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你也可以成功

20世纪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和心理学家、国际天才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共同提出了“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这一理论清楚地告诉人们,“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不在于天赋异禀,而是经历了一万小时的训练。

如果说在某一专业没有达到一万小时的训练基础,就算有先天的优势,也不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

一万小时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如果我们每天练习3小时,每周练习7天,那么我们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达到一万小时的练习量。

“格拉德威尔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练习的人,这在艺术领域也同样适用。”

熟能生巧这话不是没有道理,有时候我们不能否认,尽管你没有这方面的天赋,若是能达到足够多的练习,也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这世界上,所谓真正的天才并没有那么多,那些我们称之为天才的人不过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付出了我们想象不到的努力而已。

“你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围着你转;你围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会抛弃你。”

专注于一件事情,你的眼里就没有其他东西,世界会因为你的专注而围绕着你;倘若你没有任何目标和专注力,整日没有方向绕着世界漫无目的地转,那么整个世界都会抛弃你,因为这个世界宠幸所有认真努力,向着目标前进的人。

“你选择的总是“适当”的爱好和生活,做了“家人期望”你成为的样子,过了“他人看来”还不错的生活。”

我们做不成真正的自己,活不成想要的生活,有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最大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聆听自己的心声。

你想学跳舞,爸妈却让你学钢琴;你想买跑车,思来想去还是买了辆“实用型”的;你想去国外旅游,思前虑后还是选择了在周边城市游玩;你想当向往诗和远方作家,最后却成了过着朝九晚五的白领。

我们向父母向生活向现实妥协,我们逐渐长大,却变成了不像自己的自己,我们总是为他人着想,总是为他人放弃自我,总是自以为是地想太多未发生的可能,直至最后,失去自我。

将职业分为“热爱”“特长”和“迁就”三种,若想获得成功,要么热爱这份工作,心甘情愿地付出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这类人是很容易取得成功的;要么特别擅长这一领域,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剩下的就是迁就,这一类人几乎没有做出成绩的可能,在岗位上得过且过,最后得到的也只是庸庸碌碌的日子。

穷忙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公务性穷忙:没完没了的文字材料,无穷无尽的文山会海,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公务活动,属于不讲效益的穷忙。
二是应酬性穷忙:你来我处“联络感情”,我去你处“畅叙友谊”,有的不惜百里赴宴会,“千里走单骑”。此种应酬之风,忙掉了许多人的宝贵时间和精力,致使许多有才干、有抱负的人疲于应酬,到头来空忙一场,一事无成。
三是礼节性穷忙:中国人崇尚礼仪,婚丧嫁娶,生日乔迁,子女当兵入学,干部提拔调动,甚至买彩票中奖,都在礼尚往来之列。沉醉于此类礼仪之中,不知还能有多少时间干事业、做工作。
四是排遣性穷忙:有些人闲得无事,变着法儿消磨时间,打发光阴。忙着串岗闲逛,忙着打听和传播小道消息,忙着吹牛侃大山。凡此种种,可谓越穷越忙,越忙越穷,不但忙不到点子上,反而是忙不断、徒添乱。

反观这些终日忙个不停的穷忙者,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转,最后只能是头破血流,因为这种缺少目标的瞎忙就是导致穷的开始。

“世界上有拖延症的人数不胜数,有报告指出,世界上有93%的人因为拖延的恶习而导致自己一生都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自律是改变人的一个开始,如果不改掉拖延的习惯,那你将会一事无成。大多数成功者之所以那么成功,是因为他们都善于管理时间运用时间,他们珍惜其他人眼里不值一提的闲散时间,变废成宝。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万小时定律:你也可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