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相关知识

硬盘也是计算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配件。而且,它的重要性还有区别于其他的配件,例如CPU和内存等,因为用户所有的数据都将保存在硬盘里面。一旦硬盘发生了突发性的损坏,而且这块硬盘上又保存了大量的重要数据,那么损失可不就是能够拿金钱来衡量的了。所以选择一块高速度,高稳定性的硬盘产品还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选购一块硬盘之前,有哪些硬盘的参数是我们应该有所了解的呢?下面,我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些硬盘的术语,希望能够帮助到那些想对硬盘有多一些了解的朋友。

容量(Volume):容量的单位为兆字节(MB)或千兆字节(GB)。目前的主流硬盘容量为20GB,40GB,60GB或者80GB,市场上也有100GB和120GB的硬盘产品。现在购买一块20GB以下容量的新硬盘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影响硬盘容量的因素有单碟容量和碟片数量。  许多人发现,计算机中显示出来的容量往往比硬盘容量的标称要小。这是由于不同的单位转换关系造成的。我们知道,在计算机中1GB=1024MB,而硬盘厂家通常是按照1G=1000MB进行换算的。

单碟容量(storage per disk):也是划分硬盘档次的一个指标,由于硬盘都是由一个或几个盘片组成的,所以单碟容量就是指包括正反两面在内的每个盘片的总容量。单碟容量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厂商研发技术的提高,这所带来的好处不仅是使硬盘容量得以增加,而且还会带来硬盘性能的相应提升。因为单碟容量的提高就是盘片磁道密度(每英寸的磁道数)的提高,磁道密度的提高不但意味着提高了盘片的磁道数量,而且在磁道上的扇区数量也得到了提高,所以盘片转动一周,就会有更多的扇区经过磁头而被读出来,这也是相同转速的硬盘单碟容量越大内部数据传输率就越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单碟容量的提高使线性密度(每英寸磁道上的位数)也得以提高,有利于硬盘寻道时间的缩短。

硬盘的转速(Rotationl Speed):也就是硬盘电机主轴的转速,转速是决定硬盘内部传输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它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硬盘的速度,同时转速的快慢也是区分硬盘档次的重要标志之一。硬盘的主轴马达带动盘片高速旋转,产生浮力使磁头飘浮在盘片上方。要将所要存取资料的扇区带到磁头下方,转速越快,等待时间也就越短。因此转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硬盘的速度。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硬盘转速一般有5400rpm、7200rpm、甚至10000rpm。理论上,转速越快越好。因为较高的转速可缩短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和实际读写时间。可是转速越快发热量越大,不利于散热。现在的主流硬盘转速一般为5400rpm 和7200rpm。随着硬盘容量的不断增大,硬盘的转速也在不断提高。然而,转速的提高也带来了磨损加剧、温度升高、噪声增大等一系列负面影响。于是,应用在精密机械工业上的液态轴承马达(Fluid dynamic bearing motors)便被引入到硬盘技术中。液态轴承马达使用的是黏膜液油轴承,以油膜代替滚珠。这样可以避免金属面的直接磨擦,将噪声及温度被减至最低;同时油膜可有效吸收震动,使抗震能力得到提高;更可减少磨损,提高寿命。

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指硬盘在盘面上移动读写头至指定磁道寻找相应目标数据所用的时间,它描述硬盘读取数据的能力,单位为毫秒。当单碟片容量增大时,磁头的寻道动作和移动距离减少,从而使平均寻道时间减少,加快硬盘速度。目前市场上主流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一般在9ms以下。

平均潜伏期(average latency):也叫平均等待时间,是指当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的磁道以后,等待指定的数据扇区转动到磁头下方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平均潜伏期时间是越小越好,潜伏期短代表硬盘在读取数据时的等待时间更短,转速越快的硬盘具有更低的平均潜伏期,而与单碟容量关系不大。一般来说,5400rpm硬盘的平均潜伏期为5.6ms,而7200rpm硬盘的平均潜伏期为4.2ms。

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头从起始位置到达目标磁道位置,并且从目标磁道上找到指定的数据扇区所需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平均访问时间体现了硬盘的读写速度,它包括了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潜伏期,即:平均访问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

