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网络编程

Windows 网络编程——Internet与网络通信模型概述

TCP/IP 是 Internet 的通信协议,它的发展与 Internet 技术的普及是密不可分的。

1.1 Internet 概述

1.1.1 Internet 的发展历史

至于 Internet 的具体发展历史我就不赘述了,大家有兴趣得到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了解一下。我这里就提一下比较普遍的。
1973年,DARPA 开始研发 TCP/IP 协议簇。这个新的协议簇允许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可以在互联网中互联,并且互相通信。
1974年,Internet 名词首次在传输控制协议的文档中使用。
1976年,Robert M.Metcalfe 博士发明了使用同轴电缆高速传输数据的以太网。(SATNET 是在 AT&T 贝尔实验室开发的,AT&T 贝尔实验室还发布了著名的 UNIX 操作系统。同年,美国国防部开始对 TCP/IP 进行试验,并很快决定将其应用于阿帕网。)
1992年,互联网学会成立。欧洲核子研究组织( CERN )发布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概念,并研发了早期的浏览器。
1992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网( TUNET )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中国第一个采用 TCP/IP 体系结构的校园网。

1.1.2 Internet 的管理机构

对于这些管理机构我也不想多做介绍,下面我就简单的列举一下:
1. Internet 协会(Internet Society, ISOC)创立于1992年。
2. Internet 体系结构委员会(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 IAB)
3. Internet 工程指导小组(Internet Engineering Steering Group, IESG)
4. Internet 数字分配机构(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IANA)
5. Internet 网络信息中心(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InterNIC) http://www.internic.net
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CNNIC)于1997年6月3日组建的管理和服务机构。

1.2 网络通信模型和协议簇

1.2.1 OSI 参考模型

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 1981 年制定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简称 OSI 参考模型。
OSI 参考模型将网络通信的工作划分为七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和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在这里我本应该给你们放一个图比较直观一点,但是由于本人比较懒就没画。希望大家能见谅!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属于 OSI 参考模型中的低三层,负责创建网络通信链接的链路;其他四层负责端到端的数据通信。
在网络通信中,发送端自上而下地使用 OSI 参考模型, 对应用程序要发送的信息进行逐层打包,直至在物理层将其发送到网络中;而接收端则自下而上地使用 OSI 参考模型,将收到的物理数据逐层解析,最后将得到的数据传送给应用程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网络通信都需要经过 OSI 模型的全部七层。例如,同一网段的 2 层交换机之间通信只需要经过链路层和物理层,而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则只需要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在发送方封装数据的过程中,每一层都会为数据包加上一个头部;在接收方解封数据时,又会逐层解析掉这个头部。因此双方的通信必须在对等层次上进行,否则接收方将无法正确的解析数据。
在 OSI 参考模型中,对等层协议之间交换的信息单元统称为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 PDU)。

以上内容全部来自 《Windows 网络编程第二版》
欢迎大家来访我的博客
博主邮箱: [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感兴趣的:(Windows网络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