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仍然渴望着伦敦,就像我从未去过一样。

“一个人如果厌倦了伦敦,他就是厌倦了人生,因为伦敦就有人生所能赋予的一切。”

把妈妈从希斯罗机场送走,我又提着大包小裹回到我伯明翰的小窝。此刻,人倚在北京的床上,却还眷恋着格林威治时间的我妈在视频里说,从伦敦回来以后,感觉这两周像做了一场梦一样。

我何尝不是呢。来英国读书一年,从去年圣诞前夕至今,几乎每个月我都会和伦敦有一个故事。我去过的每一个街角,和每一个人发生的故事,看过的每一张画,听过的每一场音乐会,品尝的每一道佳肴,以及当下被触动过的每个时刻,都好像马赛克图案中的每一块,看似微小,实则都真切地静置在那儿。

如果你问我,伦敦是什么样的,那些旋转在我脑海中的马赛克图案,就记录着我与这里的故事。

伦敦建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铁,并一直沿用至今。一百五十几年,至今都没有通讯信号的地下轨道,足以让你放下手机,在流浪艺人的音乐背景声中用心地感受只属于这座城市的节奏。别急,这对于初来乍到的你可能很难,还记得第一次“进城”时的自己,上了车就死死地盯着线路图,竖着耳朵捕捉广播里蹩嘴的站名,生怕自己坐错。

直至现在,我已可以随意倚靠在车厢的角落,去捕捉这些五颜六色陌生人的故事了。到站了,再眼看着所有的对话与主人公一起消逝在眼前,淹没在这古老地铁巨大的噪音中,也同样淹没小小的我。

记得和友人在摩洛哥游玩时相中了当地骆驼毛织成的特色拖地长袍,除了穿上去样式有点古怪像个精灵,还真的是兼具了防风又防雨的效果。最后我们在探讨它的实用性时达成了一致,买回去除了歪在沙发上看电视可以穿,就只能在伦敦穿了,否则穿出了摩洛哥,真的会被当成神经病。

没错,在伦敦,穿成什么样,见到什么妖魔鬼怪都不稀奇。

我对于这座城市印象最深刻的现象之一就是,在伦敦的街头,来自世界各地,什么样的人都有,各个种族,不同肤色与文化的人穿着各异,说着各种各样的语言。

说伦敦多元化,绝对不是夸张。

让人吃惊的并不是这些不同,而是这个城市对这些不同的包容。无论你是严冬里穿着露背小短裙在夜总会门口排队的少女,还是只露着双眸在百货公司踱步的穆斯林教徒,又或是街头奇装异服的行为艺术风格,还是在街头和你的恋人拥吻,你永远都可以放心地做你自己,不会有人因为你的“不同”而多看你一眼。

无论是怎么样的你,伦敦都会伸手拥你入怀。而你永远不需要符合伦敦标准,因为根本没有标准。

于是,慢慢地我也学会了在看到什么鬼怪时尽量控制住自己惊讶的表情,即使四目相对也要回以一个波澜不惊的围笑。

这座城市充分诠释了“关你p事”的精髓,在绅士文化的笼罩下,人人都以不给他人添堵作为生活准则,同时又可以活得相当自我。伦敦人民不会随意跟你搭话是真的,但他们的本意一定不是不友好。正相反的是,他们这样完全是出于对个人空间渴望与尊重。

无论你选择怎样一种生活方式,都能够在伦敦生存下来。几百胖每位需穿着考究的米其林精致食物,或是车站里二胖一个的起司土豆洋葱馅热腾腾的烤饺子,这座城市总有一种适合你的生活方式。

爱好大自然的你,带着跑鞋和面包,在清晨的海德公园享受被野生动物包围的感觉,分分钟变身森林之王;爱好音乐的你,可以扎进伦敦西区一整条街,《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等经典音乐剧每天两场三百六十五天不打烊;痴迷绘画的你,尽可以每日流连在梵高莫奈的笔下与他们的世界你来我往。

什么?你说你什么都不喜欢?如果你对生活已经失望,那你更应该到伦敦来,还记得Samuel Johnson那句话吗?

“一个人如果厌倦了伦敦,他就是厌倦了人生,因为伦敦就有人生所能赋予的一切。”

我仍然渴望着伦敦,就像我从未去过一样。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仍然渴望着伦敦,就像我从未去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