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慧的《经济学讲义》书评


李俊慧的《经济学讲义》书评_第1张图片
经济学

科学的定义

         科学无非是指一种人类的智力活动,它从一个或若干假设、公理出发,按照严密的逻辑推导,推出一整套由理论及其推论组成的体系。假设、公理不需要证明,只需要参与这一学科的人共同接受,但它们、以及由它们推出的理论都要经受事实的验证。其实理论也是来自于人们对事实的观察,是从中提炼出来的规律。人们运用理论去解释已发生之事或推断未发生之事,如果事实没有推翻这解释或推断,我们就接受该理论;但如果事实推翻了理论的解释或推断,我们就要修正理论,或甚至要认定该理论是错,并予以放弃。

        事实上,这一段给科学下了一个明确又深刻的定义,科学从一个起点出发推导出“一套”理论。并且,这个起点不需要证明,需要的知识从起点到这整一套理论的过程需要按照逻辑证明。再者,需要结合实践(实际),这套理论需要不断被检验,证实则没有理由认为是错,证伪则需要继续修正(比如说明理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所谓的科学,就是从公认的起点出发,推导出一套体系,同时科学不同于套套逻辑,即怎么样讲都说得通,科学具有可证伪的特点,也就是证实是有局限条件的。我们总结这样一套暂时“正确的理论”,是根据已有情况用来推断未来,这就是科学,但并非不会出现“黑天鹅”。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但它是一门社会科学,这显然跟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有所不同。到底不同在哪里呢?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而经济学研究的是人,这就是根本的不同。大家可能会进一步问:为什么经济学研究人,就会跟研究物的物理学有根本的不同呢?因为经济学家也是人!

        基于科学的定义,经济学也是科学,经济学有假设、公理以及推导出来的一系列理论。这里要谈的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简单来讲,自然科学是以外在于人的物为研究对象,比如物理学、化学;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比如经济学、社会学。相较自然科学,马克思的观点是社会科学更难研究、社会规律更难找寻。

        李俊慧老师简单的讲了社会科学相较于自然科学的难处在于:研究人的社会科学的大家本身也是人,自己研究自己,更容易使得这些“大家”将结论引向有利于自己的地方。当然,自然科学也有这样的扭曲,比如牛顿为人不善、比如微积分史上一些交易。为什么说社会科学更难?就在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内容客观,人为的因素在于寻租等一系列任何情况都会发生的事情,不会混淆规律本身,规律本身很容易验证;而社会科学不同,规律本身不容易验证,那么,寻租等一系列行为其实是会导致规律的扭曲的!这是很可怕的!想一下,无论怎么努力、经济学家如何聪明绝顶,最终呈现的是含有“自私”因子的规律,并且难以验证,社会科学的发展多么困难!


基础假设不需要证明

         科学里的假设、公理都是不需要证明的,也就是不需要是真实的,或是正确的。但它们需要经受事实的验证,就是从它们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理论要能解释现实,如果不能解释,我们就要修正、或甚至不再接受这些假设、公理;但如果能解释,我们就接受它们。所以,能否定自私的假设的,不是它本身是否真实、正确,而是从它推出来的理论能不能解释现实。

        这里从逻辑上说明假设不需要真实。假设不需要真实,为什么?我们已经说明科学是从假设和公理(A)推到一个体系(B),并且用新的事实(C)不断去验证完善体系(B),那我们需要证明A本身是对的吗?不需要!因为我们需要的是从A到B这个过程是对的,最终目的在于利用B这个体系解释过去、预测未来,即使说明了A是错的,也说明不了B是错的(A推B得不到非A推非B),唯有B是错才能说明A是错的。当新的C出现打破原来的B时,我们要么修正B,实在不行就否认B,也才否认了A。另外举例子,在经济学讲义中建造加油站的问题、植物向阳性的问题都能用作解释。

        很重要的一点:假设本身是不能用来解释现象的,只有由假设推导出来的理论体系才能用来解释现象。


理论体系不止一套

         科学就是这样:它有一个或若干的基本假设,这假设无需证明,也不需要是真实或正确的,但你要参与这门学科,就得接受、遵守这假设。你有本事,你可以自己弄一个与之不同的假设出来,另起炉灶。但这炉灶能不能起得来,是由解释事实来验证的。

