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5.19:识人不明未能智,消极逃避焉得仁

「公冶长篇第五」19

【原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子文几次出任令尹,都没显出喜色;几次离任,也没显出愠色。(他每次离任)都会把自己的工作跟继任者作妥善交接。此人如何?”孔子说:“算是忠吧。”子张问:“算有仁德吗?”孔子说:“不智,哪能有仁德?”

子张又问:“崔杼弑其君,陈文子宁舍家产,也要离开齐国。到了别国后,他说:‘这里的大臣犹如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啊。’于是离开,到了另一个国家后,又说:‘这里的大臣犹如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啊。’就又离开了。此人如何?”孔子说:“算是清高吧。”子张说:“算是仁吗?”孔子说:“不智,哪能有仁德?”

【注释】

“子张”,复姓颛(音“专”)孙、名师,字子张,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47岁。子张为人勇武,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子张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在前文“为政篇”第18章中已有介绍。

“令尹”,春秋时楚国的执政官,相当于宰相。

“子文”,即斗子文,又名斗谷于菟(音“兔”)。姓芈(音“米”),氏斗,名谷于菟,字子文,早孔子100多年。据《左传》记载,子文幼时曾被遗弃,由虎哺育。“谷”是“哺”的楚音,“于菟”是“虎”的楚音,故名“谷于菟”。子文是楚国历史上著名的令尹之一,对楚国强大和北上争霸有突出贡献。

“三仕”、“三已”,“三”,指多次。“仕”,指出任;“已”,指离任。

“仁”,此处当指仁德而非仁心。因仁心与生俱来,人皆有之;而仁德则需有智勇相佐,由仁心修养得来,故非人皆有之。

“知”,此处应同“智”。一般解作“知道”,今不从。

“崔子”,春秋时齐国大夫,齐丁公的后代,姜姓,崔氏,名杼(音“柱”),谥号武,故又称崔子、崔武子。早孔子数十年,卒于公元前546年,彼时孔子年方五岁。崔杼为齐国执政二十多年,骄横异常,大肆杀戮,使齐政局动荡。后弑庄公、立景公。崔氏家族后因内乱被攻灭,崔杼自缢而亡,尸体为景公戮曝。

“弑”,古时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

“陈文子”,即田文子,齐庄公时为大夫,齐国田氏家族的第四任首领。名须无,谥号“文”,与晏婴、崔杼等同时。陈文子的曾祖陈完为陈厉公之子,因陈国内乱而避祸于齐,并改氏曰“田”。

“有马十乘”,古时四马驾一车为一乘。此处的“十”与前边的“三”一样,应非确指数量,而是泛指数量多。古时牲口是很重要的财产,故引申为“家产”。

“违”,意为离开。

【评析】

据史料记载,子文任令尹时,正值楚国内乱之后,“时楚国府库空竭”。子文家有巨财,遂“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使楚国迅速度过了难关。为稳定楚国政局,解决国计民生的困难,均作出了巨大贡献。

另据《说苑》记载,子文的族人曾犯法被拘。当执法官听说其是斗氏族人,就释放了他。子文听说后,对执法官的枉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子文认为执法必须要秉公而行,要“柔而不挠,刚而不折”,绝不能徇私枉法。

《战国策·楚策一》中记载了时人对子文的评价:“昔令尹子文,……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日之积。故彼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说的是令尹子文天未亮就上朝谋干国事,直到天黑才回家吃饭。其为官清廉,不谋私利,毫不为己,但忧社稷。

子文从楚成王八年任令尹至楚成王三十五年让位于子玉,二十七年间曾“三仕”、“三已”。所谓“三已”,据《国语·楚语下》记载,其实是“斗子文三舍令尹”,也就是子文为了国家利益而多次主动让贤。正因为子文大公无私,故能进无喜、退无怨,可谓忠之至者,故孔子谓之“忠”。

子文虽公忠体国,却并不代表他即有仁德。因为仁德需有智勇相佐,由仁心修养得来。而子文还不够“智”,故孔子说他“未知,焉得仁”。

老子曰:“知人者智”。子文错荐子玉,是为识人不明,此其“未智”者一也。楚成王时,晋楚发生城濮之战。晋文公对楚军“退避三舍”,既履行了他当年逃亡楚国时对楚成王的承诺,又起到了“骄兵”的作用。楚军主帅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轻敌冒进,大败于晋军,子玉因而自杀。子玉是子文举以自代之人。举以败国,不可谓智也。

儒家主张以仁政为“王”,而非以武力争“霸”。子玉辅佐楚君灭诸侯、行“霸道”,其“贤”所用非道,此其“未智”者二也。

子张见孔子不认为令尹子文有仁德,便又举陈文子之例求教。崔杼弑其君,陈文子欲洁身自好,不肯与之同流,确实可谓“清”矣。但在国家最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收拾局面的时候,陈文子却以消极逃避来“解决”问题,结果每至一邦,所遇皆“犹吾大夫崔子也”,其“未智”也明矣。故孔子认为陈文子仍算不得有仁德。

儒家是积极入世的学问,主张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孔子在世时,人皆知其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当问题出现时,逃离虽可以表明态度,却并不能让问题消失。故陈文子之“弃而舍之”,决非儒家所取。

《四书蕅益解》云:“仁者必忠,忠者未必仁;仁者必清,清者未必仁。智及之,然后仁能守之。故曰未知焉得仁”。此论甚明。

善读「论语」5.19:识人不明未能智,消极逃避焉得仁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读「论语」5.19:识人不明未能智,消极逃避焉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