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9

                                                                   给烛之武点个赞

                                                              甘肃省金塔县中学  周翠霞

        关云长单刀赴会早已成为流传甚广的一段佳话,后人有诗赞关公说:“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蔺相如于渑池力挫秦王,让他占不到赵王半分便宜,那份勇气的背后,是让秦军丧胆的名将廉颇,率领几十万赵军列阵边界,虎视眈眈。与此相比,关羽只带数十人过江,顶多又藏了五百水军,却能从东吴军营安然脱身,确实比蔺相如多了一份英雄气。不过,当  再次执教《烛之武退秦师》,竟发现烛之武这个老头比关将军厉害。您不信吗?那我们一起看一看。

        首先,烛之武的爱国精神更令人感动。

        秦晋围郑,郑国将亡之时,大夫佚之狐告诉郑君,唯有烛之武使秦,郑国才能得救。由此可见,烛之武绝对是一个有才之人,且有安邦定国的大才。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说秦伯之前,竟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养马官。春秋战国时期崇尚“士为知己者死”,刺客豫让有句名言:“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意思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聂政以国士之礼回报了待他若国士的严仲子,伍子胥用仇敌之礼灭了杀他父兄的自己的祖国,范蠡文种用众人之礼对待自己的祖国,用国士之礼辅佐待他们若国士的越王勾践。像烛之武这样被郑君以众人之礼对待,却用国士之礼回报,确实令人感动。若有人拿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已,无能为也已!”的牢骚质疑烛之武对郑国的忠诚,那屈原也曾抱怨楚王:“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我们能因此就质疑屈原对楚国的忠诚吗?

        而关羽一开始就是以合伙人的身份打拼天下的,单刀赴会之前已位居五虎上将之首,官封汉寿候,用鲁肃的话说“皇叔与君候桃园结义,誓同生死。皇叔即君候也”。关羽是被整个刘备集团充分认同和尊重的,就算是做出聂政豫让那样“为知己者而死”的事,也是在情理之中,何况,关羽是以主人的身份在保护自己的财产。与此相比。烛之武就有了宁叫天下人负我,不叫我负天下人的大胸襟;就有了岳飞那般即使备受君主猜忌与伤害,依旧“精忠报国”的感人情怀。不是有人说“人若爱我,我便爱人是小爱;我去爱人,人才爱我是大爱”吗!

         其次,烛之武的勇士精神更令人敬佩。

          关羽是谁?单刀赴会之前早已斩颜良杀文丑;杯酒尚温,已掷华雄之首于阶下;“义”字当头,千里走单骑之时,过五道关口斩曹军六员大将;……一句话,一口青龙偃月刀,已使他成为《三国演义》中最厉害的武将。他本身的威慑力,哪怕是单刀赴会,也能让吴军瞻前顾后。关羽之勇,是艺高在支撑,他只身赴宴,对保住自己性命,应有十足的把握。

         烛之武又是谁?年轻时不受重用,如今老头子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关羽虽说是单刀赴会,但赴宴的那艘船上尚有周仓捧刀,还有八九个跨了腰刀的关西大汉,肯定各个都是以一当十的死士。关平又藏了五百水军。须发皆白的烛之武却只能在夜色的掩护下,让郑国的士兵把他从城墙上放下来,他的背后就只是那个待宰的郑国,就只有那个把生的希望寄托在一个老头身上的郑国国君。从他双脚落地的那一刻开始,秦国军营的随便一个谁都能让他身首异处。即便如此,他还是去了,不卑不亢,毫无畏惧。此时此刻,不禁想起了明代大儒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屠刀,他也以这样一种赴死的勇气,捍卫着他自己心中的国家,腰斩之后依然用鲜血书写了十七个“篡”字。这样一份勇毅,就是垓下之围项羽表现出的勇气也是不能比的。

        同样的道理,烛之武这样一个文臣,还是一个老人的欣然赴死的勇气,岂不是比关羽的武将之勇更令人敬佩?

