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一篇题为《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爱因斯坦转世》的文章在朋友圈中广为流传。原来,一场名校幼升小引来8000人报名,经过网选、机考、面试三轮,最终只录取60人,录取的概率是0.0075,竞争如此激烈,堪比高考考清华北大了吧。
竞争如此激烈,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精心撰写了“牛娃简历”。牛娃们不仅说话早“三个半月我开口说话”,更是“懂得核反应堆”“学微积分”,平时玩的游戏都是在爸爸的带领下学会的编程。
“托班的时候就学会了时间管理,懂得核反应堆、碱基配对以及RNA转录,和爸爸一起听微积分学会了函数和极限,平时喜欢的游戏是编程,会用Swift语言编写代码……”这和我们只会玩泥巴过家家的的童年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其实幼升小竞争激烈的事件并不是这一件,去年就曾广为流传的“普娃”“牛娃”“超牛娃”的学习标准。从识字量上普娃的700字和超牛娃的1500字,就差了两倍还多,超牛娃的英语口语做到熟练的交流,而普娃只是简单的阅读水平。
去年15位考上重点小学的牛娃家长自述也同样火起来了,其中一位叫老鼠头尖尖家长曾言,孩子语文上识字2000+(这个我专门逐个测过),自主阅读没问题,拼音认识,可以拼读,开口说话比较早,口齿伶俐,表达能力较强;数学方面100以来加减法较为熟练,多位数加减法需要打草稿,表内乘除法,能理解负数的概念,一年级奥数自学。
牛娃的家长到底是不是在揠苗助长,在家长的自述中并没有过多的体现,大家却更关注的是结果。一些人认为这些超牛娃们被家长过早的教育违背了认知发展的规律,过早的教学训练并不适合孩子。但保不齐这些人转过身就赶紧给孩子报了各类补习班,决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
2
诚然,人类的成长是有一定的规律的。那位“三个半月我开口说话”的妈妈以自己孩子的语言能力超前而自豪,但是仍是支持和质疑兼并。从出生到两岁这个阶段是宝宝的简单模仿期,又叫即时模仿,一些最简单的动作和声音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三个半月的孩子学大人开口讲话并不常见,但也绝非奇葩,破坏了儿童的成长规律也无从谈起,只是每个人的认知能力不同的一种表现。开口早晚,只要是在一定范围内就好了,不要强求,也不要保留。
皮亚杰曾总结说经验是人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数理逻辑经验,它是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皮亚杰经常以一位数学家回忆童年时期获得这类经验的故事来证明这一观点:沙滩上玩石子,把10粒石子排成一行进行数数。发现无论从哪一端开始数,其结果都是10。然后再把石子用不同的形式排列,结果数出的数目仍然是10。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位数学家从小对数学就保有浓厚的兴趣,在玩耍中通过自己的实践证实了10粒石子无论从什么方式排列总数都是不变的,这比从别人口中直接告知要更深刻更有趣。可以说,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儿童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对外界保有最大热情的时期。
3
有的孩子喜欢探索世界,有的孩子喜欢扮演大人,有的喜欢交朋友,也有喜欢独处的,就像央视曾制作过一部名为《零零后》的纪录片中一个名叫一一的小女孩。
这部中国第一部连续十年跟踪00后孩子成长的系列纪录片一共五集,《一一的世界》中只有两三岁的一一显得很特别,她只喜欢独处“一个人玩挺好的”“我有权利选择”。
采访中,有个性的一一在大人的“劝说”下放声大哭,她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错,她很享受一个人的世界,而一一的父母却并不觉得女儿这样有什么错,因为她们本身也是安静的性格。
被视为独特的一一,长大后并没有成为孤立的人,她也有了自己的朋友,还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而她这种恬静安逸的性格也让她很受欢迎。现在的一一很明确自己的性格,她可以和朋友有正常的社交来往,又可以保证自己的世界不被打扰。
4
超牛娃和一一,或许只占少数,但是他们和大多数孩子一样都是对周围所认知到的世界的一种模仿。那位老鼠尖尖尖家长的孩子学前识字2000,已经把很多四五年级的孩子甩在了身后,这其中可能只是小朋友比其他孩子更喜欢读书认字。而一一也是模仿着父母的性格,说出了她有权利选择交朋友与否这件事,而这种享受孤独并没有误导一一,反而让她长成了一个自立果敢的女孩该有的样子。多过的干预孩子的成长,让孩子被迫接受超前知识量,剥夺他的选择权利,这才是真正的揠苗助长。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童年稍纵即逝,尊重孩子的个性成长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做到的。尊重孩子的天性,不是强迫,不是压抑,不是放纵。如果一匹小马儿想要自由地奔跑,那他的背后一定是一片蓝天绿地。一个快乐的童年,背后一定是一个敢于放手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