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老房子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常年在外,渐渐的也就习惯了周围的环境,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一切都像是命运的安排,习以为然,不以为然。

习惯真是一个神奇的吸铁石,你稍一松懈给它一点时间它就能在无声无息间改变你的轨迹,奇怪的是我们往往被牵引上了事与愿违的方向。

生活就是随遇而安?

窗外还被黑幕笼罩着,一切似乎都还睡意浓浓,爬起床打开灯,泡麦片刷牙洗脸;然后就是急促的铃声刺破黑幕,灯光点点的闪烁起来,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老师一天的生活几乎离不开校园,在教室食堂和宿舍间来回穿梭,站在讲台上讲课,坐在课桌前备课然后食堂吃饭宿舍休息,一切都理所应当,所有都按部就班。

工作忙起来的时候抱怨生活的臃肿乏味,闲暇充足的时候又吹牛聊天睡大觉,鲜有什么机会能给自己些时间想想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大问题,哈哈,连假装深沉的时间都不给自己。

直到一天看书,书里面讲到很多人都在说父母在,不远游,但很多人都忘记了后面还有一句,游必有方;书的内容其实是在讲我们通常喜欢根据自己的内在喜好来攫取文句以此来满足或告慰自己脆弱内心的。但很奇怪的是我对书的内容没多大兴趣但却被孔子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我想任性的就把这句古训拆开来看,也许能告诉自己为什么会突然间又那么大触动。

老房子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父母在,不远游。

这久最热的新闻莫过于谭秦东因一篇文章被内蒙凉城警方千里追捕的事件了吧,具体缘由经过就不描述了。

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他被取保释放出来后“局面”问他在里面最煎熬的时刻是什么时候,他突然湿着眼眶说他爸七十大寿那天 。

他说,我爸就一个七十大寿,不知道还能不能有八十大寿。他出去后的唯一愿望就是陪在父母身边,尽孝道。

推人及己。

在我父母那一代,应该是最幸福的吧,虽然物质匮乏,但一家有兄弟姐妹好多人,想想都热闹。

外公家和我家,舅舅家小姨家以前都在一条街道上,总是有事没事互相串门,整条街道的上感觉笼罩着一层暖暖的温情,总是欢声笑语。后来,就我家和外公家还在这条街道上,其他都搬走了。

平日里外公外婆独自生活,我也出去上学,即使在一条街上也鲜少会专门过去看看,只有春节会一大家子的聚在外公家过节,也只有在那时才又有了往日那种熟悉的喧闹。

几年后我上了大学更是很少回家,后来外公去世(这是另外一个我最不愿想起的事,也许哪天能自然的回忆时才能写出来吧),再后来一个大家庭像断了纽带一样彼此生活着,春节时在各自的家里放炮仗,看春晚,总是觉得被隔离在了热闹之外,外婆也不愿到谁家只是一个人在老房子的院子里发呆。

由于外婆年事已高,老房子缺少打理也在慢慢变老,每次推开门进去时看到的景象就像是我儿时的生活影像上披上了一层薄纱,隐隐约约,若即若离。

我时常在害怕,害怕外婆百年之后这所老房子会长出杂草,锁上会生出锈迹,我也不会再跨进里面,它会永远的锁起来,然后世事变迁,我的孩子不会知道这里有一所老房子。

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和我生活在另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于我而言是他乡,于她而言,可能会是家乡。

周末回到家最怕看到的就是大门锁着,父母外出劳作,自己分明有钥匙却还是感觉落寞;最怕看到的就是父母斑白了的头发,父母佝偻着腰逗小孙女玩就像当初哄我一样,只是动作轻缓了许多;最怕看到的就是短暂的停留后离开时父母在后视镜里渐行渐远的样子。

我害怕有一天家里的房子也成了老房子。

老房子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游必有方。

我常常问自己,你为什么要离家,是生活所迫还是志向远大,还是其他?好像都不是。

现在的懊恼或是对自己所为的无奈似乎都是在随波逐流中漂向的结果,你从来就没问过自己真的只能是这样吗?其实不是,只是我们顺应了可怕的人性,屈从于可怕的习惯。我们不是蒲公英,只能风飘扬,我们不是浮萍只能随波游荡,我们有心,我们有根,只是多半时候我们忘了自己有它们,这一忘也许就是一辈子。

游必有方,孔子是说远游至少要有自己的志向和目标,但多数人仅仅是把它当成一个自己都不自知的借口罢了;我们多数人的远游仅仅是随波逐流到了某一个地方,被习惯困在了那里,也就习以为常的把故乡变成了他乡。

我们时常怀念家乡,时常想念父母,时常感慨自己的不孝顺带上一句无能为力。

都没有用一分的汗水去努力又何谈无能为力。

算是一点牢骚,以此为记,愿你我都真的找到自己的内心,铭记内心,勇往直前,找到回家的路。一路上阳光花开,笑容肆意。

老房子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