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作业完成后才能玩Pad!”
"每次玩完玩具后,要收拾好放回去!”
“好好学英语,将来有大用!”
... ...
你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的苦口婆心,但每天下班回家:
玩具满屋子都是,
孩子正在玩Pad,
英语书丢在一边。
为什么你说了那么多道理,最后气急败坏的直接命令,却还是不管用?
因为你的道理顶多让孩子“赞同”,知道你说的是对的。但问题:
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就如你很早之前就知道“身体是革命本钱,要经常锻炼身体”的道理,试问:你有多久没有锻炼身体了?
其实,你知道的这个“锻炼=好身体”的道理,与孩子知道的“先写作业,再玩pad是好习惯,玩具玩完后需要归位”的道理,没有什么不同。
那凭啥你不锻炼身体,而他却要先写作业?!(如果你说:我是他老子,就得听我的!那下面的就不用看了。)
为什么会这样?
2
大脑按左右,分为左右脑:
右脑负责管理:情绪、原始本能、冲动,渴望立刻获得满足……
左脑负责管理:理智、意识、自控力、判断,能够推迟享受满足感……
左右脑对我们行为的影响各有不同,虽然“左脑”的功能是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看起来比“原始的右脑”高级,但却不能统治右脑。说白了就是:
理智(左脑)很难控制本能(右脑)
回头看开头的两个例子,你告知孩子要先做完作业,再玩Pad。其实你只告知孩子的左脑(理智)要这样做,或许孩子的左脑也同意这很符合逻辑,但问题是右脑没有得到满足,它不答应这么做,这最终导致孩子的行为没有改变。
这同样适合你的锻炼身体计划,你的左脑告诉你需要这么做,因为:锻炼=健康,但右脑告诉你,这多累啊,这一天天的都累成狗了...,于是你的锻炼计划一周后宣告破产。
3
那如果想真正改变孩子的行为(包括自己),应该怎么办呢?
承认无意识重复明知错误行为的存在
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人是理性的动物”,会理性的趋利避害。但“怪诞行为学”通过大量的实例证明事实并非如此,人经常无意识的重复明知道错误的行为。
如果你抽烟,明知道“抽烟影响健康”,但你还是在不断重复这一明错误的行为。因为“抽烟影响健康”只是告诉你的左脑,但你的右脑需要抽烟这一习惯带来的即刻满足感,这种冲动让你一次次戒烟失败。
你不止一次的告诉你老公,用完指甲剪要放回原处,但每次你想用时,都不在指定位置,虽然你的告知很符合他左脑的逻辑,但他右脑的习惯(原始本能)还是让他用完后将指甲剪随处放。
所以,当我们下班回家,看见孩子在习惯性的玩Pad、习惯性的没学英语、习惯性的没收拾玩具,我们的正常反应应该是:
嗯,他在无意识重复错误的行为,理解!
把长期希望,分解短期目标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你想让对面的他(她)少抽烟,你会怎么做呢?最直观的办法是:别抽了,抽烟有害你的健康!但这显然没有多少用(不然烟民也不会如此多)。
怎么办呢?
就像前面提到的,我们的右脑是冲动的、本能的,渴望立刻满足。所以,如果你真想戒烟,首先把左脑安抚好,建立强有力的左脑逻辑:抽烟有害健康。
然后再去安抚那冲动、本能、渴望立刻满足的右脑,把长期希望分解为短期目标:
1.换烟,买烟碱量低的烟;
2.买长度比较短的烟;
3.数量上逐步递减。
当嗓子越来越舒服时,跑步呼吸道也越来越畅快,短期激励就得到了满足,从而进一步换“淡”烟,进一步减少数量。
所以,如果你想促成改变,不论是改变自己(完成充电计划)还是别人,一定要分解目标,而不是只提长期愿景。比如:
你想让孩子学好英语,显然只摆出长期愿景——孩子,好好学,将来会有用!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长期激励作用很有限。
首先,你应该把他放在“不得不使用英语”的环境,比如外教多的学校或家里是全英文环境。这样他会为自己的英语着急,因为交流太有障碍了,所以,每次学了新单词或句子之后能立马有效果(比如得到你的称赞,和外教多聊了2分钟)。
这样的短期激励会真正刺激他本能、渴望得到立刻满足的右脑,让他自然地、主动地每天学英语。
顺便说几句:为什么游戏对孩子们(包括很多成人)诱惑力巨大,很大原因就是游戏提供了“即刻满足感”——打一个怪兽就得1000分,升一级立马比上一级厉害。很多好的学习英语APP也利用了这一点,比如:百词斩。
降低改变的门槛
如果想改变行为,除了以上两点外,还需要降低“改变的门槛”,让人先轻易获得一点点改变所得来的收获,从而有更多信心和毅力完成接下来的改变。因为:
已经习惯了过去的生活,本能上不愿意轻易转变
比如你想让孩子不玩Pad,直接收走Pad的行为显然是“野蛮粗暴”的,最终结果就是孩子大哭、你大火,搞得亲子关系很不和谐。
所以我们得先承认孩子玩Pad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承认无意识错误行为的存在),然后把长期希望(不玩Pad)变成短期目标+降低改变门槛(少玩Pad10分钟,陪孩子玩他喜欢得游戏或者得到他希望的物品,这里不要质问我物质奖励有诟病,这是另一个大的话题)。
强调你的期望,而不是你的抱怨
请对比下面AB两种表达,哪一种更容易让人产生积极的改变。
老公饭后不收拾碗筷,你说:
A:你看你,吃完就玩手机,也不帮我收拾下碗筷,真是懒!
B:老公,帮我把盘子收到厨房吧!
孩子有点肥了,你说:
A:营养要均衡,少吃热量多的食物,这样可以减肥。
B:少吃点肥肉,多吃蔬菜,这可以让你瘦下来。
孩子做题反应慢了点,你说:
A:这题都不会,你就是笨;
B:好好想想,你肯定能做出来。
孩子不学习,玩Pad,你说:
A:玩Pad对视力不好,作业也还没写,你真是不让人省心。
B:先写作业,再玩Pad,是个好习惯。
我想所有人都知道B会真正改变对方的行为,为什么?因为:
人们倾向于表现出与你描述一致的行为!
当你老公在今年情人节给你送了一束花,且你想让你木纳的老公年年送你玫瑰花,你需要怎么反应?
第一种女性的反应:心里美滋滋的,嘴里却说:“你看你,买花干什么,浪费那钱!”然后转过头,喜悦之情还不让对方看到。
第二种女性的反应:做狂喜状,说:
“哇塞,老公你太棒了,我喜欢你的浪漫!”
我敢保证,第一种反应的女同志来年肯定没有礼物了。因为你说了:买花做什么,浪费那钱。虽然你只是客气客气,但你老公的潜意识可不会客气,它会解读为:我的这个行为没有被赞许,反而被数落,为了来年不被数落,那来年和以后就不买了。
恭喜第二种反应的女同志,你每年情人节都会收到惊喜。因为:
人们总是习惯重复被赞许的行为!
为了来年及以后很多年都被赞许,所以每年情人节都买花!
所以,如果你想让人产生改变,就要强调你希望的方向,而不是相反。
4
总结:
想改变孩子的行为,不仅需要用左脑的理智说服,灌输有效逻辑和长期愿景,更要考虑如何满足右脑的即刻满足和原始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