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箱”,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

| 所有“入箱”的试点项目,全面达标后,方可“出箱”。
文 | 瞭望智库 王亭亭

新基建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金融作为技术应用较广、项目落地较快、市场需求较明确的领域,相关工作已开展得如火如荼。备受关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正在稳步推进, 这是中国版监管沙箱的实践一步,也是金融业迈向守正创新的重要一步。 与此同时,相关机制体制的突破与革新也变得更加重要。如何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和穿透性,进而引导金融科技在支持实体、惠民利企、技术先进、场景普适等方面走得更稳更直,将决定整个业态的未来走向,影响新基建发展的未来成败。 为此,瞭望智库8月28日在京召开 “新基建的机遇与挑战”系列研讨会之“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专场 。会议由瞭望智库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聂欧主持,瞭望周刊社总编辑冯瑛冰代表主办方致辞,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苏会志出席,与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文仲、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金融科技管理处处长李兴锋、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研究部主任张宣传、同盾科技董事长蒋韬、度小满金融政府事务与战略合作部总经理朱白帆等人士共济一堂,探讨以金融科技监管试点为代表的新基建发展之路。 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箱”,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_第1张图片
金融新基建是国家核心竞争力
金融科技的赋能效应日益凸显,为新基建发挥效能提供了更多可能。 瞭望周刊社总编辑冯瑛冰在致辞中表示,科技赋能金融,创新驱动发展。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和纷繁复杂的经营形势,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应加强融合、各展所长。金融机构发挥自己在获取低价、充沛、稳定资金上的优势,新型科技企业则贡献自己在数据、场景、科技等方面的积累, 两者从两端发力,通过降低成本、提供便利、重塑业务流程、创新金融模式,共同来推进新基建的进程。 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箱”,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_第2张图片 瞭望周刊社总编辑冯瑛冰 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表示,新基建之“新”在于包括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基础设施的升级迭代,这既是对金融科技的支撑,更是对我国稳定经济增长和国内投资消费需求的有力支撑。因此 进一步扩大新基建的投资,不仅对金融科技发展至关重要,也对稳就业、稳投资、扩内需、保民生、增动能意义重大。 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箱”,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_第3张图片 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 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文仲也认为,我国正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及金融科技创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时代跃迁、金融模式转换的关键节点上, 金融“新基建”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对此,范文仲提出,北京金控致力于打造科技驱动、面向未来的智慧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解决谁来规划、谁来建设、谁来运营、谁来应用等根本性问题。 系统性考虑大数据的统、管、用三方面职能 ——统即实现真正聚合、打破藩篱,统一提高效率,发挥更大价值;管即制定有效管理制度,建立清晰的授权体系;用即抓住核心应用,通过落地实践来检验和了解数据质量、管理体制效能。 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箱”,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_第4张图片 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文仲 在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看来, 金融科技也应纳入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金融科技的意义并不止于赋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智能决策助力普惠金融,事实上也是构筑我国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金融业进一步管控风险、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意义重大。 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箱”,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_第5张图片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 “金融科技的本质还是金融,最终目的仍是为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度小满金融政府事务与战略合作部总经理朱白帆认为, 目前金融科技解决的是金融领域最根本的问题——信息不对称 ,各种智能化手段,大部分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进一步揭示风险、防控风险,做好风险定价,提高金融的可获得性和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 不过,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也提醒,要理性看待“金融科技热”,保持战略定力,准确理解、判断和把握重大金融科技应用的利弊。 金融科技的应用是一柄双刃剑,只有守正创新才能行稳致远。 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箱”,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_第6张图片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

试点工作不断深入
为了更好地促进金融科技行业发展,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正紧锣密鼓进行。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金融科技管理处处长李兴锋介绍,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9个地区已公示了共计60个惠民利企试点项目,涉及60多家金融机构和30余家科技公司,试点项目聚焦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卫星遥感等多项技术,涵盖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等多个场景。 霍学文将北京的试点项目总结为: 柔性监管、包容入箱、审慎出箱。 在把握引领性、创新性、协同性、包容性、审慎性、自律性六大原则的前提下,管住底线、拓展边界,同时加强审慎监管,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增强监管包容性、释放金融创新发展动能。 他进一步介绍,目前北京已有两批共17个项目进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测试,涵盖ABCDEFG(即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生态环保技术、人脸识别、5G)等新技术,通过联合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等共同构造应用场景和测试技术,符合出箱标准后才能推向市场运用。 未来将进一步加强试点项目征集、完善标准制定,同时做好案例推广,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同盾科技董事长蒋韬表示,目前同盾与持牌金融机构共同申报的“基于知识图谱的安全金融服务”项目已对外公示。该项目基于知识图谱技术分析企业关联关系与客户经理关系网络,实现精准快速的风险挖掘分析,为对公客户提供安全信贷服务,为个人客户提供安全理财产品销售服务。

