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分数论英雄的老师,您好!——读《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有感

《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根据他长期进行没有分数的教育实验的成果写成的描述小学教育的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书。

本书中,作者以一个教学班为例,以一个教师自述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他的教学原则:以人道态度对待儿童和基于儿童个性的观点来构建教学教育过程。作者遵循的教育思想:儿童不仅在走向生活,而且他们已经在生活。

第一章 教育的灵感

在暑假里,作者收到了114封来自孩子的暑假生活分享的信件。

作者通过和孩子们的通信,互诉衷肠,也加深了师生间的友谊。

“儿童的童年生活经验愈是丰富多彩,就愈能顺利地使他长上最丰富的人类经验的翅膀。”

作者提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犹如一块最肥沃的土壤,在上面可以播下最美好的人类经验的种子,以期获得最稀罕的收成——独一无二的个性。

儿童就是致力于所有这些极其重要的事情中成长起来的,从中他们学会交往、认识世界和丰富自己的经验。正是这些童年生活新的经验改变了孩子的面貌,使得他们不仅在外貌,而且其内外精神,也得到了成长。

给我的小启示:

1. 为人师表。作为班主任的我,应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加体验,学会交往,学会通过微观的校园生活认识世界,不断成长。

2.为人父母。等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要有意识地给予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的教养,在各种有意义丰富的活动中解放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个性。

第二章 他不是人间鲁滨逊

本章中,作者提出了很多观点。

1.留意四季、天气等外部环境对孩子心情的影响。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2.培养孩子的兴趣,从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技巧开始。

3.引导孩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并从中得到乐趣。

4.第一千堂课,以人道主义教学,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只有在教师的才能和情绪与自己的学生的才能、力量和情绪相接触的最高境界上,才能形成一种真正的、快乐的和引人入胜的教育学,师生之间才能有真正精神上的互相沟通。”

这句话,我琢磨了好久。这让我想起一个词“灵魂伴侣”。不一定指情侣,其实师生之间也能有相通之时。

给我的小思考:

1.扪心自问,自己从教3年,有什么试过这种师生相通的时刻?有的,有过那么一两节课,师生就兴奋不已,全程配合,在激情洋溢中,完美地下课!但是这个时刻并不多,作为老师,我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是什么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是什么导致学生昏昏欲睡?有自己的备课不佳,未能成功吸引学生,也有未能根据学生的精神状态,适时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其中。也有自己精神不佳的时刻,自己未能调整好上课状态。

如何做好老师,如何上好一节好课。这是我一直在认真实践的事儿。通过有趣的课前导入,课堂的小组讨论活动,课堂的即问即答环节等,不断地改善课堂教学。

2.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作为老师,我是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但是我却未能通过自己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这是我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当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开始用自己的影响力,着手带领班级举行读书会,通过师生共读一本书,阅读分享,读书笔记、读书有奖征文等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

第三章 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如果一个儿童学习有困难,而我们确实想帮助他,那么,最主要的事——我们应该从何入手,什么是我们应该始终不渝地信守的原则——那就是使他能感到,他像所有的儿童一样,也是有才能的,他有自己的特殊的“天赋””。

作者提到,教育的强大的力量,它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区别地对待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力量和形成他的个性特点,能在多大程度上以普遍的友爱和与人为善的精神感染他们中的每一个人。

这是我听到过最温暖的平等对待学生的说教。

给我的小思考:

我在山区里做班主任,班上有很多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长期缺乏父母的监管和关爱,有不少学生误入歧途。这些后进生在学校,各种搞破坏,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对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些后进生因为种种问题行为,是很难得到老师的平等对待的。

但是带过的每一届学生里,总有一个特殊的学生,让我感到不一样。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打架、旷课、吸烟喝酒、顶撞老师……种种问题行为,让作为班主任的我,头疼不已。但是,他们本质不坏,只是不懂如何与人相处,因为他们不受尊重,所以不断地制造各种事端,来刷存在感。无一例外地,特殊的学生,都是通过了一些事件,让师生彼此之间都有所改变。首先是作为班主任的我,和他们不打不相识。在斗智斗勇中,班主任的我,开始卸下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说教的姿态,俯下身去,倾听他们内心真实想法,尊重他们,表扬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当老师在变了,学生也在变。最后在师生的友好相处中,学生完成了自我教育,最后成长了!