        再次,烛之武的智慧更令人折服。

         关羽单刀赴鲁肃临江亭之宴,在宴会之上应对鲁肃讨要荆州的话有三句:此国家之事,筵间不必论之;乌林之役,左将军亲冒矢石,戮力破敌,岂得徒劳而无尺土相资,今足下复来索地耶;此皆吾兄之事,非某所宜与也。这三句话的思路是,欲堵鲁肃,不让他谈及此事。堵之不能,公然赖皮。赖之又不能,欲一推了之。我想,这个一般人都能做到。至于大家津津乐道的部署接应水军与挟持鲁肃逃脱,更值得称道的应该是他擒贼先擒王的武功,而不是想出了这样一条计策。

        关羽如此,烛之武的智慧又是怎样的呢?

         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晋文公出亡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二是晋楚城濮之战的时候,晋国先帮楚国,后又使晋,与晋结好。可以看出,这压根儿没有秦国什么事。只是晋许了秦好处,秦无非就是为利益而来。烛之武很好的把握了这一点,你即为利来,我就以利说之。

        烛之武开门见山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之地步,似是示弱,但作为郑国使臣,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讨的话,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列举利害关系。他先分析“越国以鄙远”的难度。接着谈郑亡实则是增加晋国土地,削弱秦国势力,这是一害;而郑存,却可供秦使者往来之乏困,这是一利。一利一害都是事实,秦伯围郑之心动摇。正当秦伯考虑是否利用这一契机时,烛之武又进一步利用秦晋矛盾来离间双方。告诉秦伯,晋侯毫无信义可言,曾经你助他上位,他都能赖账,如今答应的,怎见得就不会赖掉?这使得秦伯不得不深思。接着,烛之武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动向,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侵犯秦国。由于晋国当时已为中原霸主,这就戳到了秦伯痛处。尚未开疆拓土的晋国都令人忌惮,如若拿下郑国再来攻秦,秦将如何自处?回头再看烛之武的那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的话,哪里是示弱,明明就是赤裸裸的威胁——郑亡则秦危。所以,秦伯撤了,还留下三位大夫帮助郑人保卫家国。

        这番言辞看似三言两语,实则抓住了秦晋因利结盟的关键,据实说明秦围郑有害,舍郑有益。又进一步指出晋人无信的过去,再进一步预测强必取秦的未来。内部逻辑严密,把众多事实组合的恰到好处,利害得失一目了然。这样的思虑岂是关羽能比的?

       最后,烛之武取得的成果更有意义。

        再从结果上来看,关羽单刀赴会,赖皮不成便挟持鲁肃逃脱,这完全惹怒了孙权不说,也把一直对他们比较好的鲁肃惹了个彻底。这就直接引发了后来吕蒙智取荆州,关云长败走麦城,刘备急火攻心攻打吴国,却被陆逊一个年轻人火烧连营,最终白帝城托孤。张飞也因兄长的死去悲痛万分,体罚下属更甚,被他们砍了脑袋去见关羽。蜀国算是真正走上了下坡路。这一骨牌效应的第一张,当然是荆州之事处理不妥。

        关羽敢以如此手段戏耍东吴,未曾考虑被惹恼了的东吴会怎样,是他始终觉得就不会有人能从他的手上拿走荆州。这份自负蒙蔽了他的双眼,他只相信自己的拳头,至于要靠脑袋来预知的未来就只能靠边站了。

         而烛之武则是真的说服了秦王,让他心甘情愿的撤走了大军。那番“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郑亡则晋强,晋强则秦危的未来预测,让秦穆公强烈的感觉到,不仅不能围郑,还得留下军队保郑国不亡。秦晋联盟瓦解,秦郑联盟形成,晋文公也就只有撤兵的份了。烛之武此举,不仅保全了郑国,更厉害的是,他在秦晋之间挑开的那条缝隙,终于越来越大,让这两个大国互掐了十多年。大国相争,当然就无暇顾及区区郑国了。在那样一个弱肉强食的乱世,能让一个小小的国家安享数十年的太平,是何等的不易。

        综上,烛之武是义士,纵有安邦定国之才,却郁郁不得志,面对无识人之能国君的请求,他终究视死如归,大义前往;烛之武是勇士,纵是年逾古稀,须发皆白,也终究踏进了铺满刀剑,凶险无比的秦军军营;烛之武是辩士,纵是有强大的秦晋联盟 ,终也没挡住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烛之武是国士,纵是自身有千般委屈,也终究以身犯险,解郑国危难于倒悬,救郑国百姓于水火。这样的烛之武,岂能吝惜一赞?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