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地图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说到我还没有把这个城市彻底玩透。他立刻说,“我不觉得这里有什么好玩的”

“我说的是生活地图的概念”,然后就说起在北京生活的记忆。

在无数的韩国料理店中,有一家,是朋友专门在韩国网站上找到的好评店,它藏在望京一座不起眼的2楼拐角电梯处。那里有北京城里最好吃的土豆排骨锅,海苔拌饭。

冬天的北京,风大苦寒,叫上朋友,窝在小格子间座位里,在热气腾腾中,边聊边吃,不知不觉就忘了外面天气,只觉胃暖心安。

最爱的云南餐馆,走进去之后就会忘记什么叫吃饭最好只有八分饱,大快朵颐扶墙出是每次都逃不掉的,即使那家店在一个出租率并不高的Mall里,沿着一群围挡里往里走,柳暗花明处,一个红黑色的招牌LOGO探出了头,低调又华丽。

老胡同的拐角处,门面很窄的一家酒吧,木椅木高脚凳,零散放着,里间,外面。各色各样的人或聊天或吹牛或只是低头喝两口酒。天色变黑,不同的乐队会提前过来,摆、调、试好乐器,时间一到,人群开始聚集,捧着酒,台上开始清嗓子“hello,晚上好!”之后,嘈杂立刻归于安静,音乐就着酒,就这么安静的喝下去。夜深之后,三三两两的人走出门,胡同漆黑的夜里,回头一看,一个清晰亮眼的圆LOGO牌,四个字:“江湖酒吧”,散发着温柔白光。

还有那些CBD里藏着的安静小书店,,红霞满天时的奥森公园,三里屯藏着的小店们,夜跑专用的大学里的迷你操场,使馆区静谧的老树等等。

这些轨迹和大众的点评推荐或许会有重合,但和官方的旅游参观路线图却一定不一样。

这些是让你踏实感觉到舒服和快乐的空间,参与也见证着你的生活,有一些是可以来呼朋唤友分享的,而有一些的小快乐和小确幸即使不足外人道,但是却如实存在,抚慰人心。

说到底,这是和一个陌生的环境,从未知到熟悉,从漠然到默契的相处过程。

万事万物或许本身毫无意义,但是人的情感与经历却让这些变得与众不同。

就像如今的小区门口,有个十字路口,它毫不起眼,在上海那么多路口之中。但我在这里无数次走过,白天熙熙攘攘,夜晚华灯初上,人来人往。夜雨后的小路上,满地桂花香。

路口的左边有一家包子铺,是我目前吃过的最新鲜,最好吃的包子铺,价格还非常公道。店面不大,老板是一个男的,皮肤黝黑紧致,脸又圆,经常带着帽子口罩,寡言少语,不停着招揽客人,同时还会顾上看一眼后厨,计算价格飞快,偶尔简短来一句一句:“梅干菜没了,别的要不要”----不苟言笑的一个人,我心里给了评价。直到有天,我口误说了一个“咸菜粉条包,啊不,榨菜粉丝包”,他瞪圆了眼睛,笑道,“你吓死我啦,我店里哪有咸菜粉条啦,哈!”他转身递给我包子,随口说了一句“哎呦你今天来的还蛮早的。”

再往左,是一个不足10平米的烟酒店,更多是做菜鸟驿站代收包裹。一开始,我都会主动报上快递单号,取货码。某天再过去,还没开口,老板娘突然说,“哎,你上次有个包裹,好像拆分成2个,你忘记来拿,我一直给你留着了喔”。再后来,她看到我,直接就会从一堆的包裹中,拿出一个,“呐,这个是你的伐”。而昨天我刚进门,老板娘眼见的叫到“哎哎呀你烫发了呀”,我们俩还就此讨论了三四分钟。于是在这个小店里,我的名字,从一个符号变得鲜活起来。

如今,这个路口就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两条线,而是增添了带有温度的生活气。

心中在自己的生活地图上,就又深深地画上了一笔,而不是只是潦草的路过。

你的私人生活地图是什么样的呢 ?又有着多少故事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私人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