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书 | 黄奇帆:用有效供给的策略发展城市

文 |黄奇帆

智慧城市概念源于2008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被认为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大方向,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其实质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运行系统的互联、高效和智能,赋予城市智慧感知、智慧反应、智慧管理的能力,从而为城市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使城市发展更加和谐、更具活力、更可持续。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有三重意义。

一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智慧城市以智慧的理念规划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以智慧的策略发展城市,有助于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运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从而有效缓解“城市病”。

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智慧城市是“创新2.0”时代的城市形态,它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构建起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生态系统,促进城市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优化升级,推动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全面创新,从而为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三是创造高品质生活。智慧城市通过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互动,极大地增强城市信息获取、实时反馈和随时随地服务的能力,可以有效解决民生领域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公平等问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还可以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解读,但无论如何解读,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的方向是无可争辩的,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

建设智慧城市 要做好五个方面的结构性平衡

从基础性和根本性层面思考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在城市的功能定位、人口、土地房屋、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就业岗位五个方面的要素供给上,按照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土地跟着人口和产业走的思路,做好五个方面的结构性平衡。

第一,城市功能定位的平衡。任何城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依托城市群来发展的。城市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代表着城镇化发展的主体方向。考察世界主要城市群或大都市连绵带,一般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化率一般在70%以上;二是大中小城市规模协调,相邻等级城市人口比例大多在1:5以内;三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各城市之间交通便捷、通信畅通;四是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产业优势互补。我们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在城市群层面思考谋划,合理确定自身功能定位:是建设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是金融贸易中心城市还是工业物流基地城市?总之,要科学设定城市定位,彰显特色、有机联动、协调发展,绝不能各自为政、盲目建设。

赠书 | 黄奇帆:用有效供给的策略发展城市_第1张图片

2020年7月4日,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图/视觉中国

第二,人口的供给平衡。人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素,以人为本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要义。当前,制约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城镇化率刚刚达到60%,国民经济的人口红利却已逐渐淡出,很多城市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2.8亿多农民工没有真正市民化。一般来说,城镇职工20岁左右参加工作,60岁退休,一生工作近40年。而农民工因为户籍问题,往往到了45岁就不会被企业招聘而返回农村,这就损失了人生1/3左右的工作时间,加之农民工每年候鸟式迁徙,春节前后回家探亲用掉约两个月,两者加起来,1/3+1/6=1/2,农民工一半的工作时间就耗费了。欧美国家一般城镇化率超过70%才会出现“刘易斯拐点”,我国城镇化率刚到60%左右就遭遇了用工难,农民工的人口红利50%的浪费是重要原因。我们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关注那些“高大上”的东西,还必须“接地气”,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工落户城市、扎根城市,为城市提供人力资源供给,让农民工共享城市机遇。

第三,土地房屋的供应平衡。以智慧城市促进城市“精明增长”,很重要的一环就是配置好土地房屋资源。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城市建成区面积,土地配置一般是每人100平方米、每万人1平方千米,100万人口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就是100平方千米。再如,住房面积,人均大约40平方米,1000万人口的城市建设4亿平方米住房是合理的。又如,商业设施面积,一般每2万~3万元的商业零售额可配置1平方米的商铺,每2万元GDP可配置1平方米写字楼。在城市土地房屋资源配置中,如果大手大脚,房地产总量供过于求,势必出现“空城”“鬼城”;如果土地长期供应不足,则会造成土地稀缺、房价畸高。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基本面需求的“度”。

第四,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平衡。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脊梁骨。我们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出发点是想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但是,在总体不平衡的基础设施上增加再多的智慧元素也解决不了问题,前提还是要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平衡。这里也有一些比例关系。比如,国家规定,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要达到8千米/平方千米,新建住宅配建车位要达到1:1。再如,城市人群每人每天综合用水0.3吨,产生0.25吨污水和1千克垃圾,城市供水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应按此配建。又如,一个城市每100平方米土地,应有55平方米用于铁路港口、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仓储物流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才能满足需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让这些基础设施达标,满足城市基本运行需求,这是绕不过去的硬指标。

赠书 | 黄奇帆:用有效供给的策略发展城市_第2张图片

2019年12月27日,山西省首家24小时无人值守智慧城市书房“郝庄馆”在太原落地图/视觉中国

第五,产业布局的平衡。只有产业集聚,人口才能聚集,政府才有收入,智慧城市建设才有基础。这方面要做好两个平衡。一是就业总量平衡。一座100万人的城市,扣除未成年人和老人,起码有五六十万人需要就业,城市产业必须能够提供同等数量的就业机会并适度超前布局,这样城市才有活力。二是结构平衡,就是城市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要保持平衡,上中下游产业链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要平衡,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更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就业需求。做好了这两个平衡,智慧城市建设所依赖的创新才会有雄厚的产业根基,智慧城市发展才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上述五个方面是城市建设的常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对智慧城市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大智慧。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锦上添花地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可以说,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就是以城市要素供给有效和结构平衡的理念来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用有效供给的策略发展城市,从而提高城市的效率和活力。

