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conf 详解

安装redis基础过程
使用特定的config文件启动服务器

 ./redis-server /path/to/redis.conf

使用wget命令下载redis安装包

wget http://download.redis.io/releases/redis-3.2.6.tar.gz

解压tar zxf redis-3.2.6.tar.gz 装目录

cd redis-3.2.6/

编译

make

可将执行文件放入到指定目录中

make PREFIX=/usr/local install

调整系统参数:

net.core.somaxconn = 2048 
net.core.rmem_default = 262144 
net.core.wmem_default = 262144 
net.core.rmem_max = 16777216 
net.core.wmem_max = 16777216 
net.ipv4.tcp_rmem = 4096 4096 16777216 
net.ipv4.tcp_wmem = 4096 4096 16777216 
net.ipv4.tcp_mem = 786432 2097152 3145728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 16384 
net.core.netdev_max_backlog = 20000 
net.ipv4.tcp_fin_timeout = 15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 16384 
net.ipv4.tcp_tw_reuse = 1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 
net.ipv4.tcp_max_orphans = 131072 
vm.overcommit_memory=1

grep -v “#” redis.conf > /etc/redis.conf #去掉所有的注释
编辑/etc/redis.conf 如下:

#默认情况下,如果没有“bind”配置指令指定,Redis的监听会从所有网络接口服务器上可用的连接。

#但是只监听一个或多个选定的接口使用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bind”配置指令,后跟一个或多个IP地址。
#就只需要监听这些地址就好了

#如果你确定你的实例需要坚挺所有的接口 就把下面这行注释掉就可以了
#意思是只监听127.0.0.1 195.11.2.1 这两个接口就可以
bind 127.0.0.1 195.11.2.1
#保护模式是一个安全防护层,以避免redis实例打开互联网上的访问和利用。

#当保护模式开启时,如果:
# 1)服务器是没有约束明确的一组地址的使用“bind”指令。
# 2)没有密码配置。
#服务器将只会接受来本地IP的连接和Unix domain sockets
#默认情况下,安全模式是启用的,如果你想用来自其他主机的客户端连接他,你应该禁止它
#这样的话即使没有认证的配置,也没有一套特定的接口,只要明确列出使用“bind”指令就可以访问
#因为这里需要195.11.2.1 的访问 所以关闭保护模式
protected-mode no

#接受指定的端口连接,默认值是6379(IANA # 815344)。
#如果端口0是指定Redis不会监听一个TCP连接。
port 63279

#参数确定了TCP连接中已完成队列(完成三次握手之后)的长度
#当然此值必须不大于Linux系统定义的/proc/sys/net/core/somaxconn值,默认是511
#而Linux的默认参数值是128
#当系统并发量大并且客户端速度缓慢的时候,可以将这二个参数一起参考设定。
tcp-backlog 511

#客户端和Redis服务端的连接超时时间,默认是0,表示永不超时。
#如果客户端空闲时间超过timeout时 则自动关闭链接
timeout 0

#如果值非0,单位是秒,表示将周期性的使用SO_KEEPALIVE检测客户端是否还处于健康状态
#避免服务器一直阻塞,官方给出的建议值是300S。
tcp-keepalive 300

#如果值是“yes”,则启动服务的时候是后台守护进程形式,如果值是“no”,则相反
#默认情况下,Redis不作为守护进程运行。如果你需要的话,使用“是”。
#注意,使用“yes”的时候,Redis会写一个pid 文件,在/var/run/redis.pid
daemonize yes

#设成开机启动后,系统监控
supervised no

# 如果没设置后台守护进程,且没指定pidfile,则没有pid文件被创建
#如果设置了后台守护进程,则会创建/var/run/redis.pid
# 如果没设置后台守护进程,且指定了pidfile,则以pidfile为准
#创建pid文件是尽力服务行为,意思就是如果没创建成功也无所谓不耽误Redis正常启动和运行
pidfile /var/run/redis_63279.pid

# 定义日志级别。 可以是下面的这些值:
# debug (适用于开发或测试阶段)
# verbose (比debug少点,但是也不少)
# notice (适用于生产环境)
# warning (仅仅一些重要的消息被记录)
loglevel notice

