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nginxupstream目前支持负载均衡方式的分配

1、RR(默认)

每个请求按时间顺序逐一分配到不同的后端服务器,如果后端服务器down掉,能自动剔除。

例如:

upstream tomcats {

server 10.1.1.107:88 max_fails=3 fail_timeout=3s weight=9;

server 10.1.1.132:80 max_fails=3 fail_timeout=3s weight=9;

}

2、ip_hash

每个请求按访问ip的hash结果分配,这样每个访客固定访问一个后端服务器,可以解决session的问题。

例如:

upstream tomcats {

ip_hash;

server 10.1.1.107:88;

server 10.1.1.132:80;

}

3、fair(第三方)

按后端服务器的响应时间来分配请求,响应时间短的优先分配。

4、url_hash(第三方)

按访问url的hash结果来分配请求,使每个url定向到同一个后端服务器,后端服务器为缓存时比较有效。

下面,我们针对RR和ip_hash的负载均衡策略进行分析。因为每一种负载均衡策略都是在upstream的框架中使用,upstream控制总的工作流程,负载均衡策略仅仅提供选择或释放server的函数,所以,我们在分析RR时结合upstream(ngx_http_upstream.c)。ip_hash大部分内容与RR一致,只是重新实现RR中的ngx_http_upstream_get_peer函数。

二、RR策略

RR机制分为三个部分:初始化upstream,获取一个可用的后台服务器和释放后台服务器。

以下分析以此配置为例:

upstream backend {

server A max_fails=3fail_timeout=4s weight=9;

server B max_fails=3fail_timeout=4s weight=9;

server C max_fails=3fail_timeout=4s weight=9;

server D backup;

Server E backup;

}

2.1 初始化upstream

对于例子中的upstream backend来说,

首先初始化各个server,除了设置IP和端口号外,还要设置如下置weight,current_weight,max_fails和fail_timeout。其中max_fails和fail_timeout这两个参数是组合使用的,表示server 如果失败次数达到max_fails次,并保持fail_timeout秒之内该服务器不能被访问。

对于serverA来说,设置如下

serverA.weight =9;

serverA.current_weight = 9; //初始值等于配置文件中的weight.

serverA.max_fails = 3;

serverA.fail_timeout = 4;

接着,创建两个server类型(在下文介绍中,server类型等同于peer类型,都是用来指明存储upstream中一个server的信息)的数组,peers和backup,分别存储正常的轮循server和备用server.并且,按照数组中各个serverweight值的大小,由高到底排序

本例中,在数组peers中存储serverA、serverB和 serverC,并记录server的总个数peers->number=3; 在数组backup中存储serverD和serverE, 并记录server的总个数backup->number=2;

最后,设置upstream中各个变量的值。

rrp 表示当前要轮循的server数组,初始设置为Upstream->rrp = peers.

tries表示尝试的次数,当尝试一个server失败后,tries的值就会减一。初始设置为peers的总个数。

Next表示当peers数组中server都失败,不能提供服务了,通过upstream->next,切换到back数组中选择server.

2.2 具体的RR策略

2.2.1 ) 选择最初要轮循的server, 把它给rrp->current变量,跳转到2.2.2

当一个客户端请求到达nginx后,nginx就会在upstream的peers数组中挑选一个current_weight最大的server作为当前请求最初要轮循的server.在peers数组中选取current_weight最大的算法如下:

由于peers数组中的server是按照weight值的大小排序好的。

它是通过双重循环,满足下列条件后,

if (peer[n].current_weight * 1000 /peer[i].current_weight > peer[n].weight * 1000 /peer[i].weight) //peer[i].current_weight不为0

并且该server的current_weight大于0,就选择sever n, 把编号n赋给rrp->current,成功返回。

如果当upstreampeers数组中的所有servercurrent_weight都为零时,立即无条件地把所有servercurrent_weight设置为初始值。for(i = 0; i < peers->number; i++) {

peer[i].current_weight = peer[i].weight;

}

然后,当所有server的current_weight设置为初始值后,重新查找peers数组中current_weight最大的server。把编号赋给rrp->current,返回。

2.2.2判断当前rrp->current所指向的server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就会让rrp->current++,判断peers数组中下一个server,是否有效。至到找到有效的server为止.跳转到2.2.3; 否则跳转到2.2.2.1

判断server是否有效的方法是:

1)如果server的失败次数(peers->peer[i].fails)没有达到了max_fails所设置的最大失败次数,则该server是有效的。

2)如果server已经达到了max_fails所设置的最大失败次数,从这一时刻开始算起,在fail_timeout所设置的时间段内, server是无效的。

3)当server的失败次数(peers->peer[i].fails)为最大的失败次数,当距离现在的时间超过了fail_timeout所设置的时间段, 则令peers->peer[i].fails=0,使得该server重新有效。

2.2.2.1如果peers中所有的server都是无效的; 就会尝试去backup的数组中找一个有效的server, 如果找到,跳转到2.2.3;如果仍然找不到,表示此时upstream中无server可以使用。就会清空所有peers数组中所有的失败次数的记录,使所有server都变成了有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下次再有请求访问时,仍找不到一个有效的server.