         解释了科学中的假设,再说科学中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就是由假设经严密逻辑推导的一个体系,与事实接轨,直接地用来解释过去和预测未来。对于一套理论,我们不能有相背的假设,假设一个人自私又假设一个人不自私,如此一来还有什么事不能解释?但是对于一个事实,我们可以有很多套理论体系来解释,前提是这几套理论分别从自己的假设和公理推出,逻辑上成立。比如说数学上有一个分支是几何学,我们一般学的是“欧式几何”,其中有一个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但是另外的几套几何理论中就有与此矛盾的公理,没关系,可以同时存在,统称之“非欧几何”。此外,我想到的,对于一个社会现象可以有社会学、经济学一些有区别的学科。对于相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理论体系本质是基于假设不同推导出不同的理论体系。


关于约束条件

         我们不能直接使用自私的假设来解释捐钱行为,但我们可以指出,在不同的条件之下,自私是怎么支配着人们的捐钱行为发生变化的。这些不同的条件,在经济学上称为“局限条件”,或有些书译成“约束条件”,但英语都是constraint conditions,或简称为constraints。这局限条件是经济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一些客观存在的条件,约束、限制了人的行为。如果没有局限条件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人在自私的支配之下将得到无穷大的利益。现在你们就知道了,我们不能直接使用自私的假设来解释行为,我们是要先指出不同的局限条件,然后再想一下,一个自私的人在那样的局限条件下会怎么做,这就是推断,也是解释。最后看一下事实上人们是不是真的那样做,如果真的是那样做,那就是事实验证了自私的假设;如果人们其实不是那样做,就是事实推翻了自私的假设。

        这一段很详细的介绍了约束条件的概念,也叫局限条件。基于假设,我们考虑不同的局限条件(constraints conditions),推断个人的抉择,由此形成一套理论,这就是一门学科的形成。


行为的正确与否

         《非理性繁荣》写过非理性的问题,“人是非理性的”就等同于说“人是不自私的”,完全违反了经济学的这一基本假设,因此是胡说八道!当然,作者在这例子里也谨慎地说,股票指数是多少点才算非理性很难说得清,但这根本不是说不说得清的问题,而是经济学里就是禁止使用非理性来解释人的行为!

        行为的正确与否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价值判断的层次,比如道德准则、个人主义等等,这些都是主观的价值判断,涉及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后面再谈;第二个层次是在某个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一定的行为能否得到好的结果,比如经济学追求价值最大,炒股希望得到高的收益,基于自私的假设某个人做出买卖最后亏损了,能说他是非理性吗?他是理性的!理性的假设导致他做出当时他自认为对的交易行为,而这行为最终被证明是错的,只是预期错了!是他的判断错了!哪有理性、自私就一定取得好成绩的说法。“非理性”这个词在经济学上就是错误。


再释理论体系

         f(x)=y ,这次我们用数学表达式来解释科学是什么东西。

         用文字简单描述:科学基于一定假设、公理(不需要证明)在一定的局限条件下推测结果,而这些推测就形成理论体系用于解释、预测现象。

         假设、公理相当于函数式中的,局限条件相当于,最终导出推测结果。之前的篇幅我们分别介绍了假设、理论体系、约束条件和行为。关于假设:假设不用证明,假设只能有一个,也就是函数作用方式;关于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相当于全部的情况,任何都会对应一个;关于约束条件:就是,不同情况就有不同的值,实际情况是很复杂的,事实上自变量有多个;预测结果:,最终得到用于解释、预测的值。

         用这样的函数式子,能够比较清晰的理解科学的几个概念:假设(公理)、局限条件、推测结果,这三者形成整个理论体系。

         这一段我还会再次编辑,之后我们还会讨论各个量的内涵:比如(局限条件)有无数种,最重要有哪些;比如(推测结果),这些结果是否是好的,涉及规范经济学。


经济学的假设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人是自私的”或“人是理性的”或“经济人”。说人是自私的,是指人会尽可能地以最小代价达成最好结果,就是俗话所说的“趋利避害”,在不同的情况下,“最小代价”通常又会用最低价格、最低成本等的说法来取代,而“最好结果”就可以等同于最高收入、最大收益等。