数据传输率(Data Transfer Rate):可分为外部传输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和内部传输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计算机通过IDE接口从硬盘的缓存中将数据读出交给相应的控制器的速度与硬盘将数据从盘片上读取出交给硬盘上的缓冲存储器的速度相比,前者要比后者快得多,前者是外部数据传输率,而后者是内部数据传输率,两者之间用一块缓冲存储器作为桥梁来缓解速度的差距。通常也把外部数据传输率称为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指从硬盘缓冲区读取数据的速度。以目前IDE硬盘的发展现状来看,理论上采用ATA-66传输协议的硬盘外部传输率已经达到66.6MB/s,然而最新的采用ATA-100的传输率以后,传输率又可达100MB/s。

内部数据传输率:也被称作硬盘的持续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一般取决于硬盘的转速和盘片线性密度。应该清楚的是只有内部传输率向外部传输率接近靠拢,有效地提高硬盘的内部传输率才能对磁盘子系统的性能有最直接、最明显的提升。目前各硬盘生产厂家努力提高硬盘的内部传输率,除了改进信号处理技术、提高转速以外,最主要的就是不断的提高单碟容量以提高线性密度。由于单碟容量越大的硬盘线性密度越高,磁头的寻道频率与移动距离可以相应的减少,从而减少了平均寻道时间,内部传输速率也就提高了。一般采用UDMA/66技术的硬盘的内部传输率也不过40多MB/s,由于内部数据传输率才是系统真正的瓶颈,因此大家在购买时要分清这两个概念。不过一般来讲,硬盘的转速相同时,单碟容量大的内部传输率高;在单碟容量相同时,转速高的硬盘的内部传输率高。

数据缓冲存储器(cache buffer):缓存是硬盘与外部总线交换数据的场所。硬盘的读数据的过程是将磁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后,通过缓存一次次地填充与清空,再填充,再清空,一步步的按照PCI总线的周期送出。可见,缓存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在接口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的时候,缓存的大小与速度是直接关系到硬盘的传输速度的重要因素。目前主流硬盘的缓存主要有512KB和2MB等几种,目前主流IDE硬盘的数据缓存都是2MB。其类型一般是EDO DRAM或SDRAM,目前一般以SDRAM为主。根据写入方式的不同,有写通式和回写式两种。写通式在读硬盘数据时,系统先检查请求指令,看看所要的数据是否在缓存中,如果在的话就由缓存送出响应的数据,这个过程称为命中。这样系统就不必访问硬盘中的数据,由于SDRAM的速度比磁介质快很多,因此也就加快了数据传输的速度。回写式就是在写入硬盘数据时也在缓存中找,如果找到就由缓存就数据写入盘中,现在的多数硬盘都是采用的回写式硬盘,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性能。

 

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平均无故障时间):是指硬盘从开始运行到出现故障的间隔时间,单位为小时。一般硬盘的MTBF都在30000或50000小时之间,算下来如果一个硬盘每天工作10小时,一年工作365天,它的寿命至少也有8年,所以用户大可不必为硬盘的寿命而担心。不过出于对数据安全方面的考虑,最好将硬盘的使用寿命控制在5年以内。

MR(MagnetoResistive)磁头:即磁阻磁头技术。早期硬盘的传统磁头是电磁感应式磁头,它们是读写合一的,由于硬盘读、写操作的不同,这种二合一磁头就必须要同时兼顾到读写两种能力,对硬盘的设计造成了一定的不便。此后硬盘就开始采用了MR磁头,这种分离式的磁头结构是这样的:在写入磁头部分仍采用磁感应磁头,而MR磁头则作为读取磁头之用,这样便可以得到更好的读写性能,使读性能得以提高。磁阻磁头是基于磁致电阻效应工作的,核心是一片金属材料,其电阻随周围磁场的变化而变化。磁阻元件连着一个放大电路,它可以测出微小的电阻变化。所以先进的MR技术可以提高记录密度来记录数据,这样增加了单碟容量即是提高了硬盘的最高容量,也提高了数据传输率。然而随着单碟容量的不断增加,普通的MR磁头也走到了极限,于是1998年IBM首次在硬盘中使用了另一种采用多层结构和磁阻效应更好的材料制作的GMR磁头(Giant Magnetoresistive heads),也称巨型磁阻磁头,这种磁头比MR磁头对微弱信号更加敏感,灵敏度是MR磁头的4倍,因此它能感应更加细微的磁场信号。采用GMR磁头可以在相同的盘面做更多的磁轨,当然就会有更大的容量。当然单碟容量的提高并不是单靠磁头就能解决的,这还要有相应盘片材料的改进才行,比如IBM的硬盘75GXP就采用的是玻璃介质的盘片。