## 指定日志文件位置
logfile "redis.log"

#数据库个数 默认为16个(0-15)
databases 16

# 存 DB 到磁盘:
#   格式:save <间隔时间(秒)> <写入次数>
#   根据给定的时间间隔和写入次数将数据保存到磁盘
#   下面的例子的意思是:
#   900 秒内如果至少有 1 个 key 的值变化,则保存
#   300 秒内如果至少有 10 个 key 的值变化,则保存
#   60 秒内如果至少有 10000 个 key 的值变化,则保存 
#   注意:你可以注释掉所有的 save 行来停用保存功能。
#   也可以直接一个空字符串来实现停用:
#   save ""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 默认情况下,如果 redis 最后一次的后台保存失败,redis 将停止接受写操作,
# 这样以一种强硬的方式让用户知道数据不能正确的持久化到磁盘,否则就会没人注意到灾难的发生。
# 如果后台保存进程重新启动工作了,redis 也将自动的允许写操作。
# 然而你要是安装了靠谱的监控,你可能不希望 redis 这样做,那你就改成 no 好了。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yes

# 是否在 dump .rdb 数据库的时候使用 LZF 压缩字符串, 默认都设为 yes

# 如果你希望保存子进程节省点 cpu ,你就设置它为 no ,不过这个数据集可能就会比较大
rdbcompression yes

# 是否校验rdb文件
rdbchecksum yes

# 设置 dump 的文件位置
dbfilename dump.rdb

# 工作目录, 例如上面的 dbfilename 只指定了文件名,
# 但是它会写入到这个目录下。这个配置项一定是个目录,而不能是文件名。
dir /alidata/redis/

# 当一个 slave 与 master 失去联系,或者复制正在进行的时候,
# slave 可能会有两种表现:
# 1) 如果为 yes ,slave 仍然会应答客户端请求,但返回的数据可能是过时,
#    或者数据可能是空的在第一次同步的时候
# 2) 如果为 no ,在你执行除了 info he salveof 之外的其他命令时,
#    slave 都将返回一个 "SYNC with master in progress" 的错误,
slave-serve-stale-data yes

# 从服务器是否只读
slave-read-only yes

# 无硬盘备份
repl-diskless-sync no

# 备份等待延迟时间
repl-diskless-sync-delay 5

#no-会使得master slave 同步数据  no-可能会造成数据延迟
repl-disable-tcp-nodelay no

# 当 主机 不能正常工作的时候,Redis Sentinel 会从 slaves 中选出一个新的 master,
# 这个值越小,就越会被优先选中,但是如果是 0 , 那是意味着这个 slave 不可能被选中。
# 默认优先级为 100。
slave-priority 100

#重命名命令。如rename-command CONFIG randomcommand或rename-command CONFIG ""
#其中后者会完全禁用CONFIG命令。

#注意:Changing the name of commands that are logged into the AOF file or transmitted to #slaves may cause problems. 即若某些会写入aof文件或同步给从库的命令被rename后
#可能会引起问题:aof文件回放时,redis实例未必会识别出被rename后的命令;
#类似地,master实例中被配置了rename的命令,同步到slave实例执行时,后者可能无法识别这些非官方支持的"自定义"命令。
rename-command CONFIG b840fc02d524045429941cc15f59e41cb7be6

#这个选项就是负责是否开启AOF日志的开关.AOF日志,你可以简单理解为MySQL binlog一样的东西,作用
#就是记录每次的写操作,在遇到断电等问题时可以用它来恢复数据库状态.但是他不是bin的,而是text的一行一行,写得很规范.如果你是一台redis,那你也能人肉通过它恢复数据.
#Redis有三种类型的落地文件:
#数据文件-在配置中可设置其位置及文件名,默认文件名dump.rdb
#日志文件-在配置中也可以配置.当然,在你是以daemon方式运行的时候,这个值就不要设置为stdout了,#这么设置会自动被换成/dev/null
#AOF文件-也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他的作用是用于数据恢复.他除了设置是否开启外,还可以设置开#启后以何种方式写日志.这个何种一共是三种
#1是每次写操作都保证将fsync()来完成的
#2是每秒调用一#次fsync()
#3是从不调用,让操作系统自己来同步.当然,设置为不同,效率会不同,你的数据损失风险也不#同.
appendonly no

#更新日志文件名 默认为"appendonly.aof"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每秒调用一次fsync()
appendfsync everysec

#同时在执行bgrewriteaof操作和主进程写aof文件的操作,两者都会操作磁盘,而bgrewriteaof往往会
#涉及大量磁盘操作,这样就会造成主进程在写aof文件的时候出现阻塞的情形,现在no-appendfsync-on-rewrite参数出场了。
#如果该参数设置为no,是最安全的方式,不会丢失数据,但是要忍受阻塞的问#题。如果设置为yes呢?
#这就相当于将appendfsync设置为no,这说明并没有执行磁盘操作,只是写入了缓冲区,因此这样并不会造成阻塞(因为没有竞争磁盘),但是如果这个时候redis挂掉,就会丢失数据。
no-appendfsync-on-rewrite no

