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架构的前生今世
一、前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IBM投资50亿美元(第一颗原子弹造价的2.5倍)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工艺的计算机(IBM360大型机),大型机时代由此开启。大型机在计算能力、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相当出色,但是价格非常昂贵,基本上只能为政府、金融等支柱行业提供数据处理服务,一般的企业只能望而止步。随着IT浪潮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建设自己的IT系统,以支撑自己的业务运转。虽然后面出现了相对廉价小型机,但对企业来说并没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并且与大型机相同,都具有灵活性差、可用软件少、维护难度大等问题。
直到二十世纪末,x86服务器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x86处理器一开始只用于个人PC,随着英特尔先后发布了Pentium(奔腾)和Xeon(至强)系列处理器,x86处理器开始用于服务器。虽然x86服务器在单机性能和可靠性方面无法与大机/小机相比,但是价格方面有极大优势,并且可以通过集群部署获取高性能和高可靠性,x86服务器的传奇之路便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但是在x86服务器集群中,每个IT系统都运行在独立的基础设施上,不同系统之间不能进行资源共享,形成了数据孤岛,计算、存储等资源利用率极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烟囱式架构”。
为了实现IT基础设施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以虚拟化为基础的云计算应运而生。在云平台的统一管理下,计算、存储等资源都被构建成一个虚拟的资源池,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灵活分配资源。这种资源按需分配,弹性伸缩的架构既解决了烟囱式架构中数据孤岛的问题,又提高了IT基础设施资源的使用率。但是随着互联网浪潮的不断冲击,业务数据呈爆炸式增长,企业希望拥有业务交付敏捷、使用简单便捷、总体成本极低的IT系统。这种云计算初级阶段的IT基础架构,在应用过程中面临以下问题:
1.多厂商集成模式,系统部署很复杂,业务上线速度慢。
2.设备来自多厂商,售后支持界面多,管理维护难度大,故障问题解决慢。
3.平台部署管理复杂,运维费用高涨不下,通常使用专用设备,存在厂商锁定风险,总体成本高居不下。
话说IT基础架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大机/小机时代到x86集群时代,再到虚拟化时代。超融合以统一融合、敏捷极简的特点走上了IT基础架构的舞台,超融合时代就此到来。
二、超融合简介
超融合基础架构(Hyper Converge Infrastructure,简称HCI),也称为超融合架构,最早是由Nutanix提出这个概念。Nutanix最早是一家做存储的公司,起步的核心技术是分布式存储。Nutanix借鉴Facebook、Google等互联网公司在虚拟化环境中采用计算、存储融合的架构,从而提出了在单台服务器中融合计算和存储的超融合架构。
那么如何在单台服务器中融合计算和存储呢?
答案就是使用分布式存储代替传统架构中的集中式存储。简单讲,就是在单台服务器上使用计算虚拟化和分布式存储,多台服务器通过网络聚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资源池。可见,超融合并没有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只是利用部署架构上的创新增加了一个产品的种类。这是营销常用的手段,但是不得不说Nutanix玩得很溜很成功。Nutanix以此作为切入点,成功地创造了超融合的市场,撬动了EMC、HDS等老牌存储厂商。
随着各类玩家入场,超融合不断演进。现在对超融合较常规的定义是,在一套单元设备中(x86服务器)融合了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而多套单元设备可以通过网络聚合起来,实现模块化的无缝横向扩展,形成统一的资源池。
三、超融合的优势
了解了超融合的基本概念后,我们不难得知,分布式存储是超融合的核心技术之一。但是,仅仅是使用分布式存储替代传统架构中的集中式存储,用户就愿意切换到超融合了吗?超融合有哪些优势,让用户愿意使用呢?
从本质上来说,用户愿意使用新的东西替换旧的东西,无非就是能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那我们就效率和成本两个方面,来分析超融合的优势:
提升效率:在单元设备中将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融合,通过软硬件预安装、预集成,实现设备进场后开箱即用,统一的运维管理平台,可以简化业务交付的流程,最终实现业务敏捷交付。
降低成本:使用通用设备(x86服务器)代替专用设备,可以消除厂商锁定的风险,减少硬件投入成本(相对于传统架构可以减少20%到30%),简化日常维护工作,减少运维管理费用(相对于传统架构可以减少至少50%),最终降低总体拥有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