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算是一本小书,是理科生万维刚博文的一个合集。网上博文合集编成书发表不算新鲜,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民主的细节》都是这样的作品。有趣的是他们都很爱提到对方,他们文人,他们理科生,仿佛两者是两个水火不容的世界的群体。
万维刚说煽情是文人的膝跳反应,刘瑜说碰到一个学理工的愣头青,简直会生出一种怀才不遇的恼怒。然而我的感觉,他们更像是处在青春期的懵懂少男少女,互相对对方好奇,又陷于自恋和自卑的矛盾情绪。
作为一个女文青(虽然是理科,有点伪),我是不太会写这样的“绝对有用的”书的书评或是读后感的。非得是触动了内心,有文学审美的,我才能写出一点东西来。
如果非要写点什么,那就是本书值得一读,因为它真的有用,它可以改变你以往看问题的角度,还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一点科学的启迪。
而说到一个东西有用,或许就失去了审美的初衷。我认为的美恰恰是无用或至少是看似无用的。也许这就是文人思维的起点。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社会里,尤其是中国这种熟人道德的社会,一个人首要的技能不是数学计算能力,而是分辨善恶美丑。
有一点他说的是没错的,理工科写的实用书最重要的是传递观点,文人作的文最重要的是调动情感。于是他向我们传递了这种观点,文人们天生喜爱耸人听闻的消息,他们又不爱算数。
伦敦奥运会为运动员准备的15万个避孕套仅仅5天就被用完,文人们谈审美,谈优秀基因会花心,谈支持性产业,怎么就不算算1万名运动员5天用掉15万个,这是每天六次的水平呢!怎么就不想想这并不合理,真正合理的解释是大部分避孕套被运动员拿走当纪念品了呢!
世界大概是很需要这种合理性的,世界也需要理性的真理追求者,来告诉我们如果争论双方是绝对理性并真诚的,争论结果必然是两人达成一致。换句话说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其中必然有一方是虚伪的。
在读《万万没想到》的过程中,我暂时摒弃了所谓的文人思维,从欣赏文学之美改为欣赏理性之光。下面我将跟大家分享本书的很多科学又有趣的理论。
『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定律,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喜欢获得而厌恶失去。如果你告诉某人他完成一项任务将获得100元奖金,告诉另外的人先给他们100元奖金,但是如果不能完成任务,就会失去这笔奖金。那么往往后者会完成的更好。科学解释了这个现象。
因为当提到损失时,人脑中的特定区域,杏仁核兴奋了,这个区域一旦兴奋就会产生一种负面情绪。人们害怕的不是损失,而是这种负面情绪。而人们对负面情绪的重视程度总是超过正面情绪。这或许是出于人自我保护的本能。
小数定律 大数定律
小数定律是如果统计数字很少,统计结果就很容易出现特别不均匀的情况。大数定律是如果统计样本足够大,那么事物出现的频率就能无限的接近它的理论概率。就是说,如果你的统计样本不够大,什么也说明不了。
但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总是期待在随机中找到规律,而独立随机发生的事件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彩票,比如圣经密码。比如河南人骗子多,清华纵然抄袭,都只可看作个例或者随机现象。
关于桥段
“TV Tropes”,维基百科式的众人合作贡献影视作品桥段的网站。它的出现必然是通俗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它把编剧从艺术变成了技术。
关于成功学
要知道什么品质对成功重要,科学的办法不是看名人传记,而是进行大规模的统计。统计的结果是真正能左右成绩的品质只有一个:自控。自控需要意志力。提高意志力珍珠有效的办法是“常立志”。
本书提到的一个有效的练习方法是强迫做自己不习惯做的事。
刻意练习
真正提升我们水平的不是文化,不是艺术,不是哲学,不是制度,而是刻意练习。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进步。刻意练习要点:
1、只在“学习区”练习。
2、把药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这个那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获得有效的反馈。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一)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对有些人来说,脱离舒适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活目的。扎克伯克可能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富豪之一,但他仍然害怕留在舒适区,他的做法是每年给自己设定一个新目标来测试自己的自制力。
2009年是每个工作日戴领带;2010年是学习中文;2011年是只吃自己杀死的动物;2012年是重新开始写代码;2013年是每天认识一个新朋友;2014年是每天写个表示感谢的便条。
二)掌握套路,重复练习
人所掌握的只是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它们绝大多数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真正想要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以及训练必须具有高度的针对性,然后重复,重复,再重复。小事不做一心就想玩个大的,不是专业的训练方式。
比如写作,中国传统的作家培养训练是写小说,评论小说,认为写作靠的是天赋。然而美国大学是可以培养作家的,比如中国作家哈金毕业于波士顿大学文学写作专业,严歌苓毕业于哥伦比亚学院文学写作系。他们的写作能力是来自于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的学习培养。
可见,写作本质上是一门专业。
三)随时获得反馈
人很多时候会高估自己的知识,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很好的反馈机制。中国比较理想的反馈机制是学徒制。现代教育如果要有比较好的反馈班级人数应该在15到25人。
四)刻意练习不好玩
刻意练习必须在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中单独练习,只有专注的练习时间才是有效时间。之所以不好玩,是要求练习者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
如果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如果是脑力练习,每天能持续2-5个小时就不错了。我们平时做的看纪录片科教片,并不是在学习,其实只是娱乐。
很多人对事情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在散漫、打闹中学习很酷。并不,能够特别专注地干一件事才是最酷的。
思维密度
思维密度=准备这个读物需要的时间/阅读这个读物需要的时间
经常做思维密度高的事情,就是去阅读那些作者花费很长的时间写出来的作品。
大多数新闻都是噪音
网上的信息大多数都是鸡肋信息。我们必须明白一点:我们没有任何义务去看一篇文章,哪怕是付费阅读的文章。你点击它就是看得起它,文章的作者应该“感恩戴德”。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介绍了两个著名的心理学概念,“窄框架”和宽框架。窄框架,就是遇到一个东西做一个决定,一事一议。宽框架则是把所有东西都摆在桌面上集中选择。
我们都应该尝试使用宽框架做决策,从所有候选的书目或信息里找出最想读的那个。
强力研读书
读书笔记因该有四个方面内容
1、清晰的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2、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3、有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4、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书或者文章的联系
·
·
·
作为理工科的万维刚给了我们很多对于人性,励志,科学上的剖析和解读,我也颇有收获。整体而言这本书在kindle上读上一遍,再写一篇姑且称之为读书笔记的东西,就足够了。
本书所提到的方法和理论,有很多引用于《思考,快与慢》《决断两秒间》《用户思维+》《黑天鹅》《异类》《低智商社会》等书目。这个读书清单也算是作者带给我们的其中一个福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