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回顾与展望专题
第26篇文章
全文字数:2900余字
专家卡片
张铁山
中日友好医院
基建处处长兼运营与信息部副主任
第一届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电子病历与医院信息化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市医院协会、吉林省医学信息学会等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曾获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在医疗信息化规划与实施、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医学信息学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随着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各类概念不断涌现,信息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更加深刻的共识,国家也从战略层面、政策导向、产业布局、科技创新等多方面鼓励以信息科技创新为驱动的各种产业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数据与医疗健康产业的概念发酵、产业催化、产品创新等层出不穷,智慧医疗、人工智能等成为2017年医疗信息化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从数据、信息到知识,是在人类自我认识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创造,使得数据的生产加速,信息传播更高效,知识积累更丰富。但是,无论多么神奇的科技,都是人和自然相互依存发展的一种媒介,理念再先进还要时刻关照到我们最基本的出发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因此在概念引领下,我们更多地需要脚踏实地,继续伏地前行。
仅从医疗健康数据产业的一个局部来看,从医疗信息化这个视角来看,我们还有许多务实的工作需要笃实前行,留下一个个“数据脚印”。
医疗信息化的历史积累
在医疗信息化初始阶段,信息化的首要目的是解决人工划价收费问题,医院的诉求是保证费用的合理计入和收支,避免收入管理中的漏洞。也因为这个举措,使各医疗机构能够顺利地承接近十年来翻了几番的门诊量。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自动化的收费记账系统,不可能适应这么大工作量的诉求,尤其近年来移动支付、自助服务等技术与传统收费的结合,使医疗信息化在金融服务手段上如虎添翼,极大地优化了医疗服务的流程,同时也留下了一个个切实的“财务数据”。
随着入口需求人数的增加,医院检验、检查,物资供应等“实体”医疗生产供应系统成为“瓶颈”,因此链接“设备”、“物资”与人和流程的各类系统开始部署,包括实验室系统(LIS),影像传输系统(PACS),超声、内镜、病理等图文报告系统等全面部署,留下了更加丰富的患者客观医学检查信息和数据。
随着以上两部分信息化的进步,医生和护士这两个医疗照护的最核心群体得到了信息化发展的启发和培训,借力于在使用过程中蜂拥而来的电子化信息,开启了以临床医疗全流程信息化整合的更高诉求。全流程闭环管理促进了护理信息化,手术麻醉、重症监护、急诊急救、血液透析、放射诊疗、药学服务等核心的医疗照护环节的信息化,逐步积累了更多的医护人员的电子化记录,留下了医护诊疗过程中的一些“真实”、“主观”的记录,医疗信息化的宝库里增加了更加丰富的数据资源。
纵观三个医疗信息化的内容,从印象中看,其成熟度如果第一项为1,另外两项分别约为0.6和0.2。每个基层医疗单位的信息化就是未来一切互联互通需求和大数据产业的最小细胞,也是做成各种美食的那最原始的一个“麦粒”,没有麦粒的成熟,哪里能得到大数据的“面包”,以及数据产业在医疗行业的深度催化。
医疗信息化未来的发展畅想
夯实医疗信息化基础仍是初心。个人认为,以收费为核心的信息化要逐步平台化,结合医疗保险的深入,全面推进“担保”或“无支付”就医,利用现代非常成熟的支付技术,加上金融服务与医疗保险的融合创新,将支付与结算的业务流程逐步剥离开医疗组织和机构,平台化、云化,促进以医疗、金融、保险、支付、服务为一体的信息化大数据产业发展模式,将“交易”流程从医疗照护环节分离。
检验、检查、物资配给等医疗服务实体供应链的信息化发展方向,一方面要深化内部流程,例如,生物标本的全流程管理,检查流程的全工作流信息化,登记、分诊、排班、操作、检查结果审读、患者调取结果、医护人员共享结果等全流程信息化,药品、医用耗材、消毒用品、共享设备、医疗空间等全部实现数字化标识,全流程追溯,记录下更多的节点信息。另一方面,要结合现代物流技术,实现优化与整合。针对这些“实体”的信息化,首先要在管理创新上促进实体产业集约化,从机制、组织模式上探索建立区域检验、检查中心,药品和医用耗材区域调配中心,同时自然地促进在信息化虚拟流程上的平台化和集约化,如此一来,云计算、大数据这些“牛刀”也就真正有用武之地,有发挥长处的切入点。