        经济学是科学,这里我们谈经济学的假设、公理以及推导的体系,主要谈假设。经济学的假设是“自私”,本质是主观层面利己,就是希望利己,客观上的结果是多变的,可能损人利己、可能不损人但利己、甚至可能损人损己,但结果往往是利人利己(别把自私等同于损人利己)。自私在经济学上的定义要区别日常生活中的定义,就如哲学的定义不同于常,定义是学习一门课的基础。自私这个假设为什么不需要证明?事实上自私是对于一个人主观的定义,“你是不是自私、愿不愿意自私?”但是最终不论一个人是否自私,客观结果都是自私的,或者说自私会导致那样的结果,极端的例子是一个学者作了“自私的基因”指出植物的向阳性就是自私的表现,适者生存!客观环境会筛选那些不是基于自私的行为而产生的结果。(当然不基于自私的行为而产生的结果可能留下,但只是凑巧运气好!之前也以及提到主观的自私导致的客观的结果是多样性的)


成本与收益

         你们可能也有听说过,其实讨钱的乞丐收入也不低,只怕做面包师傅的收入还不如他们。但通常来说人们还是不太愿意选择做乞丐,这是因为乞丐是被人看不起的,面包师傅相对来说比较能得到大家的尊重。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前面说的收入,你们不要狭隘地把它理解为只是金钱收入、货币收入,其实还包括名誉、尊严等这些非货币收入。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加起来才是完整的收入。同样,代价或成本也是这样,货币成本与非货币成本加起来才是完整的成本。最终没有选择做乞丐的人,一定是因为他计算下来之后发现做乞丐的总收入不比面包师傅高,总成本不比面包师傅低,自私仍是支配着他的行为。

        这里有了新的概念,就是成本与收益,或者说代价与收入等等。关键在于,他们包括哪些?我们一般心里所想的就是货币成本、货币收入,事实上,这种成本还包括道德成本等等,这些统称为非货币收入(我们总成本不仅仅是货币成本,既然如此,如果想要增加货币收入,这边也可以另开一个题,“非货币成本如何产生?”或“如何减少非货币成本”)。


三振出局

        三振出局法(Threestrikes laws)是美国州政府制定的法令,要求州法院对于严重的刑事累犯,弃用强制性判刑标准(Mandatory sentencing),延长他的入狱服刑时间。这样的法令在20世纪九十年代极为盛行。有24个州颁布了此类的法令。该名称来自于棒球术语,即一名击球手只允许击打不超过3次,否则将被判出局。三振出局法明显增长了曾有过暴力犯罪或严重罪行史的人再犯的刑期,并限制了对此类刑事被告采取其他方式予以惩罚。其中,暴力罪行是指如持械抢劫、强奸和其他性侵犯等;严重罪行除了上述暴力犯罪外,还包括如入室盗窃或以盗窃或谋杀为目的的袭击。新西兰在2010年初计划引入三振出局法,作为其刑期与假释改革法案(Sentencing and Parole Reform Bill)的一部分。

        三振出局法源于美国,是经济学在犯罪治理上的应用,或可成人们的犯罪是经济选择。三振出局定义明晰,即“惯犯出局(终身监禁)”,并且经过分析我们认为监禁的主要作用在于:一、阻止罪行发生;二、威慑企图犯罪的人。阻止策略是针对关在牢房里的人,就是使他们不能再犯罪;威慑策略目的在于让企图犯罪的人重新估计成本与收益。另外,事实表明威慑作用更重要,占据七成的解释力。


稀缺与竞争

        这边引入了稀缺与竞争的概念,主要是稀缺。稀缺是这一套理论体系的约束条件,而竞争是在约束条件结合特定情境下的行为选择。准确地讲稀缺这个概念,同样质量的物品无法全数满足人们的需求就是稀缺,而一个物品的质量则来源于这个物品的多种属性,比如相同的教室座位还区别是否是前排、是否靠窗等等。所以,稀缺是一种常态。


准则与规则

        在出现竞争之后我们需要确定胜负,准则是用来确定胜负,比如百米赛跑,相同距离时间最短者胜率。而规则是用来确保准则有效实行筛选出胜利的一方,比如运动会不准使用兴奋剂。

        在经济学中除了价格准则都是费价格准则,单独将价格准则分为一种,是因为非价格准则或多或少都会造成浪费,价格准则和自私这个假设(人的本性)是相匹配的,能够更好地调剂、分配(稀缺)的资源。

        当然显示生活中不完全是价格准则,任何规则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交易费用,就像物理中的能量损耗一定存在一般。所以,有的时候不使用价格准则并不是说价格准则不是最不“浪费”(租值耗散最少)的准则,而是加上交易成本之后价格准则有时不是最便宜的、最优的。


未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俊慧的《经济学讲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