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方法论:认知的“宝葫芦”存在吗?64/100

认知方法论:认知的“宝葫芦”存在吗?64/100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见:不管是戴尔和IBM的商业模式,还是毕加索的转型,都说明一个事实:

1. 不是先学会了游泳再下水的;
2. 不是先有认知再去行动的;
3. 不是先获得一种超级认知方法再去改变世界的。

每当被问到“有没有一种认知方法和手段,可以在所有领域通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都建议大家想象一个场景:老虎、蝙蝠、猫头鹰、蛇……各种各样的动物都问你,“现在能不能告诉我一种有效的生存手段,让我获得生存优势?”

每个物种都携带一种特有的认知能力和生存手段,而这些能力和手段不过是它们所处的生态位的表达而已。如果说有一种通用规则的话,那就是找到一个特定的生态位,有一个稳定的能量和资源供给。但是,即使这种资源和能量都存在,也不能保证你的生存——在你和资源之间有一个鸿沟就是“如何获取这个资源”,答案是:进化出一种相应的能力

我看过一篇叫《宝葫芦的秘密》的童话,里面的主人公是个小学生,很期待自己拥有一件法宝。后来,如他所愿得到了一个宝葫芦,可以帮助他解决他遇到的所有问题。但这个童话很有意思的是,它最后告诉你:这样的宝葫芦即使有,它也不仅不能帮你解决问题,还会给你制造巨大的麻烦

如果你想拥有真正靠谱的认知:
第一步,去除“宝葫芦式”的妄念;
第二步,做选择,选择一个有明显选择压的生态位,然后在这种选择压的驱使下,进化出一种卓有成效的认知力。

#感:@Nicholas 徐尧 什么时候对某一个学科的学习程度最深刻?解题的时候。什么时候对某一技能的掌握水平最高?使用的时候

你可能要问了,我明明去学了,为什么只有到“用”的那一步才深得要领?因为你先前没有类似的经历让你充满好奇和兴趣,也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和突破口让你深度搜寻,所以处于一个平淡无奇的位置上。

只有正儿八经走“实践”的路子,才会有深刻的体验。

#思:@littlebear 李雷:“我想学英语。”韩梅梅:“带上你的人,带上你的钱。买张机票去美国呆两年。”

#行:@韩同志 我记得刚毕业那会儿,开始找工作了,我特别不自信,觉得自己好多东西都不会,拼命的学各种技能,但一直不得要领。

叔叔对我说:“你应聘的时候,对方问你是否会某种技能,你不管会不会,你都说会。”

我说:“要是我真不会,那不是欺骗吗?多丢脸呀。”

叔叔说:“不会就学嘛,在干中学,什么叫闯世界?这就叫闯时间呐。”

说实话,我当时真的不理解叔叔话里的深刻含义,后来随着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我渐渐懂得一个技能要想变得深度的精通,真不是靠学出来的,而是在工作中干出来的。

今天吴老师的课,帮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学习”与“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生态位决定“智商”和“认知”,而不是先有一种认知,再凭着这种认知选择了一个生态位。

认知方法论:认知的“宝葫芦”存在吗?64/100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方法论:认知的“宝葫芦”存在吗?6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