建设智慧城市 还需抓住五个关键点

智慧城市是新型城市化的升级版,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城市发展的智慧化,使城市具有智慧感知、反应、调控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战术层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还务必要把握其内在逻辑规律,抓住五个关键点。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万物互联。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随着手机等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全球70多亿人口已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了人与人跨时空的即时互联,这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当前,我们正步入物联网时代,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让物理世界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可能,推动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深度融合,从而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逐步扩大到人与物、物与物的沟通连接,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即将到来。智慧城市正是以此为支撑的城市形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全面掌握并熟练运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更加科学主动地推动“城市”与“智慧”融合,否则很难有大的突破。

第二,智慧城市建设可分为四个阶段循序渐进。从大逻辑来讲,智慧城市建设起码要经历四步。首先让城市的物能说话,其次让物与物之间能对话,再次让物与人能交流,最后让城市会思考。这决定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分为四个版本:1.0版是数字化,这是智慧城市的初级形态,目的是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通过数字表述出来;2.0版是网络化,就是通过网络将数字化的城市要件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交互共享;3.0版是智能化,就是在网络传输的基础上实现局部智能反应与调控,如智能收费、智能交通、智能工厂等;4.0版是智慧化,就是借助万物互联,使城市各部分功能在人类智慧的驱动下优化运行,到了这个版本,智慧城市才算基本建成。这四个版本,前一版是后一版的基础,但又不是截然分开、泾渭分明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循序渐进、适度超前,但不要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总想着一步到位,往往只会事倍功半。

赠书 | 黄奇帆:用有效供给的策略发展城市_第3张图片

▲图/图虫创意

第三,智慧城市建设要自下而上、由点到面地推进。智慧城市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很难先有一张“施工总图”,然后照图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只能是自下而上,成熟一个推一个,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也就是说,我们要按照现实需求,区分轻重缓急,逐一构建城市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智慧子系统,如智慧制造、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先把智慧城市的四梁八柱搭好,再添砖加瓦、封顶竣工,这样才能根基深厚。智慧城市建设中,尤其要避免热衷于搞“大规划”“大方案”却不务实功、不做细功的倾向。

第四,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市场导向。智慧城市意味着高效率,而效率能够产生效益,这就能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比如,物流领域,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2.1万亿元,占GDP的14.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左右。如果通过发展智慧物流,把物流成本降到世界平均水平,就会节约4万亿元,这部分就可以成为包括工商企业、物流企业、金融企业,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平台等各类企业的收入。

再如,停车问题,目前我国缺近2亿个停车位,但又有约8000万个停车位平均空置率超过50%,如果通过智能停车将空置率降到10%,按每个车位每年收费2000元计算,也有640亿元的收益。可见,智慧城市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丰厚的投资收益。我们要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市场导向,以物联网平台及其受益企业的活动为中心,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绝不能仅靠政府力量强推,那往往是缺乏智慧、烧钱而低效的,也容易搞成“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第五,智慧城市建设要法制化、标准化。智慧城市是复杂系统,也是新生事物,其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中,有三个方面尤为重要。一是标准。要统筹协调,加快构建包括信息技术标准、城市建设标准、信息应用标准在内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确保有序建设、高效集约。二是安全。这是智慧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要加强网络安全立法和监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发展网络安全技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三是扶持。政府要带头打破“信息孤岛”,出台鼓励社会参与的政策措施,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智慧城市营造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

总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战略上要坚定,战术上要灵活,要尊重规律、尊重市场、尊重创造,把准方向、少走弯路、不走错路,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加以推进,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赠书 | 黄奇帆:用有效供给的策略发展城市_第4张图片 《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黄奇帆著 中信出版社

2020年8月出版

本文摘自《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一书。本书从基础性、结构性、机制性、制度性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我国供给侧关键矛盾并对症下药。作者黄奇帆曾任重庆市市长、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对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和政府经济管理具有深入的理论思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转型发展、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等问题交相叠加,无不考验着我国面对复杂问题的智慧和勇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空前凸显。如果你也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财叔准备了三本《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将赠予评论区点赞量最多的前三名读者

上周获得赠书的两位读者为江左君、,每人将获得一本《工具,还是武器?——直面人类科技最紧迫的争议性问题》,感谢各位的关注。财叔每周将为大家推荐优质好书,或许下次中奖的就是你。





按照下图,添加星标不再错过财经国家周刊

觉得内容不错
来个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在看
看完不吐不快,就给我们
留言
留言点赞多有
惊喜

你可能感兴趣的:(赠书 | 黄奇帆:用有效供给的策略发展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