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疯涨后会否爆发“矿难”?

比特币的疯魔席卷全球,从年初1000美元一枚,到突破1万美元大关,再到12月17日部分平台报价站上2万美元,然后迎来接连回调,12月22日价格跌破14000美元。比特币已然成为今年最受瞩目的投资品种。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比特币疯涨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它自身数量的稀少。全世界一共只有2100万枚比特币,如今超过三分之二的数量被开采出来分布在公众手里。据初步估算,比特币持有者已经远远超过2500万人。而且比特币的财富分布与全球金融财富高度契合。
除了天生的通缩功能外,它让用户享有随时随地的支付和接受资金的特权,而且交易成本极低。它的匿名功能保障了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而且交易不可撤回,降低了欺诈率。比特币用户通过安全加密功能可以完全控制自己交易。最主要的是,它的去中心化和分布式记账功能为比特币交易提供了透明、中立以及可预测的平台。正是因为比特币存在着货币的功能,能让其参与到实体经济中,担当着衡量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和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如丹麦已经设立了比特币自动取款机,逐步实现以虚拟货币代替现金并向无现金化演变,让虚拟货币逐渐参与到每一个实体行业中。利用比特币在国际的认可度,打破国际和地域限制,使其价值尺度和流动手段两个功能最大化,减少实体经济与现金的摩擦成本。
比特币的缺点也很明显,它本身并不像主权货币,铸币权在“矿工”手中,价格幅度波动大,容易受炒作影响。它也不像黄金和石油等商品本身具备实用价值,资质值得怀疑,只能通过本地货币购买比特币。安全性存在问题,黑客攻击和丢失将难以赎回,其去中心化原则对监管造成很大问题。比特币价值依赖于使用者的信心,一旦人们预期它的用处下降,比特币瞬间灰飞烟灭。此前,2014年的“矿难”十分出名,仅半个月价格就遭腰斩。影响最为直接的是“矿工们”纷纷出售显卡等计算机设备,但并没有明显波及其他实体经济。这次“矿难”是由国际炒家和多家交易平台操控导致的。
随着比特币逐渐被广泛应用,2017年的疯涨接踵而来的会不会是“矿难”?会不会导致类似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们知道2008年的金融危机又叫做次贷危机,是由于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无法跟上金融资产的膨胀和金融创新所导致的。次贷危机的传染性很强,据估计对全球金融业造成超过6000亿美元的损失。而比特币每日平均交易量不足5000万美元,而且交易并不活跃。以现在价格计算,比特币的总市值大约为3000亿美元。
从期货交易所的交易量来看,比特币2018年3月的合约成交量在两位数低端,远远低于次贷危机之前同样作为衍生品的CDS(信用违约互换)和CDO(担保债务凭证)的成交量。假设真的发生“矿难”,比特币的活跃程度和影响力远不如次贷危机。最重要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是由于庞大的债务导致的,是实体经济与金融过度融合导致的,迸发出巨大破坏力。但是比特币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并不大,企业的交易涉及比特币的案例很少,而且应用到居民的商品消费和房屋买卖十分罕见,也不涉及债务危机问题。所以比特币的 “矿难” 并不像次贷危机那样存在着巨大的传染性,不存在庞大的信贷需求能让银行系统出现流动性危机和恐慌挤兑。那么这种 “矿难” 更多涉及的是炒家操控,价格受私下交易影响,并不涉及广泛的实体经济应用。不会带来2008年金融危机的最大特点——“too big to fail”(大到不能倒)。而且次贷危机受牵连的大多是普通民众,而比特币的财富分布与全球金融财富高度契合,所以就算发生 “矿难” ,其波及面也不是很广。
当然,比特币“矿难”导致投资者对科技股失去信心。作为区块链技术的代表,比特币的价格暴跌将严重影响投资者对区块链技术相关的科技股的估值。在今年6月,比特币的价格从大约3000美元暴跌到2500美元,单日跌幅超过16%。随即伴随着多只科技股的价格下降。其中,四大科技股(苹果、谷歌、Facebook和亚马逊)的下滑对美国市场影响很大,市值一日蒸发600亿美元。此次比特币和科技股的暴跌,是由于技术故障导致数以百万计的散户无法上线引起的。如果一旦出现比暴跌更可怕的“矿难”,投资者对区块链技术失去信心,严重影响投资者对科技股的估值,势必出现恐慌性抛售,有可能出现类似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的危机。
但是它的损害程度和蔓延能力远远不及次贷危机,所以比特币危机还不能与2008年金融危机相提并论。但是如何监管虚拟货币,如何监管并规范金融创新,甚至如何监管金融科技业发展势必是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未来研究的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比特币疯涨后会否爆发“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