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ASP应用不乐观

新的ASP概念不是指开发工具ASP(ActiveX Server Pages),而是指应用服务提供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一种新的IT经营模式。通俗的话,即企业不购买应用软件,而是采用租赁的形式租用软件,数据和软件都部署在服务商提供的ASP平台上,企业通过互联网使用供应商提供的软件。例如大家常用的电子邮件就可以看做一个ASP应用。
   这种方式的优点就是企业不用再为信息化而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进行建设,还可以避开了运行过程当中的维护工作。尤其前期的建设,企业需要采购服务器,还需要对采购的产品进行选型,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这个过程不仅耗时耗力耗财,而且还有一定的风险。一旦项目失败不仅是企业财力和员工人力的损失,还有一个机会成本,即影响了企业把这些人力物力投入到别的方向上可能带来的收益,还有对企业信息化进程受阻带来的损失。
   而且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并不小,目前国内几种主要的信息化项目( ERP,OA)实施成功率并不高,失败的项目比较多。
   而采用ASP方法看起来可以有效的规避这个风险,企业使用时,只是按使用期限交付租金,如果不合适,企业可以及时更换,不会有太大的损失。
   所以有乐观的预言,说ASP可以解决大型企业10%的需求,中小型企业75%的需求,并引用国外的数据,说明ASP已经对国外传统的 ERP巨头形成了冲击。
   但我认为,在国内对ASP的应用前景过于乐观还为时尚早。对ASP推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的能力表示怀疑。
   因为ASP只是一种营销方式,这种方式解决的是让用户更方便,更低风险的使用软件的问题,但企业信息化不是以使用软件为目的,而是通过信息化,给企业带来各种管理上的提升,从而产生相应的效益。
   举个例子,本人朋友的一个家具工厂,曾经使用过一个很简单的软件,在这个软件,把企业的售后问题分解,一是责任上的分解,
把产生问题的责任分解到每一个相应的环节,设计师设计时有没有问题,审核设计的人有没有审查出来,生产时是否出现了问题,保管时是否出现了问题,生产中物料没有及时供应上是什么问题,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二是把解决售后问题发生的费用分解,
需要那些工序,每个工序的成本是多少,再根据责任和成本确定分担比例,公司承担一部分管理责任,其余由相应的责任人承担,使用这个工具软件三个月后,原来每个月九千多的售后总费用降至四千多,除了节省了成本以外,客户的满意度得到提高,人力物力浪费得到减少。
   这虽然是一个很小的管理应用项目,也是一个成功案例,在这个案例中,真正让项目成功的不是软件,而是管理,这个公司虽然不大,但原来的管理比较完善,否则,责任分析和费用分解是很难做到公平的,推行起来就会很困难,会受到设计,生产人员的抵触,在这个案例中,软件只是一种工具,使这个工作的工作量变小,变得容易及时的完成。这种项目成功的基础就是与用户的管理水平相一致,客户具有一定的成熟度,象这样的企业从项目中受益,自然会加大信息化的力度,象这个案例中的企业,开订单有自己开发的软件,设计使用了圆方,管理上使用了智星ERP,而每个工具软件都让企业从使用中受益。
  而我所了解的那些失败案例,都是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建设实施,系统上线后却发现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反而搞得各部门怨声载道,最后不得不再下线,或者仅仅留个样子在应对检查,却使用原始的方式时行操作。这些失败的案例中,不管原因是因为服务商服务能力不够还是因为客户成熟度不够,不能为客户带来效益就会导致企业信息化进程受阻。
  相对来说,软件上线只是企业信息化的起步而不是终点。但我曾遇见过某ERP的项目经理,告诉我他们的ERP成功率是80%,当我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时,他充满自信的向我解释,我们项目成功的标准是收回80%的项目款,如果企业是以这种心态来做项目,我不知道他们能有多少有生命力的项目,替他的客户捏一把汗。
  对企业来说软件只是工具,不是目标,一个新的工具使用,必然伴随着企业方方面面的流程改变,这是一个管理和技术相结合的系统工程。软件厂商要想真正的发展,应当提高向用户提供优质解决方案的能力。ASP平台只是解决一个销售渠道的问题,反过来,如果服务做得不好,也会很快被用户抛弃,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并不代表美誉度的提高,也不意味着产品和企业就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原文是我在自己新开的另一个博客"饶丰书屋" 所贴.
 
http://www.loveerp.com/blog/u/39/archives/2007/85.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企业信息化理论,asp,工具,application,工作,开发工具,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