for (i = 0; i < peers->number;i++) {

peers->peer[i].fails = 0;

}

并返回错误码给nginx, nginx得到此错误码后,就不再向后台server发请求,而是在nginx的错误日志中输出“nolive upstreams while connecting to upstream”的记录(这就是nolive产生的真正原因),并直接返回给请求的客户端一个502的错误。

2.2.3当找到一个有效的server后,令该server的current_weight减一,然后,nginx就会尝试与该server建立连接。如果成功建立连接,跳转到2.2.4;否则 跳转到2.2..3.1

2.2..3.1如果nginx在等待了proxy_connect_timeout所设置的时间段后(如3秒),连接仍然没有建立成功,nginx就在错误日志中输出“upstreamtimed out (110: Connection timed out) while connecting toupstream”的记录(这就是timedout(连接超时)产生的真正原因).

2.2.3 .2 接着,让当前server的失败次数加一(peer->fails++;如果该server最大失败次达到最大失败次数,将在一段时间内该server是无效的),如果当前nginx与后台服务器的尝试次数没有达到upstream中server的总个数,重新跳转到2.2.2,轮循下一个server,继续尝试。如果达到最大尝试次数,就表示uptream中所有的server都尝试了一遍,没有server可以提供服务,返回一个504的错误给客户端。

2.2.4当nginx与server建立连接成功后,如果server响应请求,把处理结果返回给nginx,

跳转到2.2.5; 否则跳转到2.2.4.1

2.2.4.1如果nginx在等待了proxy_read_timeout所设置的时间段后(如30秒),server仍然没有对nginx发送来的请求作出响应,nginx就在错误日志中输出“upstreamtimed out (110: Connection timed out)while reading responseheader from upstream”的记录(这就是timedout(读超时)产生的真正原因).

2.2.4.2 接着,让当前server的失败次数加一(peer->fails++;如果该server最大失败次达到最大失败次数,将在一段时间内该server是无效的),如果当前nginx与后台服务器的尝试次数没有达到upstream中server的总个数,重新跳转到2.2.2,轮循下一个server,继续尝试。如果达到最大尝试次数,就表示uptream中所有的server都尝试了一遍,没有server可以提供服务,返回一个504的错误给客户端。

2.2.5Nginx收到后台server传送过来的结果后,就会返回给客户端一个200的正确结果。这样,nginx作为反向代理的功能也就完成了。

三、Ip_hash策略

3.1 Ip_hash和RR 的策略有两点不同在于:

当一个客户请求到nginx后,

1)nginx如何选择一个最初的server,

2)以及当前选择的server不能提供服务时,如何选择下一个server.

3.2 RR策略回顾

从第二部分对RR的介绍中,我们知道:

当一个客户请求到达后,RR策略是从upstream的所有server中选择一个当前权重(current_weight)最大的server作为最初的server.

upstream的所有server是按照由高到低排序后存储在一个peers数组中,当最初选择的server不能提供服务时,RR策略就会选择peers数组中的下一个元素作为当前server,继续尝试,如果已经达到数组的最大元素,就会从第一个元素再轮循。

3.3 ip_hash策略介绍

在ip_hash策略中,它选择最初的server的方法是根据请求客户端的IP计算出一个哈希值,再根据哈希值选择后台的服务器。

1)由IP计算哈希值的算法如下,其中公式中hash初始值为89,iphp->addr[i]表示客户端的IP,通过三次哈希计算得出一个IP的哈希值:

for (i = 0; i < 3; i++) {

hash = (hash * 113 + iphp->addr[i]) % 6271;

}

2)在选择下一个server时,ip_hash的选择策略是这样的:

在上一次哈希值的基础上,再次哈希,就会得到一个全新的哈希值,再根据哈希值选择另外一个后台的服务器。

哈希算法仍然是

for (i = 0; i < 3; i++) {

hash = (hash * 113 + iphp->addr[i]) % 6271;

}

在这种ip_hash策略,如果一个后台服务器不能提供提服务(连接超时或读超时),该服务器的失败次数就会加一,当一个服务器的失败次数达到max_fails所设置的值,就会在fail_timeout所设置的时间段内不能对外提供服务,这点和RR是一致的。

如果当前server不能提供服务,就会根据当前的哈希值再哈希出一个新哈希值,选择另一个服务器继续尝试,尝试的最大次是upstream中server的个数,如果server的个数超过20,也就是要最大尝试次数在20次以上,当尝试次数达到20,仍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服务器,ip_hah策略不再尝试ip哈希值来选择server,而在剩余的尝试中,它会转而使用RR的策略,使用轮循的方法,选择新的server。

3)除了以上部分不同外,IP_hash的其余部分和RR完全一样,因为它的其余部分功能的实现都是通过调用RR中的函数。

4)IP_hash优势是把同一个客户IP的请求分配给同一个后台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