第四章 像俄尔耳普斯(“出色的歌手”)一样

作者提到,要认识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并对此转变对策。要加强家校合作,主动和家长谈。要培养师生间的信任感。教师要理解儿童就是回顾自己的童年,共情,理解。

给我的小思考:

我在家里排行老二,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间人。从出生顺利来说,我的优势是能同情弱者,是很好的调解人。因此在作为班主任时,我能与学生共情,回顾自己的童年,在反思中,理解我现在的所教学生。

有事实有真相。

去年在带的一个班级中,遇到一位女生,经常夜不归宿,家长找了几天,才找到她。回到家后,没几天又跑出去玩了,也不上学。作为班主任的我,因为担心学生安全问题,也是心急如焚。当找到她后,她被带到政教处进行教育,我看到她时,火冒三丈!恨不得把她狠狠地臭骂一顿!但是,她在政教处已经被领导狠狠地批评了,看着她被批评的样子,突然心生怜惜。然后突然转念一想,算了,她挨的骂都够多了,班主任再骂,也只会徒增她的不悦。在政教处她被足足教育了两节课!当走出政教处后,我看到她走到小卖部买了面包,原来她还没吃早餐!我想到自己早上买的玉米也还没来得及吃,就带着她回了宿舍。

回宿舍里,我们两个啃着玉米聊天。她说起了自己离家出走的原因,父母离异,家里只有奶奶,但是奶奶经常辱骂她,所以就不想回家。她没什么朋友,只有跟社会上的朋友一起,才觉得开心。了解了前因后果后,我发现眼前的女生其实没有那么多问题,她只是没有归属感。我突然想起自己曾经离经叛道的初二,瞬间就理解她了。

这位女生最后还是跟着社会青年,没能地读完初中,辍学了。她没能融入我们的班级,作为班主任我也很无力。她的家不像家,没有爱,也让我感到惋惜。

在她辍学后,有一次在QQ让同学,转发一条信息给我。她说:老师,虽然我不读书了,但是我永远记得八2班,永远记得你带我回宿舍,请我吃玉米。

第五章  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行为

作者提到了实用的班会、读书讨论会、课、劳动等操作技巧。以及通过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操练,来打破在教育过程中根深蒂固的口头说教。

其中的读书讨论会,让我在着手班级的阅读分享会有了一些借鉴。

作者提到的读书讨论会,有主持人,通过共读的、名言警句摘录、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

第六章 我教育谁

作者把班级里的119位祖父母也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让孩子们探寻祖父母的经历,通过祖父母会,联结祖孙辈,让孩子表达对祖父母的情感。最后给予祖父母建议。

“过分的关怀使儿童萌生的不是互相同情和关心”,而是冷漠无情和粗暴;过分充裕的物质享受使儿童养成的不是对劳动人民的尊重态度,不是对物质财富的爱惜态度而是挥霍浪费、敲诈勒索;过分的迁就使儿童发展的不是心灵的仁慈,而是意志薄弱和性格的懦弱;经常使儿童感到,只有他才是家庭的快乐和骄傲,这培养的不是他对家庭的责任感,而是自高自大和自满自足。”

给我的小思考:

我所处的山区,大部分是留守学生,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祖父母在一起,和祖父母的的接触更多。但我在家校合作这一块做的不够好,更是在祖父母教育资源开发不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注意学会善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

附录 阿莫那什维利的实质性评价

实质性评价(认识评价/激励评价)是指把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活动的进程或结果与拟订的学习任务要达到的目标的标准相对比的过程,以确定学习和认识活动的进展水平和质量,决定和接受下一步的学习和认识任务,

作者把实质性评价分为外在性评价和内外性评价两种。前者指由教师、集体和学生之间进行的评价,后者指由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的自我评价。

这种不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让我们更能以一种发展中的眼光,看待一个发展中的学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以分数论英雄的老师,您好!——读《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