大调。双簧管奏甜美的第三主题,第一、主题同时也介入,形成宁静涟漪荡漾的感觉,最后一点点地消散。

3,水星,飞翔之神,很快的快板,回旋曲风格,又有谐谑曲味。

开始是轻快的动机,使人想到飞翔的天使,使用了降B大调与E大调的快速交替,然后玩笑被打断,钢片琴与木管奏幽默的第一主题,独奏小提琴以C大调奏活泼而幽默的第二主题,由木管与弦乐反复7次。出现开头动机后,继音持续,接第一主题、第二主题主动机,第一主题变奏的尾奏在E大调主和弦结束。

4,木星,欢乐之神,游戏似的快板,C大调,三段体,共有4个主题。

圆号在弦乐快速伴奏下,先奏出第一主题;在经过部之后,仍以圆号为中心奏出第二主题。然后第一主题与经过部简洁地再现,还是用圆号活泼地表现有民族舞曲风格的第三主题。此时喜悦与兴奋经铺垫愈演愈烈。第一段到此结束后,变为严肃的行板,降E大调,展开类似民间盛典的第四主题。第三段再现第一段,变成庄严的慢板,又转为急板而结束。

5,土星,老年之神,慢板,C大调,主题似浸透着幽暗与忧愁,代表老年的心态。低音琴奏出第一主题,似表现老年的衰弱;铜管予以附合。和弦动机的变奏继续之后,变成行板。在弦乐广阔地反复第一主题之上,长笛与竖琴以细小琶音、风琴的持续音,配合钟声,给以安详的尾声。

6,天王星,魔术之神,行板,C大调。开头有恐怖动机的前奏,低音管以和弦刻画出舞曲风格的节奏。然后第一主题由低音管出现,第二主题再由圆号奏出,铜管表现的第三主题则变得比较轻松。这个乐章陆续出现怪诞的动机,以管弦乐手法来营造扑朔迷离的效果。最后是慢板再到最慢板而结束。

7,海王星,神秘之神,行板(当时还未发现冥王星,海王星显得神秘莫测)。

第一主题由长笛开始展开,有些恐惧不安。木管群增加了神秘感,中间部由竖琴、弦乐、钢片琴逐一替换,营造出遥远神秘天体的幻象,也呼唤女声合唱的出现。由单簧管表现优雅的第二主题,然后把这种神秘之美推向高潮,之后变成越来越稀薄地消失在很远很远的远方。

其中,最令听众动容的是“木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海王星”结尾的幕后女声合唱,而霍斯特本人却认为“土星”是写得最好的乐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 39】赏析《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