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套被电视台拒播的国产纪录片刷爆了网络。
它的摄影很外行、剪辑很粗糙、旁白很随意。
但是,却在豆瓣上获得了8.9的高分。
去年,这套纪录片出了续作,在豆瓣评分涨到了9.1。
前两天,这套纪录片的第三部也来了。
目前看的人不多,那我必须第一时间给大家安利这个宝藏——
这是一部拍摄讲述中国传统手艺的纪录片。
你可能想象不到,第一部的主创,是三个毫无经验的门外汉——
导演张景,从小在湖南的一个小山村里长大。
奋斗三十余年,他原本过上了工作稳定、家庭和谐的幸福生活。
但是,为了完成拍摄纪录片的梦想,他毅然卖掉了自己的一套房。
除了张景之外,这部纪录片的主创就只剩下两人:
录音兼“交际花”喻攀,以及司机兼摄影师何思庚。
上:喻攀
下:何思庚
三个没有拍片经验的人,却用一片热血和赤诚,交出了一份惊人的答卷——
《寻找手艺》第一部走遍23个省市,88个地区,拍摄了144项传统手艺。
它足够真诚地记录下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匠人精神,自然也收获了无数观众的喜爱与好评。
在B站上,播放量超过了200万,仅弹幕数就有12万条。
随着《寻找手艺》的大火,导演张景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口碑最盛的时候,他一个月接受了四十多家媒体的采访,还曾提名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这给足了他信心,于是《寻找手艺2》也应运而生。
但略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寻2》更像是对《寻1》的一次回访。
在第二部中出现的手艺,都曾在第一部中有过亮相。
这其实也暴露了张景面临的问题:在选题和资金上的严重不足。
《寻找手艺3》拍摄前,回顾过去的6年,张景的人生很难用“成功”来形容。
他几乎啥也没干,就只拍了这2部纪录片,还赔了一套房和一百多万。
但是,他心中拍摄纪录片的那团火苗仍未熄灭。
在这个,一群特别的人出现了:
66个观众筹集了10万元资金,鹿晗的粉丝也主动联系张景提供选题。
就这样,张景再一次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
新出的这部《寻找手艺3》,和前面两部都有所不同。
首先是受到10万元的资金所限,他只能从头到尾由自己一人完成拍摄。
其次是在选题上,有了更多人出谋划策,可供拍摄的手艺范围也变得更广。
从北向南,张景一路拍摄了在山东栖霞做沙大碗的师傅、在山东诸城做古琴的李师傅、浙江杭州的篾匠祝师傅等等。
经他摄像机记录下的影像,宛若一座移动博物馆,保存下了中国濒临灭绝、甚至已经灭绝的传统手艺。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三个分别属于青年、中年、老年阶段的手艺人。
他们目前所处的状态,恰好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手艺、传统手艺人人的三种不同处境。
青年手艺人
广州的林果强,是一名正在上大学的学生。
他从小就对手艺活感兴趣,也有着极高的天赋。
走进他的房间,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由他自制的手工艺品和小玩意儿:
用木头刻成的玫瑰、石头上作画、手绘的T恤、用完的笔芯做的机器人和坦克等等。
在外人眼中,林果强是一个有点内向、不善言辞的人。
但一旦进入手工的世界,他就完全像变了一个人,瞬间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主宰。
初中的时候,林果强开始对搭扑克牌感兴趣。
几副被用旧的扑克牌,被他搭建出了三百多种造型:
如果不经提醒,你很难想象,他完全没有使用胶水等任何辅助的工具。
这一个个立起来的纸质建筑,全是他发挥想象力,在无数次尝试后徒手搭建而成。
进入大学之后,林果强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手工活也更加精致。
他曾花了好几年的时间,用竹签和木板搭建出了一座高达一米多的广州塔。
即便对手工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天赋,但林果强却不被家人所理解和支持。
就连带导演进房间拍摄,他都必须偷偷摸摸、等父母离家之后。
其实林果强父母的出发点,也是大多数父母的出发点: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上学,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而不是钻研这些“没钱途”的手艺。
这是林果强的困境,也是当前大多数年轻手艺人面临的困境。
中年手艺人
如果说年轻的手艺人,面临的仅仅是长辈的期望和自己的理想之间的矛盾。
那么已经成家立业的中年手艺人,面临的则是更加现实的考验:
自己所坚持和热爱的手艺作品,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浙江慈溪的马青山,曾是所在村子里的有钱人,靠做园林景观雕塑发家致富。
如果他继续老老实实地做下去,完全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
但是,马青山却选择了另一条不好走的路——
为了制作出心中更精致和完美的作品,他决定为自己的手艺升级。
从前纯手工的制作过程,被马师傅加入了机器的参与。
但他并不是为了提高效率、节约时间,而是因为机器在细节上比手工做得更均匀、更精致。
此外,传统园林景观的水泥材料,也被他替换为高分子材料,美观度也明显提升。
但这样的升级,对于只有初中文化、不会上网、不会上图书馆的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十多年的时间里,马青山付出了上百万的投入。
他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也失败了无数次,把自己从有钱人折腾成了穷人。
终于,他所期望的更精细、美观的雕塑制作技艺被创造出来了。
你以为他会时来运转,靠更新后的手艺重新致富吗?
