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本很好的理论书,但不是一本好的“操作手册”

    读到第三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不再唯唯诺诺,大胆地“唱唱反调”。


01 什么是高效能?

    我可以一周工作90小时,算不算高效能?

    我可以两点一线,一分一秒不浪费,算不算高效能?

    史蒂芬·柯维认为,高效能的核心是产出与产能平衡。产出即收获的东西,比如财富、幸福、事业等;产能则是生产的条件,如健康、资本等。

    以文初两点为例,每周工作90小时不是高效能的充分条件,除了时间之外,还需要考虑工作的方向及效率(产出),以及身体是否可以持续承受每周90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产能)。

    同理,分秒不落也不一定是高效能,南辕北辙就是最好的例子。


02 为什么是7个习惯?

    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不是5个习惯或者9个习惯,偏偏是7个?是因为i7个习惯足以让人高效能呢,还是高效能人士都有这7个习惯?

    读下来的感觉是前者。

    柯维把成为高效能人士的过程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从依赖别人变成独立,第二阶段从独立变为互相依赖,第三阶段是在不停成长的过程中磨砺自己的这七个习惯。

    第一阶段,从依赖变成独立,需要通过提升个人领域的品德(习惯的合成)来实现。个人领域的三个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始为终、要事第一。其中积极主动关乎态度、以始为终和要事第一都是方法。

    第二阶段,从独立变成互相依赖,需要通过提升公众领域的品德来实现。公众领域的习惯也有三个,分别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这三个习惯之间彼此互相联系,分界不是太明确。

    第三阶段,自我成长中的习惯是不断更新,实际上也不能称作为习惯。依照柯维的认知,不断更新涵盖四个方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所谓习惯就是在这四方面要做到不断提升。

    这样看来,个人认为柯维的观点是,这7个习惯是成为高效能人士之前必须养成习惯,必要但不充分,是否还有其他习惯并未提及,至少应当没有这7个重要。

    所以如果养成了7个习惯还不能成为高效能人士,那么一定是其他地方出了问题。


03 哪7个习惯?

    如果把书分成两种,我一定这样划分,一种是能指导生活的,一种是不能指导生活的。既然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那自然就得看看实操性如何。

    于是,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我把七个习惯整理成下表。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本很好的理论书,但不是一本好的“操作手册”_第1张图片


04 等等,好像有点不对?

    挑了两个认为比较大的问题来讨论。

    第一,以终为始中,对于价值观(人生目标)的形成方法只有寥寥几笔,“以原则为中心”这六个字就足以概括。然而,实际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原则”究竟是什么原则?书中对“原则”的定义是“深刻的、实在的、经典的真理,是人类共有的财富。”这大致是句废话。真理必然“深刻、实在、经典”,“人类共有财富”也对定义无意义。所以,原则就是真理?那真理又是什么?每个人应当按照自己的行为准则做事算不算真理(原则)?这是第一个问题,我连“去哪里”都不知道,你就是给我架飞机都没用啊。

    第二,公众领域中的三个习惯——双赢思维、知己解彼、统合综效——重复部分很多,个人认为甚至可以写成一个习惯中的三个部分。首先要有一种双赢的意识,然后去了解对方和己方的需求分别是什么,最后寻找一个最优解。去除文字繁琐不提,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这些方法都建立在一个不全面的前提上。双赢思维这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柯维将人际关系分为6类(双赢、赢/输、输/赢、双输、独善其身、无交易)。然而后文却有意忽略其他5种关系,甚至误导说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关系都是双赢。可能吗?那体育比赛算什么?竞聘算什么?假设我已经把工作上的其他问题都解决了,唯独只有一点——我在跟竞争对手抢一个大客户,请告诉我是不是要继续双赢?就好像特朗普和希拉里,他们到底是击败对方才是高效能,还是创造双赢局面是高效能?再举个更粗暴的例子,为什么困境中的两个囚徒几乎不可能互相不指认?

    个人观点,价值观的问题,一个可操作的方法是问自己“哪个更重要”,而不是“这东西符不符合原则”;对于竞争关系,操作方法参考博弈论,明确知道无法共赢,那就争取自己赢。

    其它小问题不表了。

   

周末愉快。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本很好的理论书,但不是一本好的“操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