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18年2月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召开,现场展示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改善医疗服务方面的点滴细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坚持以信息化为抓手,积极推进预约诊疗、改善门诊采血服务、积极运用品管圈等科学管理工具等方式,改善医疗服务,提升患者满意度和获得感。(更多内容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信息化建设在规划之初就要切实考虑“患者获得感”,这是e医疗专栏作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信息部主任衡反修的观点。
e医疗专栏作家:衡反修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信息部主任
时间转瞬又到新的一年,总结和计划成为冬月的热词。总结好说,反正已经是过去的岁月,而如何计划,是需要几许思索的。
2018年是我个人从事医疗信息化第20个年头,无论总结还是规划都做过不少,回首看看,有“八股”之嫌——
虽然各种元素都不少
但总感觉缺些什么
每年信息化计划总是围绕着项目和技术名词,我们是否想过,计划是给谁做的,给谁讲的,对方是否愿意听,是否感兴趣听,是否听得懂?没有用户体验感的信息化计划,如何让对方能积极配合和投身于以后的工作中呢?
新的信息化一年,如何以用户的视角去解读,让用户有充足的获得感呢?
医院信息化核心价值是什么?无非是惠民,提升工作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价值也是目的,往往目的是相同的,只是场景和对象有别。可以将我们计划中的工作按照用户和场景进行分解。将一个技术或项目结果按照用户视角,描述成他能听得懂的语言,能憧憬的场景。那么结合实际工作,我就讲几个案例吧。
医院信息化的初心是为医院医护和管理人员设计、使用和服务的,长期以来,患者被排除在医疗信息化门外,虽然2015年国家卫计委颁布“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提出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特别是近几年的“互联网+医疗”有所改善,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软件设计的出发点和使用主体还是医院的人,即使是挂号缴费等App的出现,也只是优化了某个环节,而不是整个就诊流程。
患者“碎碎念”
如果把自己作为患者,会提出什么需求呢?
能不能有良好的途径让我查到医疗资源,清楚地知道需要挂哪个科室,哪个医生号;
能不能像12306一样,有多种便捷自主的途径可及时挂到号,成功有提醒,在线可支付;
能不能缩短医院候诊时间,候诊时随时提醒等候状态,不必在叫号大屏下呆呆地等待;
就诊时,医生能不能随时看到我完整的诊疗资料(无论是这个医院的还是其他医院的),而不必提前带着那么多的资料到处跑;
医生开的处方,能不能得到药师的及时审核和反馈,而不是等我缴费拿药后才发现适应症或者医保报销问题需要更换;
拿着检查单我也不希望到处排队预约检查,也不希望预约的检查被分配到N天进行,而是希望医院根据我的病情情况按照次序智能预约,让我一天完成;
同时我希望检验检查结果能及时出,而且能提前提醒我,我不一定来医院就能通过手机看到结果;
我再次申请复诊的时候,首诊医生能否提前根据检查结果时间而预约复诊时间或复诊号;
当回家用药的时候,能根据处方二维码查到用药指导。如果需要住院,能否告诉我大概的时间,而不是无助地等待……
住上院算踏实了,身体和信任交付给了医生,期间检查、诊断、治疗作为最核心的医疗内容,是否属于服务尚有争议,我们也暂且不谈。反正在医院,随时可以找医生护士沟通的。
继续“碎碎念”
那出院呢?
能否及时结账?
我的医保结算能否和自费的一样简单?我的商保报销能否一并完成,我需要的只是缴付我应该的医药费,而不是一遍一遍地复印病例报销。
说到复印病例,哪家医院都有整理和归档的过程,我可以理解,但能否不用让我赶火车仅为复印一个出院诊断?能否在手机上申请并缴费后由医院快递给我?我能否像京东购物一样随时看到诊断书的复印和物流状态?
再者,我能否下载医院App应用,随时查看我的门诊住院病历和影像,无论转诊还是自我健康管理,都能随时为我所用?
一口气说了那么多,肯定还有遗漏的部分,患者和医院接触的每一个流程节点和每一个交互,都是患者就医体验的触点。提高患者就医体验,让患者有医院改善医疗服务的行动成果,信息化走上前台,作为医院和患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话说回来,我们做系统、上项目,对患者而言就是如何让我感知和体验。既然是我举的例子,那么所有这些环节都是可以信息化辅助管理解决的。我们说上一个电子病历共享项目能做什么?切实解决什么问题和需求是关键的。所以不必说这个项目的技术本身,而是对患者带来了什么体验和能否实实在在的触摸到、获得到。
对于医生、护士、管理者等角色而言,这种获得感同理,篇幅有限,不一而足了。换种角度去表现你的信息化建设计划,争取更多参与和使用者的支持,把你的计划变成大家的计划,你新的一年不仅会有成就感,更会有信息化的获得感。
-END-
文章来源:e医疗2018年第1期
点击链接查看作者往期精彩专栏内容
征文启动
第十届中国医学影像信息技术大会
©以上文章来源
e医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