并不。
很快,现实又给马青山泼了一盆冷水。
两年前,有客户预定了3只景观长颈鹿,却没有说明具体需求。
一心追求完美的马师傅,只想做全国第一,于是把长颈鹿做了8.8米高。
最后,客户却不要了,马青山从此成为了大家的笑柄。
时至今日,这三个长颈鹿还摆在马青山家中的院子里。
它以睥睨万物的姿态俯视着一切,俯视着这个追求完美的手艺人,在现实和市场面前的无声叹息。
老年手艺人
从青年到中年,每一个年龄阶段的手艺人,都有着自己的无奈。
而那些已经步入老年的手艺人,需要承受的压力和焦虑就更多。
尤其是那些掌握着濒临灭绝手艺的匠人们,既要担心现在,能否靠这门手艺支撑自己安度晚年。
又要担心自己去世以后,这项手艺是否会因此失传、后继无人。
比如在第一部中,导演拍摄了新疆一种名为巴拉曼的古老乐器,仅用一支芦苇制作完成。
但随着2年后胡大拜尔地老人的去世,这片戈壁滩上再也不会响起巴拉曼悠扬的声音。
还有第一部中云南纯手工制作的油纸伞,整个制作环节没有半点现代工业的痕迹。
但随着坎温老人的去世,从此之后,当地再也没有人会做这种油纸伞。
在《寻找手艺3》中,同样记录了这样一群坚守传统手艺的老人。
他们的手艺也相当特别:能够让房屋建筑从原地搬家。
这天,三位老人接到一个订单:
要将一栋有着240年历史的房子,整体往后移动2米,往右移动5米。
如果不是看到这部纪录片,你可能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上竟然有着如此神奇的手艺。
但也正如你的猜想,这们听起来就很玄的手艺,实际操作起来相当困难。
在移动房子前,首先要制作移动的工具,当地人把它叫做牛头。
其实就是利用杠杆作用,把房子的柱子抬起来,这是移动房子的第一步。
在12个牛头的作用下,房子最外侧的一排柱子被抬起。
接下来,又制作一批新的牛头,将靠里面的一排柱子抬起。
当靠里的柱子升起之后,在牛头的支撑下,外侧的柱子就能悬空了。
这时候,就要在悬空的柱子下面垫圆木棍,它们是移动房子的关键。
以此类推,利用牛头将柱子一排排抬起,再一排排垫上圆木棍。
再加上千斤顶、铁链等工具的辅助和固定,这样一来,整个房屋就变得可以移动了。
每次真正的移动,并不需要太多时间。
但每移动10公分,就得停下来调整每一根柱子,重新调整承重柱子的牛头。
而这样的每一次调整,至少需要半个小时。
更重要的是,越是移动到到后面,遇到的问题越多,需要处理的时间更长。
几位老人完成整个房屋的移动,花了近十天的时间。
在此期间,他们还经历了和房屋主人的意见分歧、移动后又被要求往回移等意外困难。
即便如此,他们还是通过自己几十年来积累下的手艺,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这三位老人,就像是神奇的房屋魔术师。
但当他们百年之后,还会有人继承这门手艺吗?
若干年之后,还会有人知道和记得这门手艺吗?
凡此种种,都是平均年龄已超过70岁的他们,所不得不面对和考虑的问题。
《寻找手艺3》播出后,张景也第一时间在豆瓣发布了导演后记。
他写道,他为了保持此片的创作自由,主动拒绝了35万的投资。
正因如此,他宁可观众觉得他“作”,也不愿观众觉得他“可怜”。
这样一个放着安逸的生活不过,却要一次次折腾自己的“作精”,到底是怎样炼成的呢?
追溯源头,其实一切只源于张景由童年经历而萌发的一个小小愿望:
“我在湖南西部的一个山村里长大,随着快速城市化,很多传统技巧也流失了。我就在想,身处现代都市的我,能否把这些智慧作为影像保留下来,也有必要让孩子们知道,中国,远远不止你常看到的那些现代文明。”
在如今这个快速城市化的时代里,传承中国古老手艺的,却往往是一些不在大城市里的手艺人。
他们平凡又普通,从来不问什么是“工匠精神”。
但他们的行为,已然丰富了传统手艺的厚度,延续着这个国家的温度。
看似默默无闻,却又不可或缺。
正如《寻找手艺》第一部主题曲所唱的那样: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本文作者:张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