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箱”,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_第7张图片

同盾科技董事长蒋韬



四大机制保障“守正创新”
李兴锋介绍称,此次试点秉持安全与创新并重的理念,坚持持牌经营、合法合规、权益保护、包容审慎的原则,研究设计刚柔并济、富有弹性的创新试错容错机制,积极构建涵盖机构自治、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四道防线”,着力打造包容审慎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目前已形成了四大运行机制。 一是安全管理机制。 建立涵盖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安全管理机制,筑牢金融科技创新风险“防火墙”。事前从业务合规、技术安全、风险可控的方面严把安全关;事中依托创新管理服务平台,运用数字化监管手段持续动态监控创新应用运行状况,实现创新风险的多渠道风险态势感知、综合性风险分析评估、差异化风险预警处置;事后综合采用自测自评、外部评估、专家论证等方式,全面评估创新应用是否履行声明书承诺、是否惠民利企、是否满足监管要求、是否商业可持续,严防创新风险外溢。 二是创新服务机制。 这是此次试点的亮点之一,旨在寓服务于监管中,为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公共服务支撑,为金融创新提供茁壮成长的土壤。首先,提供创新应用辅导,通过数据流、资金流和合作关系分析,把握创新实质,从创新价值、服务质量、合法合规、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综合辅导与优化。其次,打造试错容错空间,提供风险可控的真实市场环境,支持创新应用在实践中反复测试、充分打磨,发现创新中的不足并不断迭代优化。第三,强化政产研用对接,发挥缩小版市场环境“一头连市场、一头连政府、一头连用户”的优势,强化供需撮合与产用对接,打造金融科技创新良性生态。最后,优化成果推广途径,依托产业联盟、专委会、联合实验室等平台,通过编发优秀案例库、编制行业标准等方式,提炼行业最佳实践经验,引导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 三是权益保护机制。 在知情与自主选择权方面,综合运用公示、自声明、用户明示等方式,及时公开创新应用的真实情况,让社会公众可以更好选择与自身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在信息安全权方面,遵循“用户授权、最小够用、全程防护”原则,加强金融用户个人信息与隐私数据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在财产安全权方面,督促机构采取风险拨备资金、保险计划等补偿措施,对于非用户自身责任导致的资金损失,承诺提供全额补偿。在监督建议权方面,采用机构投诉、自律投诉与政府监督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消费者反馈意见建议的渠道畅通、响应及时、处置公平。 四是信息披露机制。 依托试点配套管理服务平台,将创新应用基本信息、功能服务、评估报告、风控机制等要素,以声明书、服务协议书为载体,通过公示、登记、自声明、用户明示等形式进行披露。让金融用户全面了解创新应用本质和风险,让金融管理部门系统掌握创新应用实际情况,让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专业机构等以建议、投诉、申诉等方式进行监督。
用科技手段来监管科技创新
长远来看,金融监管部门要高效管控风险、解决监管数据融合应用问题,还需要强化监管科技应用。

一方面,防控金融风险不能松懈。 范文仲提出,金融创新兴于技术,成于制度。要按照金融风险的实质而非名称进行监管。凡是有社会集资功能的平台必须要有准入管理;凡是具有期限错配风险都要制定流动性监管规则;凡有对投资者进行显性或隐性收益承诺,都必须要具备相应资本和拨备等风险损失吸收能力。另一方面,为把握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平衡,应该按照系统重要性的维度进行监管。小的创新试点项目给予灵活监管空间,规模大的机构要从严监管。此外,从事数据产业的机构,要把握数据的“四权三性”,即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管理权的界定,以及科学平衡数据使用的便捷性、数据保护的安全性、数据主体的隐私性,才能构建良好稳健的数据应用生态。 另一方面,打造数字化监管的应用框架,提升科技监管能力。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研究部主任张宣传表示,目前监管体系内部仍存在部门之间监管数据共享不足问题,亟需厘清监管数据开放、共享和使用边界,在数据安全保密要求与监管效能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建议由央行或金融委牵头制定监管数据开放共享基本原则和使用规范,让监管部门常年积累的特定信息及数据能够发挥更大价值,提升科技监管效能。 据了解,央行下一步将积极提炼总结试点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优秀案例库,建成统一的管理服务平台,年底前适时出台监管规则及监管工具白皮书,正式推出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加快完善以创新监管工具为基础、以监管规则为核心、以数字化监管为手段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





按照下图,添加星标不再错过财经国家周刊

觉得内容不错
来个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在看
看完不吐不快,就给我们
留言
留言点赞多有
惊喜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箱”,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