S.M.A.R.T技术(Self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自我监测、分析和报告技术。目前硬盘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已达50000小时以上,但这对于挑剔的专业用户来说还是不够的,因为他们储存在硬盘中的数据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专业用户所需要的就是能提前对故障进行预测的功能。正是这种需求才使S.M.A.R.T.技术得以应运而生。在ATA-3标准中S.M.A.R.T.技术才被正式确立起来。S.M.A.R.T.监测的对象包括磁头、磁盘、马达、电路等硬盘主要部分,它由硬盘的监测电路和主机上的监测软件对被监测对象的运行情况与历史记录及预设的安全值进行分析、比较,当出现安全值范围以外的情况时,会自动向用户发出警告,而更先进的技术还可以提醒网络管理员的注意,自动降低硬盘的运行速度,把重要数据文件转存到其他安全扇区,甚至把文件备份到其他存储设备上。通过S.M.A.R.T.技术,确实可以对硬盘潜在故障进行有效预测,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但同时也应该看到S.M.A.R.T.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对渐发性的故障的监测是它的用武之地,而对于一些突发性的故障,如对盘片的突然冲击等,S.M.A.R.T.技术也同样是无能为力的。

接口技术:接口技术可极大地提高硬盘的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现在普遍使用的ULTRAATA/100已大幅提高了E-IDE接口的性能。所谓UltraDMA100是指一种由Intel及Quantum公司设计的同步DMA协议。使用该技术的硬盘并配合相应的芯片组,最大传输速度提高到100MB/s。它的最大优点在于把CPU从大量的数据传输中解放出来了,可以把数据从HDD直接传输到内存而不占用更多的CPU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性能。

SCSI硬盘的接口技术也在迅速发展。SCSI被引入硬盘世界,对硬盘在高计算量应用领域的性能扩展极有裨益,处理关键任务的服务器、图形工作站、冗余磁盘阵列(RAID)等设备将因此得到性能提升。从技术发展看,SCSI仅仅是硬盘接口发展道路上的一环而已,200MB的光纤技术也远未达到止境,未来的接口技术必将令今天的用户瞠目结舌。

光纤通道技术具有数据传输速率高、数据传输距离远以及可简化大型存储系统设计的优点。目前,光纤通道支持每秒200MB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在一个环路上容纳多达127个驱动器,局域电缆可在25米范围内运行,远程电缆可在10公里范围内运行。某些专门的存储应用领域,例如小型存储区域网络(SAN)以及数码视像应用,往往需要高达每秒200MB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强劲的联网能力,光纤通道技术的推出正适应了这一需求。同时,其超长的数据传输距离,大大方便了远程通信的技术实施。由于光纤通道技术的优越性,支持光纤界面的硬盘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出现。这些产品一般是大容量硬盘,平均寻道时间短,适应于高速、高数据量的应用需求,将为中高端存储应用提供良好保证。

IEEE1394:IEEE1394又称为Firewire(火线)或P1394,它是一种高速串行总线,现有的IEEE1394标准支持100Mbps、200Mbps和400Mbps的传输速率,将来会达到800Mbps、1600Mbps、3200Mbps甚至更高,如此高的速率使得它可以作为硬盘、DVD、CD-ROM等大容量存储设备的接口。IEEE1394将来有望取代现有的SCSI总线和IDE接口,但是由于成本较高和技术上还不够成熟等原因,目前仍然只有少量使用IEEE1394接口的产品,硬盘就更少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硬盘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