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7 《百家讲坛》衰落的启示

近来读明史,除了正史之外,还读了一批通俗读物,包括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和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

后者是央视《百家讲坛》里的一档节目,而且称得上是上乘之作。但我实在听不下去,原因有二:

其一,阎崇年先生是教授,习惯了四平八稳的演讲方式,语速极慢。有时明明知道他后半句要说什么,但仍需耐着性子听他声情并茂地讲下去。

其二,串场词极频繁,而且根本无用。比如说,讲到袁崇焕被打入死牢,他会加串场词曰:那么,等待袁崇焕的,会是什么呢,请看下集。这是一种侮辱观众智商的串场词,堪比“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第一个问题,使用双倍语速播放,第二个问题没法解决,只能定点快进。

同样是脱口秀节目,罗振宇的《罗辑思维》,信息浓度要比阎崇年的节目大得多,所以听得才过瘾。

节目也好,文章也好,说到底都是作品。作品是要传播信息和思想,切忌浪费受众的时间。文章写的水了,可以一目十行地看,讲座注水太多,实在没法看。

不要小看这点时间差。信息浓度往往标志着主创人员的诚意。因为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图财害命。

遗憾的是,《百家讲坛》在节目设置方面相当执着,还沿用着最初的节奏和风格。

《百家讲坛》的内容,深度基本谈不上。——凡是可以让你听着就能吸收的知识,都谈不上深度。没有深度,也就不需要给受众留下沉思的时间。没有深度,至少你得有信息的浓度,如果两者都没有,那还不如跟的哥聊会儿。

在《百家讲坛》的早期,此类节目称得上是处于卖方市场,但是如今已经成了买方市场,如果还端着,字正腔圆地传播一些内容深度极低的信息,那注定是拼不过网络平台的。君不见连视频网站都没落了,人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快手上,打开,直接就看,没有半点迟疑。

由此我想到了写作。

优秀的作品永远是惜墨如金的,每一个字都有其无可替代的用处,多一字嫌肥,少一字显瘦。

我们当然不能说,越简洁越好还是越繁复越好。我始终认为,好的文字一定是格外珍惜读者的注意力的。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如果你还要强行加入类似于“等待某某的,又将是什么样的命运呢”这样的剧情,那么你就对不起这份注意力。

如果你想提高写作水平,可以看看自己是否给文章注过水。分析一下每一个句子是什么功用,删除一些句子或短语,会不会既能准确表达,又能更简洁。

喜欢读古龙,就是喜欢那种不蔓不枝的行文风格。

有人形容咪蒙的文章,就是善于使用短句子,因为短句子读着更省时省力。

只要不是哲学类的著作,这一准则均适用。

2018.06.17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6-17 《百家讲坛》衰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