针对医疗最核心的业务流,即医生护士的床旁照护,面对面的诊察,这是机器代理了以上很多工作后,留给医疗最温情和最人性化的环节,是机器和信息化等无法替代的。要在信息化方面向内集成,成为流程和信息集成的交汇点,要以医护的照护场所和照护场景为全部数据、信息和知识的集成与展示落脚点,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前端的信息采集,优化上游的信息流程,以此为出发点不断的完善网络学习,提高整个网络的智能化水平,将人工智能等产品和产业融入到网络本身,提升医疗照护的能力,而不是替代。通过信息化,这些“非人性化”的、不需要人直接服务的环节将被大规模替代,从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照、医护对患者的床旁照护和面对面诊察留出更加充裕的时间,更加人性化服务的机会。这何尝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场景和缩影呢?
机器在人设立的信息化逻辑下耕耘、生产,人与人之间享受着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怀与照顾,尤其是在人处于疾病或无助的状态下,只有人间的温暖才是最好的宽慰。期待信息化的发展,给医疗照护这一人间最温情的人际关系带来最美好的机遇。
医疗信息化发展的生态环境
作为一个组织的医疗信息化,或者一个区域的医疗信息化,就像一粒小麦或一个麦穗,自身有其内在发展规律,但离不开季节、天气、土壤等生态环境。医疗信息化能否走向一个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有待以下几个生态环境的完善和发展:
首先,产业政策环境。无论是“互联网+”、大数据产业、信息惠民政策等都为行业信息化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信息技术革命与产业的融合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动能,也是创新发展的一个驱动力,医疗行业要抓住机遇,以更广阔的视角,从行业外汲取经验,从更多的产业和产品创新中获得启示,比如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慧交通、自动化物流等。
其次,行业自身变革。医药卫生改革是一项持续性工作,是世界难题,也是我国的重点改革领域,近年来在取消药品加成,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生多点执业、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领域推出了很多引导性政策,这些既为医疗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业务变革的前提条件,也需要信息化的支撑和催化才能更好地发展。
第三,技术创新引领。医疗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有其自身发展的规范和标准,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服务形态。信息化是以技术创新和应用为导向的一种产业,是新一代的技术革命,如何与医疗行业结合、催化、发酵,最终使双方产能升级,技术创新是第一驱动力。只有更人性化、集约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地渗透到医疗行业,促进行业变革。其中医疗信息化软件产品的重新架构、信息化标准的研发和使用、智能化医疗产品的发明、更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创造等等,这些是医疗信息化的“供给侧”需要发力之处。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颠覆性变革,我们的一举一动前所未有的留下了数字化的印记,大数据的确给我们的未来带来了无数畅想,也许未来我们对疾病的研究可以整合人类行为数据、基因数据、环境数据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也许未来我们的功能缺失都会有电子化设备来补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美好的未来是做出来的。医疗信息化也只是万千图景中的一个小小局部,管中窥豹,难得全局,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留下印记,以此畅想,迎接更加美好的2018年。
-END-
文章来源:e医疗2018年第1期
回顾与展望专题
点击阅读
政策长文:开放变革、三个导向 迎接人口健康信息化新时代(上篇)
政策长文:开放变革、三个导向 迎接人口健康信息化新时代(下篇)
张震江:智慧医疗的未来看起来真的很美,我们有幸开启智慧医疗元年
©以上文章来源
e医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