#指定Redis重写aof文件的条件,默认为100,表示与上次rewrite的aof文件大小相比,当前aof文件增长#量超过上次afo文件大小的100%时,就会触发background rewrite。
#若配置为0,则会禁用自动rewrite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 100

#指定触发rewrite的aof文件大小。若aof文件小于该值,即使当前文件的增量比例达到auto-aof-#rewrite-percentage的配置值,也不会触发自动rewrite。
#即这两个配置项同时满足时,才会触发rewrite。
auto-aof-rewrite-min-size 64mb
aof-load-truncated yes

# lua脚本执行时间(毫秒)
lua-time-limit 5000

#"慢操作日志"记录,单位:微秒(百万分之一秒,1000 * 1000),如果操作时间超过此值,将会把command信#息"记录"起来.(内存,非文件)。其中"操作时间"不包括网络IO开支,只包括请求达到server后进行"内存#实施"的时间."0"表示记录全部操作
slowlog-log-slower-than 10000

#"慢操作日志"保留的最大条数,"记录"将会被队列化,如果超过了此长度,旧记录将会被移除。可以通#过"SLOWLOG  args"查看慢记录的信息(SLOWLOG get 10,SLOWLOG reset)
slowlog-max-len 128
latency-monitor-threshold 0

# 客户端可接受的key通知类型,比如想订阅key的过期通知,就设成Ex,E表示key的事件,x表示key过期#事件
notify-keyspace-events ""

# 长度低于设置大小会使用紧凑内存,value大小低于设定大小会使用紧凑内存
# 下面list zset设置类似
#hash类型的数据结构在编码上可以使用ziplist和hashtable。ziplist的特点就是文件存储(以及内存存#储)所需的空间较小,在内容较小时,性能和hashtable几乎一样.因此redis对hash类型默认采取ziplist#。如果hash中条目的条目个数或者value长度达到阀值,将会被重构为hashtable。

#这个参数指的是ziplist中允许存储的最大条目个数,,默认为512,建议为128
hash-max-ziplist-entries 512

#ziplist中允许条目value值最大字节数,默认为64,建议为1024
hash-max-ziplist-value 64
list-max-ziplist-size -2
list-compress-depth 0

#intset中允许保存的最大条目个数,如果达到阀值,intset将会被重构为hashtable
set-max-intset-entries 512

#zset为有序集合,有2中编码类型:ziplist,skiplist。因为"排序"将会消耗额外的性能,当zset中数据较#多时,将会被重构为skiplist。
zset-max-ziplist-entries 128
zset-max-ziplist-value 64
hll-sparse-max-bytes 3000

#是否开启顶层数据结构的rehash功能,如果内存允许,请开启。rehash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K-V存取的效#率
activerehashing yes

#客户端buffer控制。在客户端与server进行的交互中,每个连接都会与一个buffer关联,此buffer用来队#列化等待被client接受的响应信息。如果client不能及时的消费响应信息,那么buffer将会被不断积压#而给server带来内存压力.如果buffer中积压的数据达到阀值,将会导致连接被关闭,buffer被移除。

#buffer控制类型包括:normal -> 普通连接;slave ->与slave之间的连接;pubsub ->pub/sub类型连接#,此类型的连接,往往会产生此种问题;因为pub端会密集的发布消息,但是sub端可能消费不足.
#指令格式:client-output-buffer-limit    ",其中hard表示buffer最#大值,一旦达到阀值将立即关闭连接;
#soft表示"容忍值",它和seconds配合,如果buffer值超过soft且持续时间达到了seconds,也将立即关闭#连接,如果超过了soft但是在seconds之后,buffer数据小于了soft,连接将会被保留.
#其中hard和soft都设置为0,则表示禁用buffer控制.通常hard值大于soft.

#client-output-buffer-limit    
client-output-buffer-limit normal 0 0 0
client-output-buffer-limit slave 256mb 64mb 60
client-output-buffer-limit pubsub 32mb 8mb 60

#Redis server执行后台任务的频率,默认为10,此值越大表示redis对"间歇性task"的执行次数越频繁(次#数/秒)。"间歇性task"包括"过期集合"检测、关闭"空闲超时"的连接等,此值必须大于0且小于500。此#值过小就意味着更多的cpu周期消耗,后台task被轮询的次数更频繁。此值过大意味着"内存敏感"性较差#。建议采用默认值。
hz 10

#aof rewrite过程中,是否采取增量文件同步策略,默认为“yes”。 rewrite过程中,每32M数据进行一次#文件同步,这样可以减少aof大文件写入对磁盘的操作次数
aof-rewrite-incremental-fsync yes

你可能感兴趣的:(red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